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一見臉上有了皺紋便生“老將至矣”的感歎;有的人一見頭上有了白髮, 便吃驚不小, 誤認為日落西山, 頓生“此生晚矣”的傷感。 如果實際年齡只有三四十歲的人出現如此現象, 很可能是得了“恐老症”。
“恐老症”, 是心理老化的表現, 有的人剛步入中年, 就陡然覺得“老了”, 年輕時的興趣和愛好逐漸淡漠了, 社交活動減少, 不想參加集體活動;有的人不想做艱苦的拼搏和探索, 沒有了進取精神;有的人則把業餘時間全消耗在搓麻將、打撲克或看電視、玩電子遊戲上;還有的人過早地把一切“希望”都寄託在下一代,
現代科學研究結果表明, 人的年齡大小, 不能僅僅以過了多少個生日來計算, 生物時間與鐘錶時間是不一樣的。 歲月蹉跎, 生物時間過得越慢, 一個人年齡越大, 老得就越慢。 一般來說, 人在45-50歲之間的變化, 遠不如15-20歲或者25-30歲變化大。 50歲的人視力、聽力可能開始下降, 但是心智還正年輕, 且在繼續發展, 一個人的腦力活動到60歲時達到巔峰, 60歲以後才緩慢地衰退。 例如冰心, 90多歲仍筆耕不輟。
人到中年要防止“恐老症”, 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學習新東西, 防止安於現狀。 尤其在當今充滿生機和競爭的社會中, 應努力防止退化和灰心, 要積極努力, 拼搏向上, 始終保持明快的心理和開朗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