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通過培養觀察力來發展孩子的智力

觀察力是孩子智慧的門戶。 科學研究告訴我們, 人的大腦所獲得的資訊, 有80%-90% 是通過眼睛和耳朵吸收進來的。 因此, 有人說:觀察是智力活動的門戶。 任何一個人, 如果沒有較強的觀察力, 他的智力很難達到高水準。 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說過:“我既沒有突出的理解力, 也沒有過人的機智, 只是在觀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並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上, 我可在中人之上。 ”俄國生物學家巴甫洛夫在他實驗室的牆上, 寫著醒目的六個大字:“觀察, 觀察, 觀察!”

觀察力是什麼呢?是指人通過眼、耳、鼻、舌、身感知客觀事物的能力。

觀察, 是人的有目的、有計劃的感知活動, 不是盲目的、隨意的。 人學習知識的過程, 從觀察開始。

要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 發展他的智力, 不提高他的觀察力是不行的。 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曾經明確指出, 學生學習成績落後的原因縱然是複雜的, 但普遍的特點之一是觀察力差。

提高孩子的觀察力, 既是教師的任務, 也是父母的任務。 父母應該怎樣做呢?

1、指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明確觀察目的。

在家裡或外出, 可以隨時確定一種觀察物件, 進行有目的的觀察。 比如, 觀察一件工藝品的形態、顏色、特點、製作水準;觀察做飯、做菜的全過程;觀察山水、樹木、花草;觀察一座建築……為了提高觀察效果, 還可以邊觀察邊用語言描述。

父母與孩子還可以互相評議, 看看觀察得仔細不仔細, 描述得逼真不逼真。 如能經常這樣做, 定會提高孩子的觀察力。

明確觀察目的, 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是教育孩子在心裡樹立觀察的意識, 認清觀察對於發展自身智慧的好處;另一層是教育孩子在觀察任何事物時, 都要有明確的目的, 即觀察什麼, 為什麼觀察。

2、培養孩子有計劃地觀察事物。

觀察活動有內容繁簡、範圍大小、時間長短的分別, 但都需要有計劃地進行。 沒有計劃, 效果不好, 不利於提高觀察的能力。 觀察有計劃, 是指在觀察活動開始之前, 先定好觀察的目的。 多少米, 怎麼淘, 放多少水, 大火燒多長時間, 小火燜多長時間。 先是觀察父母怎樣做, 然後自己一邊學著幫,

一邊觀察。 學會了做飯, 也提高了觀察力。

有的父母支持、鼓勵孩子自己種一盆花或其他植物, 每天觀察其變化, 有的還寫觀察日記, 不斷給以指導。 這樣的觀察活動, 既有興趣, 又有豐富的內容, 效果很好。

3、指導孩子學會觀察的方法。

古詩雲“橫看成嶺側成峰”, 從不同角度觀察事物, 會獲得不同的資訊和感受。 因此觀察事物必須掌握不同的方法。

常用的觀察方法有:全面觀察和重點觀察;在自然狀態下觀察和實驗中觀察;長期觀察, 短期觀察, 定期觀察;正面觀察和側面觀察;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解剖(或分解)觀察, 比較觀察;有記錄觀察和無記錄觀察, 等等。 觀察不同的物件, 出於不同的目的, 應事先考慮用什麼樣的觀察方法。

有時候, 需要幾種方法配合使用。

4、指導孩子遵循感知規律進行觀察。

觀察事物是為了認識事物, 感知是認識的第一步。 而感知是有規律的, 應該遵循規律去進行觀察。

強度律:觀察的物件必須達到一定的強度, 才能觀察得清晰、準確。 因此, 在觀察前, 對有可能提高強度的事物, 應採取措施提高其強度。 比如, 觀察人的肌肉, 繃緊時看得最清楚;觀察蒸氣的特點, 水壺裡的水要滿到一定程度, 效果才好。

差異律:被觀察的對象與背景反差越大, 觀察效果越好。 因此, 要設法增加觀察物件與背景之間的差異。 比如, 觀察一種昆蟲的形態、顏色, 把它放在反差大的紙上, 效果就會好。

對比律:兩個顯著不同甚至對立的事物容易觀察,

因而在觀察中把具有對比意義的材料放在一起觀察效果好。 比如, 兩種不同的蘋果放在一起, 比較形狀、顏色、大小, 再通過品嘗比較味道。

活動律:運動中的物件容易吸引人的注意, 運動中的情況與靜止狀態有所不同。 因此, 觀察某些事物, 既觀察靜止的情況, 又要看活動中的情況。 比如, 觀察一個人, 就應將靜止狀態與活動狀態結合起來觀察。

組合律:把有關聯的事物組合起來觀察, 既能把握整體情況, 又能把握具體情況。 比如觀察一間房屋的佈置, 觀察一個人的服飾就應該組合起來觀察。

協同律:觀察任何事物都需要人的不同感官的協同配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