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增生, 可以說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 據統計, 40 歲以上的人有 45~50%出現骨質增生。 60 歲以後, 80%以上的人或多或少會出現骨質增生, 隨著年齡的增長, 關節的軟骨逐漸退化, 細胞的彈性減少, 骨關節在不知不覺中被磨損, 尤其是活動度較大的頸、腰關節, 損傷的關節軟骨沒有血管供給營養時, 就很難修復。 這時, 在關節軟骨的周圍, 血液迴圈比較旺盛, 就會出現代償性軟骨增長, 即為骨質增生的前身。 時間久了, 增生的軟骨又被鈣化, 這就是骨質增生, 也叫骨刺。 事實上只要骨刺逐漸適應了關節活動的需要,
頸椎病患者的 x 線片顯示, 頸椎可有不同程度的骨質增生或骨贅形成。 許多學者認為這些增生物並非頸椎病的主因。 頸椎骨標本實體檢測發現, 常見增生部位在頸椎 4—6, 以頸椎 5 的增生率最高, 達 83%各部位增生率以鉤突。 椎體上下緣和關節突為最多, 是因為頸脊柱屈伸活動時的應力集中於該部位, 因而易發生勞損。
那麼, 這些骨質增生即骨刺, 是否需要手術予以切除呢?有部分患者由於致病因素的長期存在, 骨刺骨贅物向頸椎管內生長, 形成臨床上的脊髓型頸椎病, 經手術確有不少成功的病例, 但是, 手術難度大, 整個手術後的護理、功能的恢復至少在半年以內, 因此對於大多骨質增生患者來說最積極最有效的防治方法還是經常進行適度的體育鍛煉。
骨質增生患者注意:
在急性期疼痛加重, 要儘量減少受累關節的活動量, 患者可適當臥床休息, 通過休息來減少受累關節的機械性刺激, 這不僅有效防止症狀進一步加重, 而且還能為炎症的消散創造一個良好的條件。 要儘快用藥, 採用口服和外用藥綜合療法控制病情的發展。
病情在恢復期間, 要避免受潮、受寒冷等環境因素刺激, 因這些不良的環境因素對關節、肌肉、神經等組織可誘發炎症的產生, 還要避免過度勞累, 因過度勞累會刺激關節及周圍組織再度炎變, 而導致病情的復發。 再者可以適當增加戶外活動、鍛練, 儘量避免長期臥床休息。 如長期固定某一姿勢工作的患者,
骨質增生的患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 為了確保老年人骨質代謝的正常需要, 老年人鈣的攝取量應較一般成年人增加, 應進食高鈣食品, 如多食牛奶、蛋類、豆製品、蔬菜和水果, 必要可補充鈣劑。 還要增加多種維生素的攝入, 如維生素 A 和 D 等。 肥胖的患者宜控制飲食, 增加活動減輕體重, 以利於減輕關節負重, 有利本病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