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詳細詢問病史:包括年齡、性別、病程長短、症狀輕重、治療效果, 以及有無鼻、咽、喉、口腔等器官受累的臨床表現, 或發熱, 消瘦等全身症狀。
2、臨床檢查:首先注意觀察兩側頸部是否對稱, 有無局部腫脹, 瘺管形成等現象。 然後進行頸部捫診。 檢查時受檢者頭略低, 並傾向病側, 使頸部肌肉鬆弛, 便於腫塊之捫摸。 檢查時注意腫塊之部位、大小、質地、活動度、有無壓痛或搏動, 並應兩側對照比較。 如前所述, 成人頸部腫塊應考慮轉移性惡性腫瘤可能, 因此,
3、影像學檢查:頸部CT掃描除可瞭解腫瘤部位、範圍外, 並有助於明確腫塊與頸動脈、頸內靜脈等重要結構的關係, 為手術治療提供重要參考依據, 但較小之腫塊, 常不能顯影。 為查找原發病灶, 可酌情作鼻竇、鼻咽和喉側位等X線拍片檢查。 對於頸部鰓裂瘺管或甲狀舌管瘺管, 可行碘油造影X線拍片檢查, 以瞭解瘺管走向和範圍。
4、病理學檢查:
(1)穿刺活檢法:以細針刺入腫塊, 將用力抽吸後取得的組織, 進行細胞病理學檢查。 適用於多數頸部腫塊者, 惟其取得之組織較少, 檢查陰性時, 應結合臨床作進一步檢查。
(2)切開活檢法:應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