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地震後心理分五個階段來援助

第一階段:直面死亡接納驚恐 當死亡離自己如此之近的時候, 無人可以真正做到不去驚慌。 內心泛起的驚恐感受無疑是身體的一種本能保護。 驚慌其實並不可怕, 但驚慌對於每個個體的影響程度卻是不一樣的。 在地震中遇難的群眾們首先就是接受現實, 接納暫時的恐懼。 告訴自己沒什麼可怕的, 最壞的情況不已經面對了嗎, 我不還是依然無恙嗎;我雖然害怕死亡, 但是我不會被死亡嚇到。

在心理學裡面, 接納並直面恐懼, 往往比盲目認為自己無比強悍更容易擺脫急速心跳帶來的緊張感和焦慮情緒。

所以, 往往親歷死亡的人比未視死亡者更堅強勇敢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階段:積極暗示激發勇氣。 在危難面臨, 軟弱和勇氣都是人的本性。 剛才提到接納自己軟弱的一面, 並非是讓自己一直頹廢, 一直軟弱下去, 相反是給心靈一種緩衝和壓力釋放。 當我們可以坦然面對現實和接納慘痛以後, 人的勇氣隨後就有被啟動的可能。 當我們可以窺探到事情本質後, 不再盲目, 也不會輕易再被餘震嚇倒。 相反, 我們積極學會自救的謀生手段, 讓勇氣充滿心間。 此時告訴自己, 危險很快就會過去, 我要用信心來迎接現狀。

心理學認為勇氣、鎮定、毅力, 其實每個人都有。 那是在戰勝軟弱、無助、失望後被激發, 湧現出來的力量。

身處困境的人往往被激發出來的勇氣更可以抵禦由災難帶來的更現實的困境, 諸如糧水短缺, 疾病傷痛等等。

第三階段:深度建構愛和歸屬感。 房屋倒塌、財物損失、親人亡故、通訊中斷等等這些人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被掐斷, 無疑帶來巨大恐慌。 若在倖免遇難後, 我們往往急需確認自己是否被世界拋棄。 心理學裡面所謂的“歸屬感確認”。 災民往往會通過尋找親人的下落、尋找朋友的行蹤, 儘快與自己所在的單位機構聯繫上, 來確認自己沒有被遺棄。 此時, 溝通聯繫就變得非常重要。 能與家人通話哪怕一分鐘, 能與親人哪怕一個簡單的擁抱, 能給小孩一下淺淺的撫摸……他們需要愛的表達, 需要有歸屬感的確定。

心理學以為,

過度的安慰和需豪言壯語都不切實際。 只需默默陪伴或者讓災民知道他被大家掛念著就好。 一個短信“你在災區一切還好嗎?”就可以讓人心暖而忘卻暫時的傷痛。 拿起手邊的電話和手機, 災區的朋友太需要聽到鄉音的問候, 太需要關愛的傳遞了。

第四階段:災區互助重建控制感。 一個小小的操場露天露宿能夠容納上萬人。 大家在漆黑的夜晚, 其實都是心慌慌的。 忐忑不安需要被安定下來。 心理志願隊深入災區一線, 可以將大家有組織地整編, 由心理志願者為大家安撫, 傳遞信心, 講授自救互救的科學方法。

惴惴不安往往是過度關注身邊的一舉一動而造成精神高度緊張。 而當被編制成小團體, 大家主動互助,

互相安慰, 聊天陪伴, 就會將注意力從自己轉移到他人。 我們通常意義下都會希望在別人面前表現得更好, 這時幫助別人不僅可以分散緊張的注意力從而得到舒緩, 更可以恢復自己的獨立意識。 由於在自然災難面前, 我們喪失了自我控制感, 所以力所能及互助, 為我們重建控制信心。 當控制力再次浮現, 可以將恐懼, 焦慮, 控制到最小程度。

第五階段:國家主旋律昇華。 未來最強有力的一定是整個社會和國家的表現。 我們的空降部隊快速出擊, 省內高速快速回復, 救護和供給不斷跟進。 再加上媒體的準確快捷地報導, 無疑都會給災區人民以信心。 當國家領導人深入一線, 當救災的好消息接連不斷。 這不僅僅是一條好消息,

災區人民太需要, 當這些好事被大家口傳時, 就會聚集力量。 當國家為災民做出有效決策和行動時, 就是最大的心理援助。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