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鍛煉寶寶走路的方法

寶寶學習走路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要讓寶寶有興趣走路, 千萬不能強迫。 下面推薦一些鍛煉1-3歲寶寶走路的方法。

一、學走路 分階段

1、第一階段(十至十一個月):此階段是寶寶開始學習行走的第一階段, 當父母發現寶寶在放手能穩定站立時, 就可以開始嘗試走路了!

2、第二階段(十二個月):蹲是此階段重要的發展過程, 父母應注重寶寶站——蹲——站連貫動作的訓練, 如此做可增進寶寶腿部的肌力, 並可以訓練身體的協調度。

3、第三階段(十二個月以上):此時寶寶扶著東西能夠行走, 接下來必須讓寶寶學習放開手也能走二至三步,

此階段需要加強寶寶平衡的訓練。

4、第四階段(十三個月左右):此時父母除了繼續訓練寶寶的腿部肌力, 及身體與眼睛的協調度之外, 也要著重訓練寶寶對不同地面的適應能力。

5、第五個階段(十三至十五個月):寶寶已經能行走良好, 對四周事物的探索逐漸增強, 父母應該在此時滿足他的好廳心, 使其朝正向發展。

二、寶寶使用學步車的注意事項

1、最好等寶寶七個月大以後, 能夠支撐頸部並平穩坐立時再使用。

2、學步車的高度須適合寶寶的身高, 不宜過高或過低。

3、每次使用的時間不宜過長, 以不超過20分鐘為原則。

4、使用學步車應在大人們的視線範圍內。

三、寶寶學習走路的意義

當寶寶開始走路就代表著具備以下三項條件:

1、寶寶能自主性的握拳, 並隨其意志使用手指及腳趾;

2、寶寶腿部肌肉的力量已經足以支撐本身的重量;

3、寶寶已經能靈活地轉移身體各部位的重心, 並懂得運用四肢, 上下肢各動作的發展也已經能協調得好。

四、寶寶學習走路的其他注意事項

1、關注骨骼的問題:

有些寶寶在學習走路時會出現踮腳尖走路的行為, 這到底正常還是異常呢。 父母可觀察寶寶踮腳尖走路的頻率來判斷是否為異常現象, 若寶寶有用踮腳尖的方式走路, 有時恢復正常狀態, 則勿需擔憂。 一般來說, 寶寶大約在三歲之後運動協調才發展成熟, 在此之前走路不穩都不用過度擔心。

很多剛學會走路的寶寶最容易發生意外就是扭傷,

再加上這時候的寶寶通常不能表達得非常清楚, 父母就要細緻觀察寶寶的一舉一動來得知。 劉醫師表示, 父母應仔細觀察寶寶走路是否出現一拐一拐的, 或是躺在床上踢一踢, 看是否能踢得好, 除此之外, 也可壓一壓寶寶腿部各部位, 看看寶寶是否會感到疼痛。

2、陽臺:寶寶一旦學會行走, “到處亂走”是必然的情形, 引時父母就特別留意寶寶走到陽臺上。 沒有圍欄或欄杆高在85釐米以下, 欄杆間隔過大(超過10釐米以上), 或者陽臺上擺小凳子……容易使寶寶誤爬上, 而導致危險。

3、傢俱:傢俱的擺設應儘量避免妨礙寶寶學習行走, 父母宜將所有具危險性的物品放置高處或移走, 並且須留意所有傢俱中具有尖銳的角, 以防寶寶去碰撞。

4、門、窗:寶寶容易在開關門中發生夾傷, 父母可使用門防夾軟墊來避免危險;至於窗戶方面, 最怕寶寶走到窗邊玩窗簾繩, 如此容易發生被繩子纏繞造成窒息的危險。

5、把握最佳的輔助時機。

整個嬰兒期寶寶的動作發展是否正常, 關係著生理健康及日後的認知發展, 如果寶寶動作發展受阻, 不但會影響日後的學習, 也會形成心理的障礙, 所以父母該時時注意寶寶每個階段的動作發展情形。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