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引起血糖波動的因素有哪些

養生之道網導讀:

引起血糖波動因素有哪些?血糖在一天之內是有起伏的, 在一個允許的範圍內有少許波動是安全的, 糖尿病人無需擔心。 但如果一天之內或者某個時期血糖大幅起落, 那就要注意了。 血糖控制不好回引發糖尿病併發症。 那麼, 引起血糖波動的因素有哪些呢?下面一起來瞭解一下吧。

一、血糖波動的危害:

血糖波動是指血糖水準在其高峰和低谷之間變化的不穩定狀態。 正常人在生理狀態下, 血糖也有一定波動。 由於人體有著非常精密的神經內分泌調節系統, 使得一天內的血糖波動幅度小於2~3毫摩爾/升。

2型糖尿病患者由於存在胰島素抵抗和胰島β細胞功能缺陷, 導致血糖調節機制受損, 尤其是餐後血糖會顯著升高, 全天24小時血糖曲線波動明顯增加, 一天內的血糖差可能數倍于正常人。

研究表明, 血糖波動比持續性血糖升高危害更大, 對血管內皮的損傷更嚴重, 因而導致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大。 同時, 血糖波動也與糖尿病的其他慢性併發症密切相關, 容易出現動脈硬化, 血管功能下降, 最後出現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腎病、腦血管意外等慢性血管併發症。

而血糖波動所導致的低血糖, 尤其是夜間低血糖的危害更加不容忽視, 嚴重的低血糖甚至會導致死亡。 對此, 專家提醒, 糖尿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一定要加強對血糖的監測,

根據血糖變化情況及時合理調整治療方案, 安全控糖, 盡可能減少血糖異常波動, 從而降低心血管風險, 減少併發症的發生。

二、引起血糖波動的因素:

1、飲食不節

是血糖波動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 當人在正常進餐後, 血糖就會有較大的波動, 有些人需要應酬, 經常是煙酒不離身, 這些會使血液葡萄糖含量過高, 即血糖升高。 過多食入高油脂食物, 會引起胰島功能不能很好分泌胰島素, 致使血糖升高。

2、飲水不足

導致代謝失衡, 影響血糖。

3、藥物劑量不足

有的患者自行將藥物減量、治療不及時或者治療不當。 一些人對糖尿病認為前期沒什麼大的影響也就乾脆不治療了。

4、長期便秘

導致代謝紊亂, 血液迴圈不利, 影響血糖。

5、睡眠不好

睡覺睡得好不好, 也會對血糖波動有很大影響。 如果一個人失眠的話, 那麼他第二天血糖可能就很高。

6、情緒變化

人體記憶體在多種影響血糖水準的激素, 如腎上腺素、生長激素等都可以升高血糖, 但可以降低血糖的, 只有胰島素。 當人出現情緒變化時會對體內的激素產生影響, 如在發怒、激動、哭泣的時候, 腎上腺素分泌就會增多, 從而使血糖升高。 糖尿病患者本身胰島功能不是特別好, 或存在胰島素抵抗, 因此, 升高血糖的激素一旦波動, 血糖就會跟著波動。

7、運動過量

運動也會引起血糖的波動。 糖尿病的病人需要強調運動, 如果不運動的話, 血糖水準就會波動, 但是如果運動的太劇烈,

血糖也會因為應激、體內激素的變化, 引起血糖升高。

8、環境變化

工作環境、生活環境的突然變化會導致病患者暫時性機體不良反應。 如長途旅行和出差、天氣變化、季節更替、懷孕等都是產生應激性糖尿升高的重要因素。

9、氣候因素

寒冷剌激可促進腎上腺素分泌增多。 肝糖原輸出增加, 肌肉對葡萄糖攝取減少, 而使血糖升高病情加重;夏季炎熱多汗, 注意補充水分, 否則血液血液濃縮而血糖增高。

10、細菌感染

糖尿病人抵抗力較弱, 如果皮膚破了, 很容易出現感染, 而且感染很難較快得到控制, 感染後, 患者分泌比較多的應激激素, 會導致血糖升高。

11、其他疾病引起

患者因外傷、感冒、手術、嚴重精神創傷, 嘔吐、失眠、生氣、焦慮、煩躁、勞累、以及急性心肌梗塞等應激情況,

可使血糖迅速升高, 甚至誘發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三、採取什麼辦法來避免血糖波動呢?

要避免患者的血糖大幅度波動, 首先要找到引起血糖波動的原因。 第一要多檢測血糖, 第二要找到是什麼原因引起血糖大幅波動。 我們就針對這個原因來進行處理。

如果是進餐飲食的影響, 可以調整食物的種類、數量;有疾病狀況的話, 把原發病治療好;情緒或者休息的變化, 就需要自我調整或尋求醫生説明, 這樣血糖波動自然就會得到改善。

這些因素都避免了, 血糖波動還是大的話, 那就需要藥物治療。 現在有很多藥物可以選擇, 根據患者的不同狀況, 可以選擇不同的藥物來進行處理, 比如口服藥物,胰島素,都可以選擇。

看了以上的介紹,現在你知道了引起血糖波動的因素有哪些了吧。血糖經常波動危害大,糖尿病有要儘量避免這些因素哦。

養生之道網導讀:

什麼時候檢測血糖最准?這是很多患者關心的問題。糖尿病患者需要經常經常血糖,但一天中血糖值是有變化的,那麼, 什麼時候的血糖值是最准的呢?應該以哪個為標準呢?下面我們先來瞭解下幾個血糖檢測的時間及其代表意義,一起來看看吧。

一、4個血糖檢測時間及其意義:

1、空腹血糖

嚴格的講,空腹血糖是指隔夜禁食8 ~12小時之後於次日早餐前所測的血糖(通常不超過早餐8點),午餐和晚餐前的血糖不在此列。空腹血糖可以反應晚間用藥是否可以控制血糖到次日晨,它受到黎明現象與蘇木傑反應的干擾。空腹血糖也是診斷糖尿病的指標之一。

2、餐前血糖

指午餐和晚餐前的血糖,反映胰島β細胞分泌功能的持續性。餐前血糖可指導患者調整將要吃入的食物總量和餐前胰島素(或口服藥)的量。需要注意的是,對於注射胰島素的患者,餐前血糖高反映的是上次餐前的胰島素用量不足。比如午餐前高血糖,說明早餐前胰島素用量不足,需要增加劑量。正常人餐後2小時血糖和午餐前血糖之差應大於1.0mmol/L,若差值大於1.0mmol/L表示胰島後續功能好;若差值小於1.0mmol/L表示胰島後續功能差或藥量不足。對餐前高血糖的治療與餐後2小時高血糖相同,只是藥量應加大一些。

3、餐後兩小時血糖

餐後2小時血糖是指從吃早、中、晚餐第一口飯算起的餐後2小時血糖水準。它主要反映患者胰島素β細胞的儲備功能(增加糖負荷後機體追加胰島素分泌的能力),以及飲食控制和藥物治療的綜合療效。測定餐後2小時血糖有助於Ⅱ型糖尿病的早期診斷,因為許多早期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並不高,但因其胰島素分泌功能已經受損,受高糖刺激後反應較差,因而表現為餐後血糖明顯升高。餐後高血糖還是導致糖尿病心血管併發症的重要因素。

4、隨機血糖

一天中任意時間測定的血糖,如睡前、午夜等。

監測睡前血糖主要是為了指導夜間加餐、用藥和注射胰島素劑量,以避免夜間發生低血糖。

監測午夜(淩晨3點)血糖有助於鑒別空腹高血糖的原因究竟是黎明現象還是蘇木傑反應,這兩種情況的臨床處理截然不同,總的來說,發生黎明現象時需要考慮增加睡前藥物劑量,而發生蘇木傑反應時則要考慮適當減少睡前藥物劑量,並將睡前加餐做適當調整。

結論:

因此,一次血糖的測定,只能反映抽血當時的血糖水準,並且血糖隨進食和糖代謝的變化而有所改變,不能說明前一段較長時間病情的全貌。如果一天只測一次血糖,並且只看這個檢測結果,採用這種方式判斷是否得糖尿病是不科學的,所以沒有哪個時間檢測的血糖最準確的說法。

二、影響血糖值變化的兩種因素:

血糖水準隨著時間不同經常出現變化,而且也會由於血樣採取部位而不同。

1、測量時間的不同

即使在患者剛從醫院檢查血糖回家後,也會發現在家測量的血糖值與在醫院測量的血糖值不同。其原因在於隨著身體的活動,身體必然要消耗血糖。而在進食後,所攝取的血糖會進入到血液中,對消耗的血糖進行補充。

2、取樣點的不同

由心臟通過動脈供給至毛細血管。而血液在向身體各個組織供給了包括血糖在內的營養後,通過靜 脈返回至心臟。而採用血糖試紙測試時,所採用的取樣部位為手指的毛細血管。而毛細血中包含了一部分其血糖已經耗盡的血液。

因此,在醫院採用手臂處血樣所測得的血糖值就會與採用指尖處血樣所測量的血糖值不同。

三、檢測血糖的3個誤區:

誤區1:無症狀就不測血糖、不上醫院

很多糖尿病患者去醫院測了血糖後才發現血糖控制不好。當醫生問起有沒有定期監測血糖時,很多“糖友”都表示去醫院看病時才會測血糖,如果平時沒有什麼症狀就不會測,算下來有時一年才測兩次。專家認,如果患者偶爾去醫院測血糖然後開藥,會對醫生造成一定程度的誤導,醫生很可能會根據一次血糖指而增加藥量,而一次的血糖指數並不能完全反映患者平時的血糖狀況。

誤區2:光測“手指血糖”

“糖友”在測血糖的時候不能光測“手指血糖”,還要測“糖化血紅蛋白”,這樣才能反映最近三個月來的平均血糖水準,這有利於醫生判斷病情。“手指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就好比一個班級的兩個成績,“手指血糖”反映了一次考試的成績,而“糖化血紅蛋白”反映的是3個月來這個班級的平均成績。

誤區3: 只測空腹或早餐後血糖

如果患者次日去醫院做檢查、開藥,部分“糖友”會在檢查一天刻意少吃飯,且加強運動,第二天只測一下餐後血糖,血糖指數還可以,但卻不是平常的狀態。專家認為,如果一個月測一次血糖就等於沒有測。還有一部分患者血糖高,本應在早餐前打胰島素,可是如果第二天要測血糖,就不打胰島素了,病人說想知道自己不打針不吃藥時的血糖情況,其實這對醫生的診斷很不利。

四、血糖多少是糖尿病?糖尿病的判斷標準:

通常情況空腹血糖(葡萄糖氧化酶法)的正常範圍是3.9~6.1mmol/L。空腹血糖6.1 mmol/L就為空腹血糖升高;若有糖尿病症狀又查出空腹血糖>7.0 mmol/L,或糖耐量試驗血糖峰值>11.1 mmol/L,餐後2小時血糖>11.1 mmol/L,或具有糖尿病症狀,隨機血糖>11.1 mmol/L,且伴有尿糖陽性,就可診斷為糖尿病。血糖高不一定是糖尿病。由於空腹血糖決定著全天血糖水準,控制糖尿病千萬要注重空腹血糖的變化。

看了以上的介紹,現在你知道了怎麼判斷不同時間的血糖值了吧,糖尿病人要參照糖尿病的血糖水準來鑒別,不需要為某個時候血糖高而擔憂了。

養生之道網導讀:

經常吃水果易得糖尿病嗎?一些年輕的女性為了減肥,經常以水果代替正餐,一天只吃水果。有些人聽說糖尿病人不能吃水果,那麼是不是經常吃水果就會得糖尿病呢?一起來看看下面的回答。

1、多吃水果與2型糖尿病沒有緊密聯繫:

萊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了220000名成人的資料發現,多吃水果和蔬菜與2型糖尿病的發展沒有緊密的聯繫,但卻在一定程度上有積極的影響。而談到綠葉蔬菜,研究人員認為,包括花椰菜在內,綠葉蔬菜對於降低糖尿病風險都是很有意義的。這個研究團隊計算出,每天服用106克綠葉蔬菜可以將糖尿病的患病風險降低14%,而英國的一份被定義為80克。

儘管綠葉蔬菜降低糖尿病風險的機制還不清楚,但可能的一個原因是它們富含抗氧化劑,如維他命C等;還有另一個理論它們富含鎂。該研究的負責人Melanie Davies教授認為,儘管如此,每天吃五份水果和蔬菜仍然是健康的選擇。她補充說,人們很喜歡某一特定的健康資訊,我們都知道攝入的水果和蔬菜是重要的,但這一研究也表明綠葉蔬菜似乎在預防糖尿病方面特別重要。

2、多吃漿果能預防糖尿病:

比較有說服力的還是哈佛大學公共健康學院的分析結果。他們分析了14萬多名女性和3萬多名男性的飲食和體檢資料,並對所吃水果的種類進行了細緻 分析。結果顯示,在其他飲食生活條件類似的情況下,如果能每週攝入3份水果,和不吃水果的人相比,患上2型糖尿病的風險是0.98。也就是說,對健康人而言,吃不吃水果,對糖尿病的患病風險影響非常小。這裡所謂一份,大概是一個中等大小的蘋果,或1/4杯乾果,或1/2杯新鮮、冷凍或罐裝水果。

不過,水果有那麼多種,籠統地說水果的效果,未必能夠證明不同水果具有同樣的效果。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如果每週攝入3份藍莓,則2型糖尿病的風 險會下降26%,葡萄和西梅能下降11%,蘋果和梨能降低7%,香蕉5%,李子、桃、杏3%,而橘子只有1%。草莓會增加3%,而甜瓜增加10%。

研究者認為,除甜瓜之外,攝入水果並不會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風險,而藍莓、葡萄、蘋果的攝入量和2型糖尿病的風險降低顯著相關。有研究者對2千多名男士進行了研究,在年齡、BMI、腰臀比、吸煙、教育程度、家族糖尿病史等因素保持一致的情況下發現,每天攝入至少60g的漿果(如藍莓、蔓越苺、黑莓、草莓等),可以降低35%的患糖尿病風險。不過,其他水果沒發現這種效果。

3、水果中的果糖不會增加胰腺負擔:

我們要知道糖尿病並不是因為吃水果導致的,糖尿病人也不是一點水果都不能吃。只要血糖水準控制得好,水果是對糖尿病有好處的。

雖然水果中的糖分和白砂糖中所含的糖分同樣被叫做“糖”,但是它們的性質完全不同。精製白砂糖和通過化學處理提取出來的人工葡萄糖,一旦進入體內,腸壁就會迅速地把它們吸收掉,從而導致血糖值急劇上升。這樣,身體就會要求胰腺分泌大量的胰島素,以便及時地把血液中的糖分輸送到細胞裡,把急劇上升的血糖值恢復正常。

結果胰腺會被過度使用,無法再保持血糖值的平衡。不僅如此,碳水化合物(糖分)的代謝還需要B族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B,)以及鉻和鈣等礦物質,但是由於白砂糖在其精製過程中已經失去了這些營養,所以不得不靠人體的儲蓄來補充。

水果裡所含的天然糖分存在于比白砂糖要複雜得多的細胞組織裡,它能夠慢慢地被血液吸收,不會一下子湧進血液中。果糖被人體細胞吸收時,不需要胰島素的幫忙,所以不會產生胰腺被過度使用的問題。

因為水果裡含有糖分代謝必需的所有成分,所以果糖與白砂糖是性質完全不同的能量來源。

由此可見,經常吃水果與得糖尿病沒有必然的聯繫,無需擔心會導致糖尿病。但水果的蛋白質含量低,如果一天只吃水果也會導致營養不均衡。養生之道網建議減肥的人士應該飲食與運動相結合,這樣才能保證健康。

比如口服藥物,胰島素,都可以選擇。

看了以上的介紹,現在你知道了引起血糖波動的因素有哪些了吧。血糖經常波動危害大,糖尿病有要儘量避免這些因素哦。

養生之道網導讀:

什麼時候檢測血糖最准?這是很多患者關心的問題。糖尿病患者需要經常經常血糖,但一天中血糖值是有變化的,那麼, 什麼時候的血糖值是最准的呢?應該以哪個為標準呢?下面我們先來瞭解下幾個血糖檢測的時間及其代表意義,一起來看看吧。

一、4個血糖檢測時間及其意義:

1、空腹血糖

嚴格的講,空腹血糖是指隔夜禁食8 ~12小時之後於次日早餐前所測的血糖(通常不超過早餐8點),午餐和晚餐前的血糖不在此列。空腹血糖可以反應晚間用藥是否可以控制血糖到次日晨,它受到黎明現象與蘇木傑反應的干擾。空腹血糖也是診斷糖尿病的指標之一。

2、餐前血糖

指午餐和晚餐前的血糖,反映胰島β細胞分泌功能的持續性。餐前血糖可指導患者調整將要吃入的食物總量和餐前胰島素(或口服藥)的量。需要注意的是,對於注射胰島素的患者,餐前血糖高反映的是上次餐前的胰島素用量不足。比如午餐前高血糖,說明早餐前胰島素用量不足,需要增加劑量。正常人餐後2小時血糖和午餐前血糖之差應大於1.0mmol/L,若差值大於1.0mmol/L表示胰島後續功能好;若差值小於1.0mmol/L表示胰島後續功能差或藥量不足。對餐前高血糖的治療與餐後2小時高血糖相同,只是藥量應加大一些。

3、餐後兩小時血糖

餐後2小時血糖是指從吃早、中、晚餐第一口飯算起的餐後2小時血糖水準。它主要反映患者胰島素β細胞的儲備功能(增加糖負荷後機體追加胰島素分泌的能力),以及飲食控制和藥物治療的綜合療效。測定餐後2小時血糖有助於Ⅱ型糖尿病的早期診斷,因為許多早期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並不高,但因其胰島素分泌功能已經受損,受高糖刺激後反應較差,因而表現為餐後血糖明顯升高。餐後高血糖還是導致糖尿病心血管併發症的重要因素。

4、隨機血糖

一天中任意時間測定的血糖,如睡前、午夜等。

監測睡前血糖主要是為了指導夜間加餐、用藥和注射胰島素劑量,以避免夜間發生低血糖。

監測午夜(淩晨3點)血糖有助於鑒別空腹高血糖的原因究竟是黎明現象還是蘇木傑反應,這兩種情況的臨床處理截然不同,總的來說,發生黎明現象時需要考慮增加睡前藥物劑量,而發生蘇木傑反應時則要考慮適當減少睡前藥物劑量,並將睡前加餐做適當調整。

結論:

因此,一次血糖的測定,只能反映抽血當時的血糖水準,並且血糖隨進食和糖代謝的變化而有所改變,不能說明前一段較長時間病情的全貌。如果一天只測一次血糖,並且只看這個檢測結果,採用這種方式判斷是否得糖尿病是不科學的,所以沒有哪個時間檢測的血糖最準確的說法。

二、影響血糖值變化的兩種因素:

血糖水準隨著時間不同經常出現變化,而且也會由於血樣採取部位而不同。

1、測量時間的不同

即使在患者剛從醫院檢查血糖回家後,也會發現在家測量的血糖值與在醫院測量的血糖值不同。其原因在於隨著身體的活動,身體必然要消耗血糖。而在進食後,所攝取的血糖會進入到血液中,對消耗的血糖進行補充。

2、取樣點的不同

由心臟通過動脈供給至毛細血管。而血液在向身體各個組織供給了包括血糖在內的營養後,通過靜 脈返回至心臟。而採用血糖試紙測試時,所採用的取樣部位為手指的毛細血管。而毛細血中包含了一部分其血糖已經耗盡的血液。

因此,在醫院採用手臂處血樣所測得的血糖值就會與採用指尖處血樣所測量的血糖值不同。

三、檢測血糖的3個誤區:

誤區1:無症狀就不測血糖、不上醫院

很多糖尿病患者去醫院測了血糖後才發現血糖控制不好。當醫生問起有沒有定期監測血糖時,很多“糖友”都表示去醫院看病時才會測血糖,如果平時沒有什麼症狀就不會測,算下來有時一年才測兩次。專家認,如果患者偶爾去醫院測血糖然後開藥,會對醫生造成一定程度的誤導,醫生很可能會根據一次血糖指而增加藥量,而一次的血糖指數並不能完全反映患者平時的血糖狀況。

誤區2:光測“手指血糖”

“糖友”在測血糖的時候不能光測“手指血糖”,還要測“糖化血紅蛋白”,這樣才能反映最近三個月來的平均血糖水準,這有利於醫生判斷病情。“手指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就好比一個班級的兩個成績,“手指血糖”反映了一次考試的成績,而“糖化血紅蛋白”反映的是3個月來這個班級的平均成績。

誤區3: 只測空腹或早餐後血糖

如果患者次日去醫院做檢查、開藥,部分“糖友”會在檢查一天刻意少吃飯,且加強運動,第二天只測一下餐後血糖,血糖指數還可以,但卻不是平常的狀態。專家認為,如果一個月測一次血糖就等於沒有測。還有一部分患者血糖高,本應在早餐前打胰島素,可是如果第二天要測血糖,就不打胰島素了,病人說想知道自己不打針不吃藥時的血糖情況,其實這對醫生的診斷很不利。

四、血糖多少是糖尿病?糖尿病的判斷標準:

通常情況空腹血糖(葡萄糖氧化酶法)的正常範圍是3.9~6.1mmol/L。空腹血糖6.1 mmol/L就為空腹血糖升高;若有糖尿病症狀又查出空腹血糖>7.0 mmol/L,或糖耐量試驗血糖峰值>11.1 mmol/L,餐後2小時血糖>11.1 mmol/L,或具有糖尿病症狀,隨機血糖>11.1 mmol/L,且伴有尿糖陽性,就可診斷為糖尿病。血糖高不一定是糖尿病。由於空腹血糖決定著全天血糖水準,控制糖尿病千萬要注重空腹血糖的變化。

看了以上的介紹,現在你知道了怎麼判斷不同時間的血糖值了吧,糖尿病人要參照糖尿病的血糖水準來鑒別,不需要為某個時候血糖高而擔憂了。

養生之道網導讀:

經常吃水果易得糖尿病嗎?一些年輕的女性為了減肥,經常以水果代替正餐,一天只吃水果。有些人聽說糖尿病人不能吃水果,那麼是不是經常吃水果就會得糖尿病呢?一起來看看下面的回答。

1、多吃水果與2型糖尿病沒有緊密聯繫:

萊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了220000名成人的資料發現,多吃水果和蔬菜與2型糖尿病的發展沒有緊密的聯繫,但卻在一定程度上有積極的影響。而談到綠葉蔬菜,研究人員認為,包括花椰菜在內,綠葉蔬菜對於降低糖尿病風險都是很有意義的。這個研究團隊計算出,每天服用106克綠葉蔬菜可以將糖尿病的患病風險降低14%,而英國的一份被定義為80克。

儘管綠葉蔬菜降低糖尿病風險的機制還不清楚,但可能的一個原因是它們富含抗氧化劑,如維他命C等;還有另一個理論它們富含鎂。該研究的負責人Melanie Davies教授認為,儘管如此,每天吃五份水果和蔬菜仍然是健康的選擇。她補充說,人們很喜歡某一特定的健康資訊,我們都知道攝入的水果和蔬菜是重要的,但這一研究也表明綠葉蔬菜似乎在預防糖尿病方面特別重要。

2、多吃漿果能預防糖尿病:

比較有說服力的還是哈佛大學公共健康學院的分析結果。他們分析了14萬多名女性和3萬多名男性的飲食和體檢資料,並對所吃水果的種類進行了細緻 分析。結果顯示,在其他飲食生活條件類似的情況下,如果能每週攝入3份水果,和不吃水果的人相比,患上2型糖尿病的風險是0.98。也就是說,對健康人而言,吃不吃水果,對糖尿病的患病風險影響非常小。這裡所謂一份,大概是一個中等大小的蘋果,或1/4杯乾果,或1/2杯新鮮、冷凍或罐裝水果。

不過,水果有那麼多種,籠統地說水果的效果,未必能夠證明不同水果具有同樣的效果。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如果每週攝入3份藍莓,則2型糖尿病的風 險會下降26%,葡萄和西梅能下降11%,蘋果和梨能降低7%,香蕉5%,李子、桃、杏3%,而橘子只有1%。草莓會增加3%,而甜瓜增加10%。

研究者認為,除甜瓜之外,攝入水果並不會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風險,而藍莓、葡萄、蘋果的攝入量和2型糖尿病的風險降低顯著相關。有研究者對2千多名男士進行了研究,在年齡、BMI、腰臀比、吸煙、教育程度、家族糖尿病史等因素保持一致的情況下發現,每天攝入至少60g的漿果(如藍莓、蔓越苺、黑莓、草莓等),可以降低35%的患糖尿病風險。不過,其他水果沒發現這種效果。

3、水果中的果糖不會增加胰腺負擔:

我們要知道糖尿病並不是因為吃水果導致的,糖尿病人也不是一點水果都不能吃。只要血糖水準控制得好,水果是對糖尿病有好處的。

雖然水果中的糖分和白砂糖中所含的糖分同樣被叫做“糖”,但是它們的性質完全不同。精製白砂糖和通過化學處理提取出來的人工葡萄糖,一旦進入體內,腸壁就會迅速地把它們吸收掉,從而導致血糖值急劇上升。這樣,身體就會要求胰腺分泌大量的胰島素,以便及時地把血液中的糖分輸送到細胞裡,把急劇上升的血糖值恢復正常。

結果胰腺會被過度使用,無法再保持血糖值的平衡。不僅如此,碳水化合物(糖分)的代謝還需要B族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B,)以及鉻和鈣等礦物質,但是由於白砂糖在其精製過程中已經失去了這些營養,所以不得不靠人體的儲蓄來補充。

水果裡所含的天然糖分存在于比白砂糖要複雜得多的細胞組織裡,它能夠慢慢地被血液吸收,不會一下子湧進血液中。果糖被人體細胞吸收時,不需要胰島素的幫忙,所以不會產生胰腺被過度使用的問題。

因為水果裡含有糖分代謝必需的所有成分,所以果糖與白砂糖是性質完全不同的能量來源。

由此可見,經常吃水果與得糖尿病沒有必然的聯繫,無需擔心會導致糖尿病。但水果的蛋白質含量低,如果一天只吃水果也會導致營養不均衡。養生之道網建議減肥的人士應該飲食與運動相結合,這樣才能保證健康。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