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化膿性關節炎的診斷

一、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白細胞總數升高, 中性粒細胞增多。

2、血沉增快。

3、血培養可陽性。

4、關節滑液檢查:是診斷的關鍵, 宜儘早進行。

①滑液為漿液性或膿性, 白細甩總數常大於50×109/L, 甚至高達100×109—200×109/L, 中性粒細胞大於80%。

②革蘭染色可找到細菌。 細菌培養陽性, 如為陰性, 應重作並行套氧菌培養, 同時作藥敏試驗。

5、關節鏡檢查:可直接觀察關節腔結構, 採取滑液或組織檢查。

二、X線檢查

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影, 骨質疏鬆, 以後關節間隙變窄, 骨盾破壞, 反應發現有質增生。 晚期關節呈纖維性或骨性融合, 死骨形成, 關節脫位或間脫位。

X線檢查時, 在早期由於關節液增加而關節囊腫脹, 間隙增寬, 骨端逐漸有脫鈣現象。 如關節面軟骨有破壞, 則關節間隙變窄。 有時可講發骨骺滑脫或病理性脫位。 較晚期, 關節面下骨質呈反應性增生, 骨質硬化, 密度增加。 最後關節軟骨完全溶解, 關節間隙消失, 呈骨性或纖維性強直, 或餅發病理性脫位。

其X線表現為

1、早期關節內有化膿性炎症時, 關節周圍軟組織常有充血及水腫, 表現為軟組織厚於健側, 層次不清。 關節囊因關節內積液而膨脹, 脂肪層被推移呈弧形。 偶爾可見關節間隙輕微增寬, 應與健側對照, 才不會漏診。

2、關節間隙狹窄化膿性細菌進入關節後首先引起的滑膜炎。 滲出液內含有大量中性白細胞。 白細胞死亡後所釋放出的大量溶蛋白酶、很快地溶解關節軟骨。

根據關節軟骨被破壞的程度, 常於發病後短期內出現關節間隙狹窄, 甚至完全消失。

3、關節面改變關節軟骨被破壞後, 即可進一步破壞軟骨下骨質。 最早出現在關節面的相互接觸部分, 即負重部分。 表現為關節面模糊和不規則。 繼而形成較大的破壞區, 形成死骨。 由於機體的修復作用, 破壞區周圍因骨質增生而密度增大, 關節邊緣有唇樣骨質增生。 當骨小梁貫穿關節間隙以聯接兩側骨關節面時稱之骨性強直。

4、關節軟骨及骨質破壞嚴重時可引起脫位或半脫位一般青少年和成人, 常因關節軟骨破壞形成骨性強宜, 而兒童多發生骨端的破壞, 吸收, 引起病理性脫位。

三、鑒別診斷

1、類風濕性關節炎:多侵犯四肢小關節, 為對稱性多發性關節炎, 類風濕為因數陽性。

2、風濕性關節炎:為遊走性大關節炎, 伴有風濕熱的其他表現, 如心臟炎、皮下結節、環形紅斑等, 抗O增高, 對水楊酸製劑療效好, 炎症消退後關節不留畸形。

3、結核性關節炎:病程長, 反復發作, 滑液呈滲出性為淡黃色, 結核菌素度驗呈強陽性, 抗結核治療有效。

四、診斷依據

1、全身感染中毒症狀、關節局部紅腫、疼痛、關節被動活動障礙或功能障礙。

2、白細胞總數與中性白細胞數增高、血培養陽性、關節液細菌培養。

五、診斷要點

1、詢問身體有無感染灶及外傷史。

2、全身表現有起病急、食欲差、全身不適、畏寒及高熱等。

3、局部表現有關節疼痛、腫脹、積液、皮膚溫度增高、關節拒動及呈半屈曲位。

可發生理性脫位。

4、關節穿刺液呈混濁樣或膿性。 應送常規檢查, 革蘭染色查細菌、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驗。

5、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數明顯增加、血沉增快, 血培養可陽性。

6、X線攝片早期關節間隙變寬, 較晚期間隙變窄, 晚期關節破壞, 關節間隙消失等表現, 早期應與對側。 關節對比。

7、有條件者, 早期可行ECT檢查。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