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秋老虎來襲 教你正確防秋燥

秋燥有兩種不同的性質:一偏於寒, 一偏於熱, 秋燥是外感六淫的病因之一, 人體極易受燥邪侵襲而傷肺, 出現口乾咽燥、咳嗽少痰等各種秋燥病症, 臨床上分為“涼燥”、“溫燥”二種類型。

涼燥

感受秋涼燥氣而發病, 即秋燥之偏於寒者, 臨床表現初起頭痛、身熱、惡寒無汗、鼻鳴鼻塞, 類似感受風寒, 但本病有津氣乾燥的現象, 如唇燥溢幹、乾咳連聲、胸悶氣逆、兩脅竄痛, 皮膚乾痛, 舌苔薄白而乾等症, 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損而出現的寒燥症狀。

入秋後, 可根據氣候變化, 按照“減辛增酸”的原則, 通過飲食對秋燥進行調治。

主要是多進食含水分多的水果、蔬菜。 防治溫燥可選梨、葡萄、獼猴桃、甘蔗、荸薺、番茄、蘿蔔、百合;防治涼燥可選柿子、石榴、廣柑、蘋果、白果、核桃、銀耳、藕、胡蘿蔔等。

治宜辛開溫潤, 用杏蘇散、蔥豉湯。 如寒熱已解, 肺燥移於大腸, 證見胸滿腹脹便秘, 咳嗽不爽而多痰, 治宜當肅肺化痰, 潤腸通便, 用五仁橘皮湯。 參見秋燥、溫燥等條。

溫燥

感受秋季天亢旱燥氣而發病, 是秋燥之偏於熱者。 臨床上表現初起頭痛身熱、乾咳無痰, 咳痰多稀而粘、氣逆而喘、咽喉幹痛、鼻幹唇燥、胸悶脅痛、心煩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邊尖俱紅等症, 是肺受溫燥之邪, 肺津受灼而出現的燥熱症狀。

“燥則潤之”, 正確的補益之法是通過清補養陰防燥。 如果此時使用不正確的溫補,

會使人感覺更加燥熱難當, 猶如火上澆油。 正如那位補壞的女士, 導致“血熱妄行”, 鼻子出血, 咽喉腫痛。 所以, 秋天切忌“溫補”, 應以養陰和清潤為主。

中秋節一過, 秋天過半, 已進深秋, 常有冷空氣侵襲, 早晚溫差大, 氣候乾燥, 冷暖多變, 人體難以適應, 極易發生呼吸道和胃腸道疾病或舊病復發。 此時進補清潤, 還可以保健防病, 防患於未然。

少食辛燥 少食油膩

在飲食調養上應以防燥護陰、滋陰潤肺為準則。 宜食芝麻、糯米、乳品、蜂蜜、梨、蓮子、銀耳、葡萄、蘿蔔、蔬菜等柔潤食物, 同時注意葷素搭配、平衡膳食。 人們經過炎熱的夏季, 多有脾胃功能減弱的現象, 特別是體虛者, 所以, 要注意給脾胃一個調整適應的階段。 秋季可先補食一些既富有營養,

又易消化的食物, 如魚、各種動物瘦肉、禽蛋, 以及山藥、紅棗、蓮藕等。

最應該注意的是少食辛燥傷津食品, 如辣椒、生蔥、薑、八角、茴香、火鍋麻辣燙等。 還要少食油膩食品, 這類食物不僅加重秋燥 0

10月以後, 人體精氣開始封藏, 進食滋補食品較易被吸收藏納。 對身體素質虛弱的慢性病患者或老年人來說, 可適當吃些雞、鴨、魚、蛋類、瘦豬肉、大棗、核桃等, 有助於健身、祛病、延年益壽。 然而此時, 氣候多變, 晝夜溫差大, 易引起腹部著涼, 腸胃病常復發。 腸胃病患者的秋季飲食應以溫、軟、淡、素、鮮為宜。

多喝水 多吃粥

防秋燥, 首要任務就是要保護人體津液, 最簡便的一招多喝水就是很好的養生之道。 秋季氣候乾燥, 使人體大量丟失水分。

據測算, 人體皮膚每天蒸發的水分約在600毫升以上, 從鼻腔呼出的水分也不下300毫升。 要及時補足這些損失, 秋天每日至少要比其他季節多喝水500毫升以上, 以保持肺臟與呼吸道的正常濕潤度。

編輯推薦:

防燥而養肺:秋季“養收”之道

金秋時節專家教你防燥

保溫、禦寒、防燥3大進補原則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