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老藥”新用需謹慎

隨著醫藥科研的進展, 許多藥物新的藥理作用逐漸被發現並應用於臨床, 從而開闢了用藥的新途徑。 所謂“老藥”是指投放市場用於臨床的時間較久, 已為廣大醫藥人員或社會人群所瞭解的藥品, 而“新用”則是說這些藥品在臨床實踐過程中又發現了新的用途。

例如, 眾所周知的阿司匹林, 原本是解熱、鎮痛、抗風濕藥, 但近年又不斷發現它還具有降低血液粘稠度等作用, 可用來防治心肌梗死等病症。 現今有不少報刊雜誌刊登一些常見老藥新用作為科普宣傳、報導, 竟不乏人不加分析或不結合實際,

不掌握嚴格指征, 不遵醫囑, 自作主張濫用, 不利於安全、有效用藥, 將適得其反, 筆者認為“老藥”新用, 必須慎之又慎。

首先, 在社會人群中, 絕大部分為非醫藥專業人員, 俗話說:“藥有三分毒”、“藥似刀, 能殺人”, 若貿然使用, 就有可能產生不良反應。 同時, 即使有些老藥要新用, 也必須在富有實踐經驗的醫藥專業人員指導下, 全面分析, 仔細考慮利弊, 決不能偏信報導。 例如, 預防結核病藥卡介苗, 有報導說可應用於乙型肝炎、慢性支氣管炎、扁平疣、腎炎的治療, 但患者是千萬不可採用的。 這是因為卡介苗中有活的結核桿菌, 貿然使用, 就有引發結核病的危險。

事實上, 許多老藥的“新用”, 其機理尚不明了, 或是使用時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

如有報導說維生素E可治療癲癇, 但這僅是一種輔助方法, 該藥並不具有直接抗癇作用。 有些老藥的“新用”具有嚴格的指征, 如有報導說維生素B6可治療乳腺炎, 但只適用於急性期初期, 而在化膿期就無作用了。

許多老藥新用的報導其臨床觀察病例不多, 缺乏對照試驗, 或經不起重複實驗, 是必然性還是偶然性, 大有研究的必要。 更有一些老藥新用是忽視了個體差異, 或是尚未考慮到“新用”後的不良反應後患的可能。

例如, 有人報導說, 阿司匹林可以防癌, 並介紹說美國癌症學會歷時6年在60萬志願者中進行了試驗, 觀察的結果是:每天口服16片或更多阿司匹林的人, 患結腸癌的風險可降低40%。 如此大劑量的口服是否適用於國人,

其不良反應又如何, 是不可不考慮的。

美國對於老藥新用也是十分謹慎的。 例如, 阿司匹林的新用途在臨床上已經發現多年, 也進行過不少的藥理學研究和臨床觀察, 雖發現了它有新用途, 但直到1998年才公佈了終審條例, 允許阿司匹林擴大適應證。

即便如此, 阿司匹林增加的新適應證不過兩項:用於治療急性心肌梗死, 用於預防中風。 本品在美國是一種非處方藥, 但其新作用並未出現在消費者使用的藥品說明書上。

關於非處方藥的說明只是在廠家提供給醫生的說明書上及諸如《醫生桌面參考》等類出版物上。 儘管阿司匹林上述新用途的終審條例, 已發表於《聯邦註冊簿》上, 但FDA聲明, 對於以上適應證, 患者不能自行服藥。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