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醫角度分析痛風的原因
痛風是嘌呤代謝紊亂及或尿酸排泄減少所引起的一種晶體性關節炎, 臨床表現為高尿酸血症和尿酸鹽結晶沉積(痛風石)所致的特徵性急、慢性關節炎。 痛風石除在關節、肌腱及其周圍沉積外, 還可在腎臟沉積, 並可發生尿酸鹽腎病、尿酸性尿路結石等, 嚴重者可出腎功能不全。 痛風常與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壓病以及心腦血管病伴發。 中醫裡常把痛風分為原發性痛風和繼發性痛風兩種, 這與西醫的觀點一致。 中醫認為痛風的發生可分為外因和內因兩個方面:正氣不足,
痛風的中醫病因
1、素體陽盛, 臟腑蘊毒
臟腑積熱是形成毒邪攻入骨節的先決條件, 積熱日久, 熱鬱為毒是發生痛風病的根本原因。
2、濕熱濁毒, 留注關節
濕熱濁毒, 根於脾胃, 留滯經脈, 壅閉經絡, 流注關節, 若正虛邪戀, 濕毒不去, 循經竄絡, 附于骨節, 形成痰核, 堅硬如石。 所以濕熱濁毒是形成痛風石的主要原因。
中醫治療痛風的偏方
主要可從痛風病發的不同階段及症狀表現入手。
其一、急性發作期:病人發熱、頭痛、關節明顯紅腫、脹痛, 證屬風濕熱痹。 治宜清熱利濕、祛風通絡。 方用四妙散加味湯。
其二、真寒假熱型:關節紅腫、疼痛,
其三、慢性期:關節疼痛, 反復發作, 灼熱明顯減輕, 關節僵硬、畸形, 活動受限。 治宜調理氣血, 補益肝腎, 酌加通經活絡、活血化瘀療法, 方用黃芪桂枝五物東加味。
其四、痛風石瘺證:其屬久病氣衰, 陰寒內積、寒阻血凝、肌膚失養、破潰成瘺。 治以濟生腎氣丸內服, 每次1丸, 每日2次, 外敷回陽玉龍膏, 以暖血生肌;以乾薑、肉桂、草烏、南星化寒痰, 活死肌;以赤芍、白芷散滯血, 生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