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茯苓用藥部位不同功用不一
茯苓為多孔菌科茯苓的乾燥菌核,多寄生于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味甘淡、性平,既善滲濕利水,又能健脾寧心。其用藥部位不同,功用不一:茯苓皮:為茯苓菌核的外皮,功能利水消腫。主治水腫、小便不利等病症。赤茯苓:為削去外皮後的淡紅色部分,功能滲利濕熱
2017-03-10 13 -
白芷簡介
白芷與川芎相伍善治頭痛,白芷與羌活同用善祛風寒。其氣味芳香,有通經活絡之功。治療暑月吐瀉、腹痛、頭暈、頭痛、牙痛、中暑等病症,餘常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的衛生防疫寶丹治之,取效甚捷。方用:粉甘草300克,細辛45克,白芷30克,薄荷12克
-
薄荷簡介
薄荷辛涼解表,善除風熱。外感風熱,出現發熱口渴,有汗不多(或無汗),頭痛,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等症狀,余常用《溫病條辨》中的銀翹散治之,方用:金銀花、連翹各30克,桔梗、薄荷、淡竹葉、甘草、荊芥穗、淡豆豉、牛蒡子各20克。共
2017-03-10 11 -
牛蒡子簡介
牛蒡子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良藥,治療乳癰極效,如瓜蔞牛蒡子湯(見瓜蔞條下)。治療痄腮極效,如普濟消毒飲。治療外感風熱引起的咽喉腫痛,餘常用《證治準繩》之牛蒡湯,其效頗驗。方用牛蒡子15克,防風、荊芥穗各10克,大黃、薄荷、甘草各5克,水煎
-
蟬蛻簡介
蟬蛻疏風透疹之主將,治療風疹(蕁麻疹)餘常用《和劑局方》消風散,方用:荊芥、防風、羌活、川芎、僵蠶、藿香、茯苓、黨參、陳皮、厚樸、蟬蛻、炙甘草。共研細末,每次服6~9克,1日2次。有熱象者,加金銀花、連翹、黃芩、梔子;腹痛,加川楝子、延胡
-
五加皮南北有別
現代使用的五加皮藥材,有南五加和北五加之分,南五加即通常所說的五加皮,北五加習稱香加皮,二者來源不同,功效也不一樣,要區別使用。五加皮為五加科落葉小灌木細柱五加的根皮,味辛、苦,性溫,無毒,具有祛風濕、強筋骨的作用,多用於治療風濕痹痛、四
-
蔓荊子簡介
蔓荊子升清陽,清頭目,治頭痛最效。治療因中氣不足、清陽不升所致的頭暈頭痛,耳聾耳鳴,視力減退等症,餘常用《東垣試效方》中的益氣聰明湯。方用:人參、黃芪、蔓荊子各15克,葛根、黃柏、白芍、升麻各1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劑,2次分服。
2017-03-10 11 -
槁本簡介
槁本祛風散寒,勝濕止痛,猶善止頭痛。治療感冒頭痛,餘常用《活法機要》的羌活防風湯治之頗效。方用:羌活、獨活、防風、槁本、蔓荊子各12克,川芎2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2次分服。方中羌活、獨活散寒止痛,防風、槁本祛風止痛,蔓荊子、
2017-03-10 17 -
白芷的配伍應用
白芷,多年生草本,莖高2~3尺,密生茸毛,呈紫色。夏日開五瓣小白花,呈複散形花序,結瘦果。其根圓柱錐狀形,色白含粉質。有特異芳香。藥用其根。性味辛溫,入肺、胃、大腸三經。功能發表散風,燥濕排膿,用於感冒頭痛,頭脹鼻淵,赤白帶下,癰腫瘡瘍。
2017-03-10 10 -
蒼耳子簡介
蒼耳子散風通竅,又能止痛。治療鼻竇炎,餘常用蒼耳油滴鼻,方法簡單,療效甚好。方用:蒼耳子、白芷、辛夷、川芎、杏仁、甘遂、細辛、鵝不食草各20克,香油300毫升,液體石蠟500毫升,冰片1.5克,薄荷霜1克。先將前8味藥在香油內浸泡24小時
2017-03-10 10 -
辛夷簡介
辛夷辛溫發散,芳香通竅。治療鼻竇炎,余常用恩師孟廣奇傳授的冰連散,每獲良效,對於因鼻竇炎引起的頭痛,止痛效果尤佳。方用:辛夷、黃連各5克,冰片0.5克。共研細末,取少許吹鼻,每日2~3次。
-
梔子簡介
梔子乃清熱解毒之良藥也,與豆豉相伍,善於清心除煩,如梔子豉湯;與黃連、黃柏相伍,善於瀉火解毒,如黃連解毒湯;與茵陳、大黃相伍,善於利濕退黃,如茵陳蒿湯;與白茅根、三七相伍善於涼血止血;與銀花、連翹相伍善於消散疔瘡。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屬於陽
2017-03-10 14 -
淡豆豉簡介
豆豉有鹹淡之分,藥用淡者。淡豆豉制法不同,則性味有異。用青蒿、桑葉發酵者,偏寒,用於治療外感風熱之證;用麻黃、蘇葉發酵者偏溫,用於治療外感風寒之證。使用時當明辨之。治療外感風寒,頭痛身熱,咳嗽咽痛,口乾等症,餘常用《通俗傷寒論》之蔥豉桔梗
-
教您梅雨季節保存中藥
在6~7月份的江南梅雨季節裡,由於雨水多、空氣濕度大、氣候溫暖,適宜黴菌等微生物的繁殖,家裡很多東西都會發黴,中藥也不例外,因此,在梅雨季節前應注意妥善保管易受潮的中藥,梅雨過後,應及時清理。中成藥一般說明書上都會有如何貯存的說明,可以按
2017-03-10 16 -
柴胡簡介
柴胡與生石膏相伍善於退熱,如柴胡石膏湯;柴胡與龍骨、牡蠣相伍善於安神,如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柴胡與葛根相伍,善於解表,如柴葛解肌湯;柴胡與參芪相伍,善於補中益氣,如補中益氣湯。柴胡和解少陽功著,治療口苦咽幹,目眩,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嘿嘿不
-
各類中藥材採收有技巧
樹皮類藥材的採收:通常在春夏之交、植物生長旺盛期、樹液流動時應儘快采剝。此時,樹皮類汁液充足,形成層生長最活躍,皮部與木質部最容易分離,如杜仲、黃柏、厚樸、肉桂等樹皮。其採收方法:一般剝取環狀塊或採取“剝皮再生法”進行採收。花類藥材的採收
2017-03-10 45 -
升麻簡介
升麻清熱解毒之功甚巨,不獨升陽舉陷也。治療胃有積熱,上下牙痛,牽引頭腦,滿面發熱,或口氣熱臭,牙齦腫爛,口舌乾燥,脈大而數者,余常用《蘭室秘藏》的清胃散。方用:當歸身6克,黃連5克,生地12克,牡丹皮9克,升麻6克。每日1劑,水煎分2次晾
-
浮萍簡介
浮萍善於疏風解表,清熱止癢。治療風疹,余常用《趙炳南臨床經驗集》中的麻黃方和荊防方。前者治風寒型蕁麻疹(疹色發白),方用:麻黃、乾薑皮、浮萍各5克,杏仁、陳皮、丹皮、白僵蠶、丹參、白鮮皮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劑,2次分服。方中用麻黃、姜
-
艾葉能通十二經
艾葉又名艾蒿、蘄艾,為菊科植物艾的全草,是常用的中藥,性溫,味苦,入脾、腎二經。據測定,艾葉含有水芹烯、畢澄茄烯、側柏醇等揮發油成分,還含有β-穀甾醇、羊齒烯醇等,具有理氣血、逐寒濕、溫經、止血的功效。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曰:“艾,生寒
2017-03-10 39 -
木賊簡介
木賊功擅清熱明目,正如名醫張山雷所言:“木賊,治療肝膽木邪橫逆諸病,能消目翳,破積滯,皆消磨有餘之用也。然則為目科要藥者,固不僅取其克木,能磨擦障翳,亦含有疏風、泄化濕熱、升散郁火諸義。”治療目赤腫痛,餘常用《證治準繩》神消散,方用:黃芩
2017-03-10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