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團子
清明時節, 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 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 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 然後開始製作團子。 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 在包餡時, 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 團坯制好後, 將它們入籠蒸熟, 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 這便大功告成了。 青團子油綠如玉, 糯韌綿軟, 清香撲鼻, 吃起來甜而不膩, 肥而不腴。 青團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 正因為如此, 青團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螺螄
除了傳統的青團子是清明時節必食的小吃之一, 吃清明螺也是江南人習慣的食俗。 因為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 最為豐滿、肥美, 故有“清明螺, 抵只鵝”之說。 很多喜歡這種食材的人都感歎“一味螺螄千般趣, 美味佳釀均不及”。 當然, 吃饊子的食俗也是大江南北的特定風俗, 雖然現在每個時節都可以吃到, 但在清明時節吃饊子也是一項不可或缺的風俗, 這種習俗在江南並不多, 但也算是這個時節不容錯過的一道“寒食”。
清明節的“吃”格外討喜, 由於節氣的關係, 天氣溫度適中, 人們對於青團、螺螄等這樣的美食無可抗拒。 青團子本身屬於甜食, 人們可以在這個時候充當早點或配餐, 確實也是不錯的選擇。
專家認為, 傳統清明佳節吃的是一份思念與懷舊, 品的是心意與氛圍, 要真正地過好傳統佳節就必須從自己身邊的細節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