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常見的中藥如何選擇?

中藥的使用是必須根據病患當時的病情與體質而處方, 不同的病情使用的中藥就不一樣, 常見的中藥依照其作用機理可以分成四類:

第一類:補益類的中藥。 例如黃耆、人參、山藥、大棗、當歸、何首烏、枸杞子等等, 這一類中藥是華人最熟悉也是最喜愛的中藥, 問題是:如果平時沒有“虛虛”的感覺, 如:頭暈、容易疲倦、腰酸、脈弱等“虛證”情形, 並不適合常吃補藥, 以免血壓上升、睡不著、口乾舌燥等“補得過頭”後後遺症出現。

第二類:瀉火類的中藥。 常見的有大黃、黃連、黃芩、石膏、蘆薈、蒲公英、竹葉等等, 這類中藥一般用在病患有口乾、口破、便秘、失眠、煩躁不安、容易生氣等等有上火的症狀時才合用,

如果只有單純嘴巴破、而兼有腹瀉的情形, 就不見得適合吃黃連, 以免雖然退了火、但是身體卻更虛。

第三類:具有發散、理氣作用的中藥。 常見的有菊花、薄荷、麻黃、荊芥、陳皮、青皮、砂仁等等, 天氣熱的時候覺得頭暈暈、身體悶悶的, 泡個菊花茶, 立刻覺得神清氣爽, 利用的就是菊花內的揮發油, 氣味芬芳、促進末梢血液迴圈、加速散熱, 散熱改善、人自然就覺得舒適。

中醫相信丹參可預防血液鬱積和心肌梗塞。

第四類:具有“抗凝血作用”的活血化瘀藥物。 常見的有紅花、丹參、乳香、三棱、桃仁、蒲黃、王不留行等等, 這一類的中藥就是俗稱能“打通血路”的藥物,

使用上一般是針對有“血瘀”形的患者, 例如疼痛、中風、心肌梗塞、手足麻木等等, 不過, 使用時必須小心其劑量, 劑量過大時恐怕反而不見其通血路的作用效果, 而有溶血副作用。

有了上述藥物的分類, 醫師再根據望(觀察您的面色)、聞(聽您的聲音、自訴)、問(詢問您的病史)以及切(把脈)所搜集到的資料, 將您的疾病作系統歸類(陰、陽、表、裡、寒、熱、虛、實), 並且根據疾病與體質的類別給予不同比例的上述中藥。

所以, 下次有機會看中醫時, 不妨問問您的醫師, 給您開的中藥是屬於那一類型的藥物!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