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中的招數有很多種, 每一個動作都有各自的規範要求, 其中太極拳動作散手也是非常重要的練習。 那麼下面小編就來為你介紹一下關於太極拳散手的對練演示, 一起學習一下吧!
太極拳散手
太極拳中散手長期以來, 太極散手一直是武術界關注的熱門話題。 幾乎人人都知道太極拳有散手存在, 都知道太極散手技擊要引進落空, 借力打人。 可是所能看到的太極散手, 又無一例外地是先搭好手的推手, 或者在推手中夾帶些擒拿、摔跤動作, 甚至在人家無防備的情況下施以“黑拳”之類的東西—這是太極散手嗎? 太極散手是傳統太極拳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拳譜上說, “文者, 體也;武者, 用也。 ”“文練之, 則為內丹;有強身健體, 祛病延年, 修身養性之功;武練之, 則為外丹;有矯健身手, 防身禦敵, 以柔克剛之能。 ”練太極而不經武練, 則難以致用。 太極散手是用於防身技擊的實戰技術。 它動作簡潔明快實用, 講求以不變應萬變。 原為看家護院, 經商走鏢者所用。 它在技法上不受限制, 但凡人體要害部位, 均在可擊打範圍。 在實戰中以劍法為拳法, 講究避實擊虛, 強調“不招不架, 只是一下”, 往往出手見紅, 一招制敵。 不講究觀賞性。
傳統太極散手是建立在文練和武練基礎上的, 它要經過“形、勢、勁、意、氣、神”六個層次的訓練。 這六個方面既相對獨立, 又緊密相連, 不能截然分開。 它們層次分明, 由淺入深, 與長拳講“手眼身法步, 精神氣力功”有異曲同工之妙。 “形、勢、勁”可視為外練, “意、氣、神”可看作內練。 有內有外, 有陰有陽;內外結合, 陰陽既濟, 相輔相成。
形, 為太極拳入門的初級功夫。 拳譜上說, “形者, 手足官骸也”。 猶如練書法講“先正其手腳”,
待形有了根基, 便要講究勢和勁。 太極拳原稱“十三勢”。 以勢命拳, 在中華武術中極為罕見。 足見“勢”在此拳中的地位之重要。 因此, 正確認識並理解勢與勁之內涵, 熟練掌握勢法與勁法, 並運用它, 是修煉太極拳技擊真功的必由之路。
太極散手無“格擋招架”之說, 而講“不招不架,
太極拳講柔化,也講發放;講用意不用力,也講發勁;講放鬆,也講積柔成剛;講功法,也講技法。要說真正會太極拳,就得看能不能技擊;如果連基本概念都不懂,連快拳、散手、勢法、勁法都不會,那肯定是假牙。一句話:太極散手之秘在於“用勢法打人”!
陳克夫的手臂不會被打麻而改用腳踢的。太極拳講柔化,也講發放;講用意不用力,也講發勁;講放鬆,也講積柔成剛;講功法,也講技法。要說真正會太極拳,就得看能不能技擊;如果連基本概念都不懂,連快拳、散手、勢法、勁法都不會,那肯定是假牙。一句話:太極散手之秘在於“用勢法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