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是國際素食日, 源自1986年印度的一個節日, 原來叫“世界無肉日”。 這一天世界各地許多屠房停宰、飯堂醫院監獄等會供應全素食品。 吃素到底健不健康呢?營養會不會均衡呢?昨日, 記者採訪了相關養生專家。
養生館的養生專家介紹, 由於肉類熱量較大, 纖維素含量少, 消化後產生的糞便量較少, 不利於腸道蠕動。 糞便在腸道內長期積存, 水分被吸 收, 變得幹結而形成便秘。 與之相反, 蔬菜等很多素食含有大量纖維素, 可以增加腸道蠕動, 促進排便, 有利於人體健康。 嚴重便秘需藥物治療, 但改變飲食習慣仍 是根本。
養生專家認為, 素食主要是指以水果、蔬菜、豆類、穀物、種子和堅果等植物類食品為主的飲食習慣。 學者認為, 從人類進化的歷史、人體的消化結構等方面 來看, 人應該屬於雜食動物, 即不是單純的肉食或素食, 一味地強調單純的素食、肉食都不利於人類的整體發育和發展。 從營養學角度來說, 人類飲食的葷素黃金比 例應該為1:7, 即1分葷7分素。 飲食應種類多樣, 營養才會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