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頸部腫塊是頸部最常出現的疾病之一, 國外學者Skondalakis對頸部腫塊的診斷總結出一條“80%規律”:①對於非甲狀腺的頸部腫塊, 有大約20%屬於炎症、先天性疾病;而其餘80%屬於真性腫瘤。 ②對於屬於真性腫瘤的病人中, 又有大約20%屬於良性腫瘤, 80%為惡性來源;同時與性別有關, 女性約占20%, 男性占80%。 ③在頸部惡性腫瘤中, 有20%為頸部原發, 而絕大多數為來源於全身其它部位惡性腫瘤的轉移灶(占80%)。 ④頸部的轉移灶有80%來源於頭面部, 20%來源於人體軀幹部位。 必須引起重視的是頸部所有的轉移癌中仍有約20%的患者儘管進行了臨床、影像學、細胞學及實驗室檢查,
對於頸部原發的腫瘤, 局部根治療效可靠。 而對於頸部的轉移癌, 必須首先找出原發部位, 在原發部位病灶控制的條件下, 可同時行頸部淋巴清掃術, 同樣可獲得較好療效。 而對於原發部位不明的頸部轉移癌, 可針對轉移癌作頸部淋巴清掃術或放射治療及綜合治療, 並繼續尋找原發病灶, 此類患者療效不佳, 預後不良。
描述
頸部腫塊為一臨床體征, 其原因較複雜, 涉及內、外、口腔、耳鼻咽喉等科, 應注意鑒別, 以免誤診。 應用解剖 頸部連接頭部及胸間, 上起顱底, 下連胸腔入口, 後有第1—7頸椎。 頸部範圍不大, 但含咽、喉、氣管、食堂、甲狀腺、頸動脈、迷走神經等重要器官,
1、頸部肌肉 頸部主要有以下諸肌:胸鎖乳突肌位於頸部外側, 左右各一。 起點有二端, 分別始於胸骨柄及鎖骨內側之表面, 斜行向上, 止於乳突表面及枕骨上項線之外側, 主要受副神經支配。 胸鎖乳突肌肌肉發達, 是頸部手術時的重要肌性標誌。 頸動脈、頸內靜脈、迷走神經位於其深面。 舌骨下肌包括胸骨舌骨肌、甲狀舌骨機、甲狀胸骨機、肩胛舌骨機, 兩側共4對, 其中胸骨舌骨肌上端位於舌骨下緣, 下端附於胸骨柄, 為舌骨下肌中位置最淺者, 肌肉呈扁平帶狀。 舌骨下諸肌位於喉、氣管、甲狀腺前面, 與喉、甲狀腺、氣管切開等手術關係密切。 頸部尚有二腹肌、斜方肌等肌肉。 以胸鎖乳突肌為界,
2、頸部血管及神經:
(1)動脈:頸總動脈位於胞鎖乳突肌深部, 在相當於舌骨大角水準分為頸外、頸內動脈2支。 頸外動脈有甲狀腺上動脈舌動脈、面動脈、上頜動脈及顳淺動脈等分支, 是頭頸部結構的重要血供來源。 頸內動脈經破裂孔進入顱內, 在頸部無分支, 頸部手術時必須辨清頸外動脈和頸內動脈。
(2)靜脈:頸外靜脈位於胸鎖乳突肌表面。 頸內靜脈是顱內乙狀竇之延續, 位於肩胛舌骨之深面, 是頭面部靜脈回流之主要徑路。
(3)神經:迷走神經在頸動脈鞘內沿頸總動脈、頸內靜脈間行走。 喉返神經是迷走神經分支之一,
4、咽周間隙 頸深筋膜除覆蓋於頸部肌肉、血管、神經及咽、喉、甲狀腺等器官表面外, 並形成咽周間隙, 如咽後隙、咽旁隙。 咽後隙位於咽後筋膜與椎前筋膜間, 上起顱底, 下經喉咽、食管之後面延及後縱隔。 咽旁隙之內側為咽側壁,外側有腮腺,上起顱底,下至舌骨,後方則為頸椎橫突。以莖突為界,咽旁隙分為前、後2部分,前部有翼肌等,後部則含頸動脈鞘等;咽旁隙有占位性病變時,可使頸部大血管移位。
症狀體征
根據發病原因,一般將頸部腫塊分為先天性、炎症性和腫瘤性三類。現將常見頸部腫塊的臨床特點,敘述如下:
1、甲狀舌管囊腫多見於少年兒童。屬先天性發育異常。在胚胎發育過程,如甲狀舌管退化不全,在盲孔與甲狀腺峽部間,可形成甲狀舌管囊腫。腫塊位於頸部中線、甲狀輭骨與舌骨間,常隨吞咽動作上下移動。感染後可形成瘺管,並有粘液性或粘膿性分泌物溢出。瘺管不易癒合,或經常反復感染。
2、鰓裂囊腫為先天性發育異常。胚胎期時,頸部發育與鰓弓、鰓裂的衍變關係密切。鰓弓是中胚層增殖而成的弓形隆起,平行排列,左右共5對。各鰓弓間則為4對由外胚層上皮組成的鰓裂。正常情況下,鰓弓、鰓裂最終衍變成頸部肌肉、血管等結構。若發育異常,則形成鰓裂囊腫或瘺管。囊腫多位於頸部外側,胸鎖乳突肌之深部。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不定。感染潰破後可在頸部形成瘺口,為鰓裂囊腫、瘺管之外口,常有粘膿性分泌物流出。有時囊腫或瘺管有內口與外耳道、扁桃體或梨狀窩相通。
3、急、慢性頸淋巴結炎 鼻、咽、喉、口腔等處有炎症時,可致頸部淋巴結腫大。急性淋巴結炎時,有紅、腫、痛、熱等急性炎症特點,起病快,常伴發熱、局部壓痛,抗炎治療後腫塊消退。頸淋巴結慢性炎症時,病程長,症狀輕,常位於下頜下區,淋巴結較小,可活動,壓痛不明顯。
4、頸淋巴結核病變為原發性,或繼發於肺、腹腔等處的結核病灶。病程較長。病情輕者,局部症狀少,單側或雙側頸淋巴結腫大,常呈串狀,質中等,可活動,無壓痛。病情較重時,數個淋巴結可互相粘連成團。若淋巴結幹酷樣壞死,潰破後形成瘺管,經久不愈。
5、愛滋病性頸淋巴結腫大 為愛滋病前期臨床表現之一。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侵犯頸淋巴結所致。病程較長,淋巴結逐漸增大,常伴有腹肌溝等多處淋巴結腫大、發熱、消瘦、乏力、白細胞減少等症。細針穿刺活檢可協助診斷。
6、甲狀腺腺瘤女性多見。位於頸前部,生長緩慢,症狀不明顯,常在無意中發現。腫塊質中等,隨吞咽動作上下移動。巨大甲狀腺腺瘤,可因氣管移位或壓迫氣管而影響呼吸。如腫塊增大迅速,呈結節狀,質硬,累及喉返神經或向氣管內浸潤,引起呼吸困難、聲帶運動障礙、聲音嘶啞等症時,應考慮甲狀腺癌可能。
7、涎腺混合瘤多見於腮腺。表現為耳垂下出現腫塊,生長緩慢,無明顯症狀,常偶爾發現。腫塊位置多較深,表面光滑,質中等,推之可動。腫塊向內發展,侵及咽旁間隙時,可使鼻咽、口咽側壁內移,或軟齶膨隆。如腫塊固定,質硬,局部疼痛,或累及面神經,有混合瘤惡變可能。
8、神經源性腫瘤 多為神經鞘膜瘤,起源於神經鞘膜上的雪旺細胞,常發生于頸部皮神經、交感神經、迷走神經等處。腫瘤位於頸部外側上段,胸鎖乳突肌深處。隨圓形或圓形,表面光滑。生長緩慢,病變範圍較小時,常無明顯症狀。腫瘤較大時,可突向咽部,使咽側壁內移、飽滿,嚴重時可影響呼吸。偶可惡變,表現為短期內腫瘤迅速增大,或伴迷走、舌下神經麻痹等征。9、頸動脈體瘤起源於頸動脈體。位於頸動脈分叉處。腫瘤較小時,症狀不明顯。如侵犯迷走、舌下等神經,可引起聲帶運動障礙、伸舌偏斜等征。檢查時腫瘤可隨動脈移動,捫診有搏動感,CT增強掃描、動脈造影等檢查有助診斷。
10、惡性淋巴瘤 是一種發生於淋巴網狀組織的惡性腫瘤。主要表現為淋巴結腫大,或先在淋巴結外組織內形成腫塊,然後再累及鄰近的淋巴結。根據細胞形態和分化程度,可分為何傑金和非何傑金淋巴瘤兩大類。頸部淋巴結腫大是非何傑金淋巴瘤的常見症狀,腫塊為無痛性,進行性增大,質硬,早期可活動,後期各淋巴結相互粘連成團,不易推動。若扁桃體、鼻咽、舌根等處有病灶時,則可相應產生鼻塞、鼻涕帶血、咽部不適、聽力減退等症狀。因何傑金淋巴瘤所致的頸淋巴結腫大,多為雙側性,並有發熱、肝脾腫大、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狀。
11、轉移性惡性腫瘤頸部轉移惡性腫瘤是頸部腫塊的原因之一,其原發病灶多位於頭頸部。鼻咽癌較早發生頸淋巴結轉移,有時或為鼻咽癌的首發症狀。多侵犯頸外側上深淋巴結組,腫大的淋巴結位於下頜角後方,逐漸增大,有時融合成團。質硬,活動差,無壓痛。常為單側性,也可雙側頸淋巴結同時受累。扁桃體癌之頸淋巴結轉移部位與鼻咽癌相仿。喉癌也常有頸淋巴結轉移,聲門上型者尤易發生,早期多為頸外側上深組,頸動脈分叉處淋巴結腫大,晚期時轉移性淋巴結癌可向下凳角或鎖骨上區擴展。鼻腔、鼻竇癌的淋巴結轉移,常發生於病變後期,腫大之淋巴結多位於下頜下區。肺癌、食管癌等病變, 咽旁隙之內側為咽側壁,外側有腮腺,上起顱底,下至舌骨,後方則為頸椎橫突。以莖突為界,咽旁隙分為前、後2部分,前部有翼肌等,後部則含頸動脈鞘等;咽旁隙有占位性病變時,可使頸部大血管移位。症狀體征
根據發病原因,一般將頸部腫塊分為先天性、炎症性和腫瘤性三類。現將常見頸部腫塊的臨床特點,敘述如下:
1、甲狀舌管囊腫多見於少年兒童。屬先天性發育異常。在胚胎發育過程,如甲狀舌管退化不全,在盲孔與甲狀腺峽部間,可形成甲狀舌管囊腫。腫塊位於頸部中線、甲狀輭骨與舌骨間,常隨吞咽動作上下移動。感染後可形成瘺管,並有粘液性或粘膿性分泌物溢出。瘺管不易癒合,或經常反復感染。
2、鰓裂囊腫為先天性發育異常。胚胎期時,頸部發育與鰓弓、鰓裂的衍變關係密切。鰓弓是中胚層增殖而成的弓形隆起,平行排列,左右共5對。各鰓弓間則為4對由外胚層上皮組成的鰓裂。正常情況下,鰓弓、鰓裂最終衍變成頸部肌肉、血管等結構。若發育異常,則形成鰓裂囊腫或瘺管。囊腫多位於頸部外側,胸鎖乳突肌之深部。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不定。感染潰破後可在頸部形成瘺口,為鰓裂囊腫、瘺管之外口,常有粘膿性分泌物流出。有時囊腫或瘺管有內口與外耳道、扁桃體或梨狀窩相通。
3、急、慢性頸淋巴結炎 鼻、咽、喉、口腔等處有炎症時,可致頸部淋巴結腫大。急性淋巴結炎時,有紅、腫、痛、熱等急性炎症特點,起病快,常伴發熱、局部壓痛,抗炎治療後腫塊消退。頸淋巴結慢性炎症時,病程長,症狀輕,常位於下頜下區,淋巴結較小,可活動,壓痛不明顯。
4、頸淋巴結核病變為原發性,或繼發於肺、腹腔等處的結核病灶。病程較長。病情輕者,局部症狀少,單側或雙側頸淋巴結腫大,常呈串狀,質中等,可活動,無壓痛。病情較重時,數個淋巴結可互相粘連成團。若淋巴結幹酷樣壞死,潰破後形成瘺管,經久不愈。
5、愛滋病性頸淋巴結腫大 為愛滋病前期臨床表現之一。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侵犯頸淋巴結所致。病程較長,淋巴結逐漸增大,常伴有腹肌溝等多處淋巴結腫大、發熱、消瘦、乏力、白細胞減少等症。細針穿刺活檢可協助診斷。
6、甲狀腺腺瘤女性多見。位於頸前部,生長緩慢,症狀不明顯,常在無意中發現。腫塊質中等,隨吞咽動作上下移動。巨大甲狀腺腺瘤,可因氣管移位或壓迫氣管而影響呼吸。如腫塊增大迅速,呈結節狀,質硬,累及喉返神經或向氣管內浸潤,引起呼吸困難、聲帶運動障礙、聲音嘶啞等症時,應考慮甲狀腺癌可能。
7、涎腺混合瘤多見於腮腺。表現為耳垂下出現腫塊,生長緩慢,無明顯症狀,常偶爾發現。腫塊位置多較深,表面光滑,質中等,推之可動。腫塊向內發展,侵及咽旁間隙時,可使鼻咽、口咽側壁內移,或軟齶膨隆。如腫塊固定,質硬,局部疼痛,或累及面神經,有混合瘤惡變可能。
8、神經源性腫瘤 多為神經鞘膜瘤,起源於神經鞘膜上的雪旺細胞,常發生于頸部皮神經、交感神經、迷走神經等處。腫瘤位於頸部外側上段,胸鎖乳突肌深處。隨圓形或圓形,表面光滑。生長緩慢,病變範圍較小時,常無明顯症狀。腫瘤較大時,可突向咽部,使咽側壁內移、飽滿,嚴重時可影響呼吸。偶可惡變,表現為短期內腫瘤迅速增大,或伴迷走、舌下神經麻痹等征。9、頸動脈體瘤起源於頸動脈體。位於頸動脈分叉處。腫瘤較小時,症狀不明顯。如侵犯迷走、舌下等神經,可引起聲帶運動障礙、伸舌偏斜等征。檢查時腫瘤可隨動脈移動,捫診有搏動感,CT增強掃描、動脈造影等檢查有助診斷。
10、惡性淋巴瘤 是一種發生於淋巴網狀組織的惡性腫瘤。主要表現為淋巴結腫大,或先在淋巴結外組織內形成腫塊,然後再累及鄰近的淋巴結。根據細胞形態和分化程度,可分為何傑金和非何傑金淋巴瘤兩大類。頸部淋巴結腫大是非何傑金淋巴瘤的常見症狀,腫塊為無痛性,進行性增大,質硬,早期可活動,後期各淋巴結相互粘連成團,不易推動。若扁桃體、鼻咽、舌根等處有病灶時,則可相應產生鼻塞、鼻涕帶血、咽部不適、聽力減退等症狀。因何傑金淋巴瘤所致的頸淋巴結腫大,多為雙側性,並有發熱、肝脾腫大、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狀。
11、轉移性惡性腫瘤頸部轉移惡性腫瘤是頸部腫塊的原因之一,其原發病灶多位於頭頸部。鼻咽癌較早發生頸淋巴結轉移,有時或為鼻咽癌的首發症狀。多侵犯頸外側上深淋巴結組,腫大的淋巴結位於下頜角後方,逐漸增大,有時融合成團。質硬,活動差,無壓痛。常為單側性,也可雙側頸淋巴結同時受累。扁桃體癌之頸淋巴結轉移部位與鼻咽癌相仿。喉癌也常有頸淋巴結轉移,聲門上型者尤易發生,早期多為頸外側上深組,頸動脈分叉處淋巴結腫大,晚期時轉移性淋巴結癌可向下凳角或鎖骨上區擴展。鼻腔、鼻竇癌的淋巴結轉移,常發生於病變後期,腫大之淋巴結多位於下頜下區。肺癌、食管癌等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