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害怕承擔造成恐懼逃避 自我減壓遠離狼狽生活

眼下, “孩奴”正成為大熱的關鍵字, 把準備當父母或剛當父母的年輕人攪得惶惶不安, 更有熱心人提供一份孩奴病況試紙:一家人的開銷幾乎全給了孩子;總是在盡力去花時間掙更多的錢, 哪怕自己未老先衰;行為極端性格急躁, 只有孩子的喜怒哀樂才能影響自己的情緒;不主動和朋友聯絡出遊, 不敢生病、不敢娛樂、不敢創業、不敢輕易換工作;為了讓孩子上名校, 不惜傾家蕩產購買校區房, 心甘情願地當起了“房奴”。 如果你上述五種症狀齊全的話, 那麼, 你已經成為資深“孩奴”了。
目前, “孩奴”現象的確呈現一種蔓延的趨勢,
其中涉及很多社會因素, 如獨生子女政策、社會制度和經濟環境等, 也包含許多個人層面如心理和教育上的原因及誤區。 其實, “痛並快樂著”是為人父母者的共同感受, 如果你只去捕捉和放大“痛”的一面, 那就一定會恐懼和逃避, 或者成為“奴”。
對每個人來說, 養兒育女都是生命中非常重大的事情, 要不要孩子, 什麼時候要孩子, 是值得認真去考慮的問題。 你需要綜合地衡量自己的價值觀、年齡和生理狀態、經濟基礎、職業發展、家庭支持, 然後作出個人化的決策。 如果你正面臨職業發展的關鍵期, 那就可以把“寶貝計畫”推後一些;你也可以趁著年輕, 家裡老人還有精力, 先要孩子, 再追求事業;當然你也可以選擇在工作方面有所犧牲,
儘量在生育的黃金年齡要孩子;即使孩子的到來是意外, 你仍然可以利用孕期重新梳理自己的人生規劃, 為新生命的到來做好必要的準備。
在萬事俱備的情況下迎接寶貝當然理想, 但別忘了, 愛是孩子成長的土壤, 父母做好了心智準備給予孩子寬廣深厚的愛, 這才是最重要的。 在“孩奴”的標籤效應影響下, 無意識地去選擇感受別人養育孩子的狼狽, 而無視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家人的感受, 武斷地決定不要孩子或者將生育無限期後延, 這在給你和家人的關係帶來傷害的同時, 也可能給自己的人生帶來遺憾。
每個為人父母者都不會否認, 在孩子身體和心智的點滴成長背後是父母的大量付出。
當老爸老媽意味著責任, 孩子小時照顧吃喝拉撒, 呵護童心成長, 然後逐漸放手, 陪伴、引導和支持他們。 對於如司琴這般不想長大的“彼得潘”來說, 自己還十分享受和留戀當孩子的時光, 想要繼續得到關愛, 才一再拒絕做父母。 怕“生”的表像背後, 是害怕成長與承擔。 對不想長大的父母而言, 孩子就會完全成為負擔, 對孩子和家庭產生消極的感受。 成熟和年齡沒有絕對的關係, 如果想要成為合格的父母, 那就要先成長自己的心靈, 否則即使到了35歲再迫于壓力要孩子, 也會不可避免地成為“孩奴”。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 孩子還是年輕的父母們成長的最大動力, 因為我們都希望能成為讓孩子驕傲的父母, 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
我們努力地提高工作的效率, 勇敢地接受新的挑戰;瞭解兒童的成長規律和發展心理, 反思自己的成長歷程;學習怎樣有效地和孩子溝通, 改善自己和周邊人的關係。 就像婚姻一樣, 養育孩子也是父母醫治自己內心創傷的一種機會。
美潔是另一種“孩奴”,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心甘情願地完全放棄了自我。 事實上, 為人父母需要經常思考的是自己的做法和目標是否一致。 把全部精力和財力放在孩子身上, 容易給孩子帶來不必要的壓力, 同時也容易自己心態失衡。 與智力培養相比, 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意志力、與他人相處的能力和良好的習慣, 而這些並不需要高昂的學費和在專門的培訓班裡進行,
在日常生活裡時刻就可以做, 而且效果更好。 不顧經濟條件, 大肆為孩子花錢, 與其說是為了孩子, 還不如說是為了滿足家長的虛榮心。 如果能從實際情況和實際需要出發來養育孩子, 而不盲從於各種流行和運動, 相信大多數父母都能遠離“孩奴”的生活。
心理學家建議, 每年、每個月、每個星期、進而每天為自己做一件事情, 可以讓我們找回自信心和對生活的控制感, 是一種有效地自我滋養和減壓方式, “孩奴”媽媽不妨一試。 要成就孩子, 先成就自己, 一個充滿活力的媽媽是最寶貴的家庭教育資源。 此外, 爸爸多關心妻子和分擔養育孩子的任務對整個家庭來說也很重要。
“孩奴”只是一個標籤, 而生活是我們自己的。 孩奴?我們可以說不。 孩奴?我們可以說不。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