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微博實名制將帶來什麼

作者: 中科院心理所/心理資訊服務中心

2月8日消息, 新浪、騰訊、搜狐、網易四大門戶網站本月起上線微博實名驗證系統, 並與公安部門的身份證系統對接。 3月16日開始, 四大門戶網站微博將採用前臺自願(昵稱可自選)、後臺實名的方式實行微博實名制。 3月16日後, 所有未實名認證的用戶將只能流覽, 不能發送、轉發微博。 而即使只能流覽, 微博用戶也要在3個月內登錄一次帳號。

心理解讀:

有人說實名制會造成隱私洩露, 還有人說匿名制導致了謠言氾濫, 那麼從心理學角度出發, 微博實名制到底將會帶來什麼呢?

首先, 對於每一個用戶來說, 微博實名制後 “角色衝突”一定程度上會變小。 角色衝突(Role Conflict)是當一個人同時扮演幾個不同的社會角色時而發生的矛盾和衝突, 例如“丈夫”和“兒子”就是兩種可能衝突不斷的角色。 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中都同時擁有很多個角色, 毫無疑問, 由於網路的出現, 我們又多了一個或多個“虛擬角色”。 使用者在匿名狀態下構建虛擬角色的動機大致可分為以下三種:釋放自我的不同層面;通過“角色扮演”獲得某種心理補償;緩解為保持現實生活中身份認同的刻板印象帶來的心理壓力。 所以虛擬角色對於我們來說意義重大, 然而, 虛擬角色的力量越是“強大”、與現實角色之間的人格差異越是明顯, 用戶可能體驗到的角色衝突就越大。

實名制縮小了虛擬和現實的距離, 故將在一定程度上減小角色衝突。 這就意味著, 現實中內向、沉默的人實名制後也許不再會熱衷於構建網上熱情、健談的“另一個自己”了。

實名制還將帶來的一個變化可能是:微博上“訴苦”的人將會變少。 在身份隱匿的狀態下, 網路匿名傳播更多的體現出了人的“本我”個性。 也就是說, 在網路的匿名性和去抑制性環境中, 人們的表達會更直接和無所禁忌, 更容易吐露個人內心的情感, 報告自己的弱點, 表露內心的隱私。 而實名制下“自我”壓制了“本我”, 人們的言論必然受到社會贊許性反應的影響;簡言之, “實名主要用來炫耀, 匿名主要用來訴苦”的說法還是有道理的,

以後想知道“誰昨晚夫妻又吵架了”這樣的事情還是去匿名社區吧。

另外, 從社會交往的角度來看, 實名制網路下社會支援、人際信任將會更加趨向于現實生活水準。 這又是因為什麼呢?心理學家研究發現, 高自我暴露水準正是網路空間人際互動的主要特徵, 溝通的雙方通過自我暴露既能獲得社會支援, 也能向對方提供社會支持;而這種彼此間獲得的社會支持能夠促進相互的信任。 因此, 從一方面來講, 實名制帶來的“真實姓名”就是一種自我暴露;從另一方面來講, 實名制後用戶將更少暴露其個人性格、缺點、真實情緒等資訊, 也就是這些方面的自我暴露水準低於匿名空間下;故兩方面綜合來看, 實名制後用戶在微博上獲得社會支持、人際信任的程度將更加趨向于現實生活水準。

當然了, 微博對於很多使用者來說主要是獲得資訊的地方, 而不以人際溝通為主要使用動機。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