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涼藥與熱藥用法功效均不同

中醫的“四性”和“五味”, 就是各從一個側面反映藥物的功能。 每種藥物既有一定的性, 也有一定的味, 所以在使用藥物時, 必須把性和味結合起來考慮, 絕不能孤立地看待。 藥性涼或熱, 只是程度上的差別。 涼即微寒, 溫即微熱。  

因此, 一切中藥都可以歸納為寒涼藥與溫熱藥兩類, 也就是一般習稱的涼藥與熱藥。  

藥物的寒熱屬性, 是前人根據藥物作用於人體所產生的反應歸納出來的。 例如病人發燒口渴, 用石膏、知母熬水喝, 發燒退了, 口渴止了, 所以就有說石膏、知母是寒性藥。  

病人平素怕冷, 手腳不溫, 用附子、乾薑煎水服用,

就不那怕冷了, 四肢也暖和了, 從中就知道附子、乾薑是熱性藥。  

中藥的藥性, 通過長期的醫療實踐, 絕大多數都已掌握, 而且發現寒涼藥大多有清熱、瀉火、解毒等作用;溫熱藥大多有散寒、溫中、助陽等作用。  

因此, 寒涼藥只能用於治療熱性病症, 溫熱藥只能用於治療寒性病症。  

寒與涼有別 

所謂寒涼性的藥物, 兩者之間又稍有差別, 寒是將身體轉涼, 具鎮靜、消炎作用, 適合於暈眩、血壓高者。  

涼, 則是比寒的效力稍弱, 然而也能使身體轉冷, 使人感受清涼, 並具鎮靜、消炎作用, 適合於暈眩者。  

這一切, 都是醫師用藥治病的準則, 不能廢棄和變更, 所以《黃帝內經》特別強調指出:“治寒以熱, 治熱以寒, 而方士不能廢繩墨而更其道也。

” 

對醫師是這樣, 在家庭中自行使用中藥也是這樣。 因為若違背這條用藥原則, 用熱藥去治熱性病症, 用涼藥去治寒性病症, 必然加重病性, 造成危害, 所以說:“涼藥熱藥錯不得”。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