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症兒童的運動發展水準普遍比正常兒童晚, 而且問題比較多, 但粗大運動訓練對於孤獨症孩子康復的作用不容忽視。 粗大運動簡稱大運動或大肌肉運動。 是運用個體功能, 配合大肌肉運動, 以有計劃、有系統的肢體運動來改善個體的運動機能, 促進身心發展, 達到孤獨症康復的目的。
孤獨症兒童是否需要粗大運動訓練
一些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在運動方面發展的很好, 覺得孩子已經不需要粗大運動訓練了, 這個觀點對嗎?是的, 孩子的運動能力是有了一些發展, 或是說基本動作比較協調,
孤獨症兒童粗大運動能力不足時的表現:
運動量不足。 表現在每日活動的時間往往不足2小時, 且內容單調, 一般僅限於走、跑兩項活動, 有的甚至不活動。
大肌肉力量差。 表現在動作的協調、穩定性不足。 如:跳蹦床時腿發顫, 跳動姿勢不穩;拋接球時動作無力, 手眼不協調或怕球碰著, 不敢接球, 拍球時腰彎得很低;對爬、跑的活動很懼怕或是逃避。
運動技能低下。 表現在不會拍球、踢球、自拋自接球、跳繩、做操等。
平衡能力低。 如:不會走平衡木, 不會單腳站立, 不會單、雙腳蹦跳等,
耐力差、惰性強。 如:不能自覺地按規定完成訓練內容, 極容易逃避, 要靠老師大量的輔助完成。
粗大運動訓練對孤獨症的作用
可以促進自閉兒的大腦發育, 而且對孩子語言溝通能力、空間知覺能力、注意力以及平衡感的發展也很有幫助。 長期堅持粗大運動訓練, 巧用訓練方法, 還會對改善孩子情緒及行為問題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粗大運動訓練的內容
1.基本動作:走、跑、跳、鑽、滾翻、滾動、爬等。
2.平衡運動:走平衡木、攀登、單腳站立、基本體操等。
3.器械及球類:跳床、滑板、滑梯、跳袋、轉筒、悠千、傳接球、推球、踢球、跳繩等。
4.模式訓練:由5人操作的被動式訓練。
粗大動作訓練方法
1.親情接納法。 教師與孩子之間建立親密的情感, 使孩子有安全感和信任感, 使之積極的配合訓練。
2.正強化法。 教師運用表揚和獎勵的方法, 引導孩子積極主動的參與訓練並使其良好的行為得以保持和發展。
3.榜樣示範法。 當某些孩子對訓練的內容不感興趣或產生畏懼退縮時, 教師請表現好和會玩的孩子先玩, 以此製造出活躍的氣氛來影響和帶動全員參與。
4.遊戲法。 把訓練的內容編成簡單的遊戲使訓練具有趣味性, 孩子在玩中訓練, 效果更好。
5.身體幫助法。 教師用身體説明有困難的孩子完成訓練內容。 如:教師用手拉著孩子走平衡木等。
總之, 訓練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 可謂教無定法, 這就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的創造。
粗大運動訓練中應注意的問題
1.要隨時觀察孩子在訓練中的表現, 特別是兒童的發展變化, 往往是非常細微的。 一個孤獨症兒童的家長在評價自己孩子的發展時說:孩子每天都在進步, 只是非常的微小, 只有用心來體會才能發現。 要觀察的內容是:生理的變化:運動的內容、運動量及方法是否合適。 行為的變化:不良行為是否得到矯正, 期望行為是否出現。 心理的變化:其感知、認知、語言交往及動作等能力是否提高。
2.注意運用動靜交替的原則。 兒童的生理特點是:體內含水分多,
3.訓練應多元化, 運動訓練不應是單一的動作重複, 要滲透其它領域的訓練目標。 如:認識方位和發展語言等, 特別是語言訓練應貫穿始終。
4.要根據孤獨症兒童發展情況, 不斷提出新的目標, 當兒童的適應能力有所發展時, 應不斷增加新的訓練內容, 提高訓練的層次。
5.注意孩子的身體問題, 如:是否有心臟病、癲癇病及其他疾病。 這些兒童一般不適合作大運動訓練。
6.醫療問題。 對服藥的兒童要搞清楚服的是什麼藥, 是否適合訓練及對訓練是否有影響等。
7.加強營養合理膳食。 大運動對身體的熱量消耗較大, 及時補充營養是非常必要的。
8.最後一點是, 任何訓練都不是萬能的, 要提供綜合訓練,根據孩子的發展需要開展綜合訓練。
要提供綜合訓練,根據孩子的發展需要開展綜合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