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病為何必求於“本”
《黃帝內經》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堪稱中醫思維的高度概括,那就是《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的“治病必求於本”。但是具體而言,“本”謂何也? 本,此指陰陽。因為陰陽是“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而疾病的發生和發展變化的
2017-03-11 22 -
重用連翹治青春期痤瘡
連翹為木犀科植物連翹的乾燥果實,又名青翹、落翹。味苦,性涼。入肝、膽、心、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功效,臨床上多用治丹毒、斑疹、癰瘍腫毒、風熱感冒等疾病。筆者重用連翹治療青春期痤瘡療效顯著。 痤瘡是一種青春期常見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
2017-03-11 23 -
蒼耳子散屬“以散為瀉者”
記得上《中藥學》課時,老師讓大家記住治療鼻淵的四大要藥:蒼耳子、辛夷、白芷、細辛。上臨床課時,學到了治療鼻淵的一張名方:蒼耳子散。當時對蒼耳子散的組成是這樣記憶的:治療鼻淵的四大要藥,去掉最熱的一味,即細辛,加辛涼解表藥中表散力最強的一味
2017-03-11 9 -
妊娠嘔吐不止 乾薑人參半夏丸主之
妊娠嘔吐屬熱者固有,而屬寒者也不少見。筆者認為,辨證當以口之渴與不渴,舌質之紅赤與否,嘔吐物之黏稠稀薄為辨。本例患者,嘔吐清水痰涎,口不渴,苔白滑,故以乾薑人參半夏丸治之。妊娠虛寒,實則胃中素有寒飲,胃有寒飲,則脾虛運化無權。脾虛不能為胃
2017-03-11 8 -
治白帶異常方
方藥:鮮馬齒莧汁250毫升,雞子清2枚。 用法:微溫頓飲之,一日服2次。 說明:本方出白《集驗良方》。馬齒莧嫩苗,餘鄉里人以之為菜蔬,炊熟蘸蒜醬食用,其味甚美,且有預防痢疾、腸炎之功效,因其能清濕熱,其汁有興奮子宮的作用,治療因濕熱所致之
2017-03-11 4 -
小柴胡湯解析與臨證
小柴胡湯是《傷寒雜病論》中治療少陽病的經典名方。在《傷寒論》中,小柴胡湯證的條文有17條,在《金匱要略》中,小柴胡湯證的條文有3條。柴胡湯的方藥及藥量配比為“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半升,炙甘草、生薑各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2017-03-11 6 -
從肝脾治年老漏血
絕經後婦女,腎氣已衰,天癸已竭。復發漏血不止,多為肝脾勞傷之故。醫者多用傅氏安老湯,以補肝脾之氣。也有用逍遙散解肝鬱者。經西醫檢查又無癌腫,詳察脈證,一派肝經火旺之象,同時又見脾虛濕盛,故治療以清肝涼血為主,佐以健脾化濕,直取病所,故7劑
2017-03-11 11 -
解讀射干麻黃湯
射干麻黃湯始載于《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篇,主治“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方藥組成:射干十三枚(一法三兩),麻黃四兩,生薑四兩,細辛、紫菀、款冬花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大棗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上九味,以水一鬥二升
2017-03-11 30 -
黃芪龜板湯
組成:生黃芪60克,生地20克,龜板15克(先煎),夏枯草20克,連翹15克,知母15克,黃連10克,香附15克,丹參15克,白芥子15克,玄參15克,浙貝母20克,生牡蠣30克。 功能:益氣養陰,清熱瀉火,行氣活血,化痰散結。 主治:甲
2017-03-11 38 -
三陽易治三陰難
《醫學入門·癰疽總論》有“三陽易治三陰難”一語,專從經絡循行部位考量。筆者學習《傷寒論》偶有一得,亦為“三陽易治三陰難”,然與彼不可同日而語。 仲景昔日“勤求古訓”,而著《傷寒論》。古訓中當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之“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
2017-03-11 16 -
治帶下須重“脾”與“濕”
帶下一症,有書考雲:婦人多憂思,損傷心脾,多患帶下,白帶多是脾虛,脾傷則濕土之氣下陷,脾精不守而下為白滑之物,蓋帶下多屬脾虛。而“濕土之氣,同類相召”,故脾虛內濕多與外濕相合,而成帶下之患。《傅青主女科》有“帶下者俱是濕證”之論,濕邪為有
2017-03-11 4 -
蒼耳子散治鼻淵
蒼耳子散主治鼻淵。《內經》中說:“鼻淵者,鼻流濁涕不止也。”濁涕量多,臨床辨證多屬熱證,《內經》中說:“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何況,《內經》中也明言:“膽移熱於腦,謂之辛頞鼻淵。”儘管汪昂在《醫方集解》中把蒼耳子散解讀為“以散為
2017-03-11 8 -
小青龍湯治濕疹
小青龍湯為《傷寒論》方,具有辛溫解表,祛寒蠲飲的功效,主治太陽傷寒兼水飲內停所致之咳喘證。《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篇》主治“咳逆喘息不得臥”,又《婦人雜病篇》主治“婦人吐涎沫”,《千金方》用治“婦人霍亂吐瀉”,《醫學之要》治“腳氣上逆喘息”等
2017-03-11 364 -
芪戟菟絲湯治腎病綜合征
腎病綜合征是一組由大量蛋白尿、高度水腫、高脂血症及低蛋白血症為特徵的臨床綜合征,屬中醫學“水腫”範疇。其發病機理主要是肺失通調,脾不轉輸,腎失開闔,三焦氣化不利。 基本方:生黃芪30克,巴戟天15克,菟絲子15克、土茯苓30克,山藥30克
2017-03-11 7 -
解毒化濕、行氣活血法治帶狀瘡疹
帶狀瘡疹即“纏腰火丹”,多發于腰脅區部位,亦有發生頭面部者,稱“飛蛇丹”。其病因以火毒為要,以熱毒客於肝經者為多見。是由水痘-皰疹病毒引起,好發於中老年人。 察其病因,外因有風、火、毒之誘,內因多由於久食膏粱厚味,情志失暢,心肝鬱火,氣滯
2017-03-11 11 -
妙用藕節治出血
藕節為睡蓮科植物蓮的地下根莖下的節。性平、味甘澀,功能收澀止血。治療吐血、便血、尿血等多種出血症。 用量及用法:鮮藕節30~60克,幹藕節9~15克。用法:把藕節洗淨用水煎當茶飲,日3~5次。 近年來筆者單用藕節治療因跌打損傷而引起的皮下
2017-03-11 13 -
針刺治嬰幼兒泄瀉
嬰幼兒泄是兒科最常見的一種消化道路疾病。其臨床表現:輕型腹瀉,便次增多,日數次或十餘次,呈稀糊狀、蛋花樣或水樣,色黃綠。有酸臭味,偶有噁心嘔吐,體溫正常或稍高,多數患兒有輕、中度脫水。 針刺治療:主穴足三裡(雙);輔穴上巨虛(雙)。用補法
2017-03-11 6 -
內經中的壯火與少火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洩,厚則發熱。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
2017-03-11 13 -
小兒用藥更應重脾胃
從臨床中發現小兒得病,大多由於脾胃虛弱所致,有些小兒,由於脾胃不好,消化吸收能力差,一遇氣候變化,往往容易感冒,發熱,咳嗽甚至影響消化系統,形成惡性循環,經常生病,對於生長發育也帶來了不良的影響。筆者認為,臨床上對於兒科疾病更應重視脾胃,
2017-03-11 7 -
止癇湯
組成:生地15克,當歸15克,白芍20克,川芎8克,鉤藤20克,石決明30克,全蠍6克,梔子15克,連翹15克,黃芩20克,甘草6克,薄荷6克,竹葉10克。 功能:養血潛陽,清熱解痙。 主治:癇症。 用法:發作期及緩解期均可服用。每劑藥加
2017-03-1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