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冬季也要預防泡澡“中暑”

中暑是因高溫引起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和水、電解質紊亂為特徵的疾病。 人們常認為中暑是夏季天氣炎熱時人體在太陽下曝曬才會發生的事, 冬季天寒是不會中暑的。 其實, 既然高溫是中暑的主要致病原因, 那麼只要存在高溫環境就有可能發生中暑。 為什麼呢?那就要來看看中暑的原因了。


冬季由於室外天氣嚴寒, 氣溫低, 非常在北方, 人們喜歡呆在室內, 很多人愛好桑拿或在浴池裡泡澡。 泡澡可以解乏, 延緩衰老, 好處多多, 例如瘦身。


但假如使用不當也會發生意外, 甚至飽餐後不宜立即洗澡。


非常是在公共浴室, 如洗浴時間太長會感到胸悶、無力、呼吸急促、頭暈、出冷汗甚至發生暈厥。 這與夏季的中暑原理是一樣的, 其原因是浴室內門窗緊閉, 室內濕度明顯高於外界, 開始時人體會感覺舒適, 肌肉放鬆, 但浴室內人多, 空氣流通差, 時間久了, 空氣相對渾濁。 人若長時間處於此環境中, 會使皮膚毛細血管擴張, 大量血液流於體表, 回心血流量不足, 心臟排血量減少, 造成體內重要器官供血不足而出現一系列症狀, 如腦組織缺血缺氧可有頭暈目眩感, 冠狀動脈供血不足有胸悶、心悸感, 還會有噁心、口幹、四肢無力、呼吸不暢甚至窒息等。 若體質較差或年老體弱, 本身就有疾病, 此時還可能發生暈厥, 造成難以預料的後果。


預防泡澡“中暑”, 應該做好一定的預備工作。 若想在浴池燙澡或泡澡, 最好先在溫池洗浴, 然後再過渡到熱池。 入水要緩慢, 先從下肢開始, 循序漸進, 切不可一下子把身體全都泡到熱水中。 洗澡的動作也不要太用力, 更不要在池中浸泡過久。 如感到頭暈、噁心, 應馬上到池外躺下休息。 此外, 還應注重飯後不要馬上洗澡;浴室要注重通風;經期、孕期、饑餓(空腹洗澡易致低血糖休克)、酒後均不宜泡澡;洗後30分鐘內要適當進食。 心血管病患者冬天最好洗淋浴, 不要去公共浴室泡澡。 即使泡澡, 時間也不宜過長, 以不超過30分鐘為宜, 水溫也不要過高, 應保持在32~35℃。 有相關病史者, 應在泡澡前服藥或隨身攜帶有關藥物, 如硝酸甘油等,
最好有親屬陪同。

一到秋冬季節, 人們都有這樣的感覺, 皮膚變的緊繃繃的, 甚至起皮脫屑, 毛髮乾枯無光澤, 頭皮屑增多, 口唇乾燥或裂口, 鼻咽也燥得冒火。 “秋燥”常常為多種病痛孕發之根源, 秋冬季節氣溫越來越低, 人體的免疫力也隨著降低, 尤其中老年人, 容易舊病復發。 體質虛弱的人也就難以適應這種變化, 因此, 秋冬保健成為當務之急。 有人說秋冬保健在於“調”, 具體怎麼“調”呢?

調養起居


調養從清晨開始。 秋季氣候乾燥, 但清晨卻多是天高氣爽, 空氣清新, 是一日當中最為舒適的時候。 早睡早起是好習慣, 利於收斂神氣, 使肺不受秋燥的損害, 保持充沛的活力。 此外, 據有關專家對腦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發病時間進行的調查研究發現,

此類疾病在秋季發病率較高, 而發病時間多在長時間睡眠的後期。 秋冬季節適當早起, 可縮短或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 這對於預防腦血栓發病也是有一定意義的。

調護運動


秋冬時節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好時期, 我們可以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鍛煉專案, 運動量不宜太大也不宜太劇烈。 如郊遊登山是一項適宜冬秋的鍛煉項目, 不僅增強人體的呼吸和血液迴圈功能, 也使得人的肺活量及心臟的收縮力增大。 對於久居鬧市的人們來說, 新鮮的空氣, 身體的運動, 外加愉悅的心情, 何樂而不為呢?


調節飲食


“民以食為天”, 飲食調理對身體的保健功效同樣不可忽視。 遵循季節變換的規律, 科學進食,
由內而外地調養, 這就是“食療”的功效。 皮膚與口角乾燥、口舌生瘡、咳嗽、毛髮脫落等被稱為“秋燥”現象。 當出現此種狀況時, 可適當選服些滋陰潤肺的補品或藥粥。 如沙參、百合、銀耳、芝麻加粳米、冰糖適量煮粥, 早晚服食, 潤肺生津, 養陰清燥。 多補充水分及水溶性維生素B和C, 多吃水果與綠葉蔬菜;不要過量吃瓜果, 因為容易損傷脾胃;少用蔥、薑、蒜、韭菜、辣椒等的溫燥熱性食物, 以防燥熱內鬱。

寒冷的冬季, 冷空氣入侵使地面溫度下降速度很快, 而雙腳與地面接觸, 腳部溫度下降的速度比全身其他部位更快, 又因腳部組織缺少脂肪, 自身保暖性能較差, 毛細血管極易發生痙攣, 繼而出現紫斑、水腫、奇癢、疼痛等症狀。 腳冷還會引起鼻黏膜血管收縮, 導致感冒等疾病的發生。因此,冬天護足十分重要。


1.鞋別太緊。天寒地凍的冬季,大家都捂得嚴嚴實實的。有的人怕腳冷,刻意穿一雙比較緊的鞋,或是穿很厚的襪子,覺得這樣更保暖。但是,冬天穿鞋恰恰不能緊。因為,腳部血液迴圈通暢了,腳部保暖才會有效。


2.勤按摩。足部按摩可消除足部疲勞,提高機體免疫力。搓腳就是先用右手掌搓左腳掌,再交替進行。搓腳時用手掌緊貼腳跟經腳心搓至腳趾,直至手心腳心發熱,反復進行十分鐘。


3.多泡腳。用熱水泡腳,可使腳部血管擴張,血液迴圈加快,增強禦寒能力。方法是:將腳泡在溫度較熱的水中以腳能承受的熱度為准,水要淹沒踝關節,每次浸泡十分鐘。中醫學認為:春天泡腳升陽固脫,夏天泡腳暑溫可祛,秋天泡腳肺潤腸蠕,冬天泡腳丹田溫灼。


4.常保暖。平時要穿上厚襪和暖鞋,減少腳部熱量散失。如在寒冷的環境中活動,要採取足部保暖措施,最好在原地踏步走或做做搖擺,活動腳趾10分鐘左右。


5.多運動。平時多做腳部運動,不僅使腳部的肌肉、筋膜、韌帶、穴位、神經末梢得到活動,還能促進腳部血液迴圈,改善腳部供熱狀況。


6.防癬裂。冬季氣候乾燥、寒冷,足部經脈會因之而阻滯,使肌膚失養而致破裂、凍瘡等皮膚疾患。所以,除加強運動保暖外,還應加以防治,或用外用藥塗擦患處。此外,冬季穿著厚鞋襪,透氣差,往往會致足部真菌感染而出現足癬,平時應勤換鞋襪鞋墊,保持鞋內乾燥,出現足癬應及時用藥物治療。

中醫:驅寒=補“陽氣”


寒流一來百病出:傷風感冒、哮喘、鼻炎、痛經、胃病……中醫認為,驅寒就是保護身體陽氣,運動、進食等所有驅寒功夫都為這個目的。


寒流一過,醫院急診室裡總是人滿為患。形容寒冷的名詞——瑟瑟發抖、寒戰、寒顫、顫抖、打顫、冷顫,個個在冷天看了都讓人不寒而慄。其實啊,“寒冷”不止是種感覺,讓你手腳冰冷半夜凍醒,腰酸背痛肚子痛,冷出的病也不在少數。


“冷”出來的疾病


中醫說法,寒冷更是百病之原。冷出來的病不在少數。


舉個例子,痛經冬季發作會更嚴重,身體受涼,尤其腹部受寒特別容易發生,這叫宮寒。寒冷會加速神經血管收縮,引起內臟器官痙攣,引發胃痛、腹痛等。對寒冷有深刻體會者應該還有關節炎患者,天一冷就錐心痛,幾乎無法做事。


冬季懼冷跟體質有關。陽虛體質、氣虛血虛者特別怕冷。缺陽補陽,吃和動上如果配合中醫的“補陽”理論,效果更好。


冬日打響保暖大戰


最有效的方式:運動


太陽升起做運動

太陽升,陽氣升。要取暖,早上太陽升起後運動效果最佳,能幫助提高身體陽氣。但話又說回來,只要身體動起來,什麼時間都值得提倡。


除了慢跑,你還可以快走、爬山、做操的方式進行運動,運動時間以自己不感覺疲勞為准。

越賴床越寒冷

越冷越不想動,越冷越打包縮成團,用身體取暖——如果這樣,那就活該一直冷吧。不充分發揮身體機能,機能當然更加懶惰。這類人會陷入越來越怕冷的惡性循環。


寒冷收縮血管,而運動讓血液暢通,血液迴圈加快的過程,就是身體加熱的過程。所以,哪怕只是多走走路,也比在床上躺著強很多。

最偷懶的方式:充足睡眠


早睡晚起冬“藏”能保暖


陽氣可以推動五臟六腑的運作,是人體溫暖的來源,陽氣不足時容易精神倦怠和怕冷。充足睡眠,正好可以補充陽氣的不足。尤其冬日宜早睡,這也符合中醫冬季要“藏”的養生觀念。


對於慢性病患者,如關節炎、冠心病患者可以在太陽出來之後再起床,一來可以避開清晨的嚴寒,也可以減少慢性病患因溫差過大而造成血管急速收縮,導致心臟病、中風發作的危險。


最快的方式:吃


吃肉有熱量

食物是最快讓身體暖和的一招,尤其是熱騰騰的飲品。一到冬天,火鍋、燒烤火透全城就是這個原因。


人到冬天為什麼愛吃肉呢?這是人類進化對抗自然的規律。天冷了,肉類這種含高蛋白的東西,正是身體所需。減肥節食還不吃肉,難怪冬天縮成一團了。


除了多吃肉類 ,沖杯高蛋白質的熱牛奶、溫補功效的紅糖薑茶,都是取暖的好方法。

熱補要慎重

當歸、肉桂、黨參等都是溫精補腎的藥,有一定取暖作用。但是,個人體質不同,有些人受補,有些人吃過後出現便秘、鼻血、煩躁、失眠等不適,說明所補非物。應找中醫師做體質辯證,針對個人的弱點進補。

擂茶即把茶葉、花生仁、芝麻、糯米、生薑、食鹽放到碾缽裡擂碎,然後沖上沸水精製而成。源于漢,盛行於明清,現已成為人們喜歡的綠色飲料。長期飲用擂茶有醒腦、明目、強腎、益智、抗輻射等多種養身保健功能,特別是冬天飲用禦寒功效更為顯著。


茶葉。茶葉中含有咖啡鹼和黃烷醇類化合物,能引起高級神經中樞的興奮;兒茶酚胺能促進循環系統興奮。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使人性情怡和開朗,肝氣流暢,氣血和達,故可提高禦寒能力。


花生仁。民間又稱“長生果”,並且和黃豆一樣被譽為“植物肉”、“素中之葷”。花生的營養價值比糧食類高,它含有大量蛋白質和脂肪,特別是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很高,很適宜製造各種營養食品。冬天營養應以增加熱能為主,而每百克花生仁熱量有573千卡。


芝麻。黑芝麻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質,還有糖類、維生素A、維生素E、卵磷脂、鈣、鐵、鉻等營養成分。補充富含鈣和鐵的食物可提高機體的禦寒能力;芝麻還能提供人體耐寒的蛋氨酸,蛋氨酸可通過轉移作用,提供一系列適應寒冷所必需的甲基。


糯米。糯米味甘、性溫,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及澱粉等,營養豐富,為溫補強壯食品,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補血旺血的功效。吃後會周身發熱,起到禦寒、滋補的作用。


生薑。生薑性微溫、味辛,古人認為“姜能助陽”,溫肺暖胃;姜湯可加強心臟跳動、加快血液迴圈,以保持身體溫度,故生薑等溫性食物可以起到增加熱量的作用。

冬天,氣候本來就十分乾燥,使用煤爐、暖氣、空調等各種取暖器,在產熱的同時猶如用火烤空氣,使環境中相對濕度大大下降,空氣更為乾燥,許多人就會出現鼻咽乾燥、嘴唇乾裂、咽幹聲嘶、口苦乾咳、肌膚乾燥、呼吸不順暢,甚至情緒煩躁等表現,有的人還會出現頭暈眼花、出汗、血黏度增高、脈速及血壓改變、尿量減少、軟弱無力、流鼻血的現象,這都是室內過於乾燥引起的。


人體在室內感覺舒適的最佳相對濕度是49%~51%,相對濕度過低或過高,都會對人體產生不適。研究結果表明,當空氣濕度低於40%的時候,鼻部和肺部呼吸道黏膜脫水、彈性降低、黏液分泌減少,黏膜上的纖毛運動減緩,灰塵、細菌等容易附著在黏膜上,刺激喉部引發咳嗽,也容易引發支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而空氣乾燥時,流感病毒和引發感染的革蘭氏陽性菌的繁殖速度加快,容易隨著空氣中的灰塵擴散,從而引發疾病。由於濕度低,人體表皮水分大量散失,導致人的皮膚彈性下降,加速皮膚衰老,出現表皮粗糙、細胞脫落等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皮膚抵抗病菌的能力,就很容易引發感冒等疾病。


因此,在寒冷的冬季應注意調節室內的濕度。最好有一隻濕度計,如相對濕度低了,可向地上灑些水,或用濕拖把拖地板,或者在取暖器周圍放盆水,以增加濕度;如果濕度太高,則可開窗通風,或用換氣扇將室內潮濕空氣排到室外,以降低室內濕度。此外,如在居室內養上盆水仙花,不但能調節室內相對濕度,還會使居室顯得生機勃勃和春意融融。

冬季氣溫低,身體散熱快,相對產熱少。寒冬胃腸功能不濟,單純依靠正餐獲取的營養往往有失完整,適當補充些零食會有益健康。


(1)葡萄乾、巧克力、糖果等,為補充熱量的良好供源,是防寒與保暖的助手;同時可防範眩暈、心悸、乏力等“低血糖反應”等。


(2)堅果中的核桃,補鈣又益智、健腦;杏仁中的微量元素鎂較充裕,鎂可顯著善護心肌,提升心肌舒縮(運動)力;栗子可護腎、暖胃;山楂可“破氣行淤”並富含“金絲桃苷”及“熊果酸”,有助消化油脂、降低血脂,增添胃蛋白酶活性,推動胃腸蠕動活力,防治“食滯”,促進消化。


(3)咀嚼零食可“運動您的臉”;增添唾液,給口腔洗個澡。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殺滅細菌,防治口幹;細嚼慢嚥尚可達到“叩齒保健”的效益。


但“零食”只能作為正餐的“補充”,若過多進食“零食”而疏忽“正餐”,或以零食取代常規正餐,往往是誘發疾病的一個重要因素。

導致感冒等疾病的發生。因此,冬天護足十分重要。


1.鞋別太緊。天寒地凍的冬季,大家都捂得嚴嚴實實的。有的人怕腳冷,刻意穿一雙比較緊的鞋,或是穿很厚的襪子,覺得這樣更保暖。但是,冬天穿鞋恰恰不能緊。因為,腳部血液迴圈通暢了,腳部保暖才會有效。


2.勤按摩。足部按摩可消除足部疲勞,提高機體免疫力。搓腳就是先用右手掌搓左腳掌,再交替進行。搓腳時用手掌緊貼腳跟經腳心搓至腳趾,直至手心腳心發熱,反復進行十分鐘。


3.多泡腳。用熱水泡腳,可使腳部血管擴張,血液迴圈加快,增強禦寒能力。方法是:將腳泡在溫度較熱的水中以腳能承受的熱度為准,水要淹沒踝關節,每次浸泡十分鐘。中醫學認為:春天泡腳升陽固脫,夏天泡腳暑溫可祛,秋天泡腳肺潤腸蠕,冬天泡腳丹田溫灼。


4.常保暖。平時要穿上厚襪和暖鞋,減少腳部熱量散失。如在寒冷的環境中活動,要採取足部保暖措施,最好在原地踏步走或做做搖擺,活動腳趾10分鐘左右。


5.多運動。平時多做腳部運動,不僅使腳部的肌肉、筋膜、韌帶、穴位、神經末梢得到活動,還能促進腳部血液迴圈,改善腳部供熱狀況。


6.防癬裂。冬季氣候乾燥、寒冷,足部經脈會因之而阻滯,使肌膚失養而致破裂、凍瘡等皮膚疾患。所以,除加強運動保暖外,還應加以防治,或用外用藥塗擦患處。此外,冬季穿著厚鞋襪,透氣差,往往會致足部真菌感染而出現足癬,平時應勤換鞋襪鞋墊,保持鞋內乾燥,出現足癬應及時用藥物治療。

中醫:驅寒=補“陽氣”


寒流一來百病出:傷風感冒、哮喘、鼻炎、痛經、胃病……中醫認為,驅寒就是保護身體陽氣,運動、進食等所有驅寒功夫都為這個目的。


寒流一過,醫院急診室裡總是人滿為患。形容寒冷的名詞——瑟瑟發抖、寒戰、寒顫、顫抖、打顫、冷顫,個個在冷天看了都讓人不寒而慄。其實啊,“寒冷”不止是種感覺,讓你手腳冰冷半夜凍醒,腰酸背痛肚子痛,冷出的病也不在少數。


“冷”出來的疾病


中醫說法,寒冷更是百病之原。冷出來的病不在少數。


舉個例子,痛經冬季發作會更嚴重,身體受涼,尤其腹部受寒特別容易發生,這叫宮寒。寒冷會加速神經血管收縮,引起內臟器官痙攣,引發胃痛、腹痛等。對寒冷有深刻體會者應該還有關節炎患者,天一冷就錐心痛,幾乎無法做事。


冬季懼冷跟體質有關。陽虛體質、氣虛血虛者特別怕冷。缺陽補陽,吃和動上如果配合中醫的“補陽”理論,效果更好。


冬日打響保暖大戰


最有效的方式:運動


太陽升起做運動

太陽升,陽氣升。要取暖,早上太陽升起後運動效果最佳,能幫助提高身體陽氣。但話又說回來,只要身體動起來,什麼時間都值得提倡。


除了慢跑,你還可以快走、爬山、做操的方式進行運動,運動時間以自己不感覺疲勞為准。

越賴床越寒冷

越冷越不想動,越冷越打包縮成團,用身體取暖——如果這樣,那就活該一直冷吧。不充分發揮身體機能,機能當然更加懶惰。這類人會陷入越來越怕冷的惡性循環。


寒冷收縮血管,而運動讓血液暢通,血液迴圈加快的過程,就是身體加熱的過程。所以,哪怕只是多走走路,也比在床上躺著強很多。

最偷懶的方式:充足睡眠


早睡晚起冬“藏”能保暖


陽氣可以推動五臟六腑的運作,是人體溫暖的來源,陽氣不足時容易精神倦怠和怕冷。充足睡眠,正好可以補充陽氣的不足。尤其冬日宜早睡,這也符合中醫冬季要“藏”的養生觀念。


對於慢性病患者,如關節炎、冠心病患者可以在太陽出來之後再起床,一來可以避開清晨的嚴寒,也可以減少慢性病患因溫差過大而造成血管急速收縮,導致心臟病、中風發作的危險。


最快的方式:吃


吃肉有熱量

食物是最快讓身體暖和的一招,尤其是熱騰騰的飲品。一到冬天,火鍋、燒烤火透全城就是這個原因。


人到冬天為什麼愛吃肉呢?這是人類進化對抗自然的規律。天冷了,肉類這種含高蛋白的東西,正是身體所需。減肥節食還不吃肉,難怪冬天縮成一團了。


除了多吃肉類 ,沖杯高蛋白質的熱牛奶、溫補功效的紅糖薑茶,都是取暖的好方法。

熱補要慎重

當歸、肉桂、黨參等都是溫精補腎的藥,有一定取暖作用。但是,個人體質不同,有些人受補,有些人吃過後出現便秘、鼻血、煩躁、失眠等不適,說明所補非物。應找中醫師做體質辯證,針對個人的弱點進補。

擂茶即把茶葉、花生仁、芝麻、糯米、生薑、食鹽放到碾缽裡擂碎,然後沖上沸水精製而成。源于漢,盛行於明清,現已成為人們喜歡的綠色飲料。長期飲用擂茶有醒腦、明目、強腎、益智、抗輻射等多種養身保健功能,特別是冬天飲用禦寒功效更為顯著。


茶葉。茶葉中含有咖啡鹼和黃烷醇類化合物,能引起高級神經中樞的興奮;兒茶酚胺能促進循環系統興奮。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使人性情怡和開朗,肝氣流暢,氣血和達,故可提高禦寒能力。


花生仁。民間又稱“長生果”,並且和黃豆一樣被譽為“植物肉”、“素中之葷”。花生的營養價值比糧食類高,它含有大量蛋白質和脂肪,特別是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很高,很適宜製造各種營養食品。冬天營養應以增加熱能為主,而每百克花生仁熱量有573千卡。


芝麻。黑芝麻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質,還有糖類、維生素A、維生素E、卵磷脂、鈣、鐵、鉻等營養成分。補充富含鈣和鐵的食物可提高機體的禦寒能力;芝麻還能提供人體耐寒的蛋氨酸,蛋氨酸可通過轉移作用,提供一系列適應寒冷所必需的甲基。


糯米。糯米味甘、性溫,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及澱粉等,營養豐富,為溫補強壯食品,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補血旺血的功效。吃後會周身發熱,起到禦寒、滋補的作用。


生薑。生薑性微溫、味辛,古人認為“姜能助陽”,溫肺暖胃;姜湯可加強心臟跳動、加快血液迴圈,以保持身體溫度,故生薑等溫性食物可以起到增加熱量的作用。

冬天,氣候本來就十分乾燥,使用煤爐、暖氣、空調等各種取暖器,在產熱的同時猶如用火烤空氣,使環境中相對濕度大大下降,空氣更為乾燥,許多人就會出現鼻咽乾燥、嘴唇乾裂、咽幹聲嘶、口苦乾咳、肌膚乾燥、呼吸不順暢,甚至情緒煩躁等表現,有的人還會出現頭暈眼花、出汗、血黏度增高、脈速及血壓改變、尿量減少、軟弱無力、流鼻血的現象,這都是室內過於乾燥引起的。


人體在室內感覺舒適的最佳相對濕度是49%~51%,相對濕度過低或過高,都會對人體產生不適。研究結果表明,當空氣濕度低於40%的時候,鼻部和肺部呼吸道黏膜脫水、彈性降低、黏液分泌減少,黏膜上的纖毛運動減緩,灰塵、細菌等容易附著在黏膜上,刺激喉部引發咳嗽,也容易引發支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而空氣乾燥時,流感病毒和引發感染的革蘭氏陽性菌的繁殖速度加快,容易隨著空氣中的灰塵擴散,從而引發疾病。由於濕度低,人體表皮水分大量散失,導致人的皮膚彈性下降,加速皮膚衰老,出現表皮粗糙、細胞脫落等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皮膚抵抗病菌的能力,就很容易引發感冒等疾病。


因此,在寒冷的冬季應注意調節室內的濕度。最好有一隻濕度計,如相對濕度低了,可向地上灑些水,或用濕拖把拖地板,或者在取暖器周圍放盆水,以增加濕度;如果濕度太高,則可開窗通風,或用換氣扇將室內潮濕空氣排到室外,以降低室內濕度。此外,如在居室內養上盆水仙花,不但能調節室內相對濕度,還會使居室顯得生機勃勃和春意融融。

冬季氣溫低,身體散熱快,相對產熱少。寒冬胃腸功能不濟,單純依靠正餐獲取的營養往往有失完整,適當補充些零食會有益健康。


(1)葡萄乾、巧克力、糖果等,為補充熱量的良好供源,是防寒與保暖的助手;同時可防範眩暈、心悸、乏力等“低血糖反應”等。


(2)堅果中的核桃,補鈣又益智、健腦;杏仁中的微量元素鎂較充裕,鎂可顯著善護心肌,提升心肌舒縮(運動)力;栗子可護腎、暖胃;山楂可“破氣行淤”並富含“金絲桃苷”及“熊果酸”,有助消化油脂、降低血脂,增添胃蛋白酶活性,推動胃腸蠕動活力,防治“食滯”,促進消化。


(3)咀嚼零食可“運動您的臉”;增添唾液,給口腔洗個澡。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殺滅細菌,防治口幹;細嚼慢嚥尚可達到“叩齒保健”的效益。


但“零食”只能作為正餐的“補充”,若過多進食“零食”而疏忽“正餐”,或以零食取代常規正餐,往往是誘發疾病的一個重要因素。

相關用戶問答
  • 3回答

    急性支氣管炎需要預防什麼?

    一定要特別注意自己的生活和飲食,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應戒煙酒。自己飲食要盡可能清淡,多吃一些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保持開朗樂觀的生活態度。 [詳細答案]

  • 1回答

    冬季如何預防傳染病

    初春的氣候乍暖還寒,是傳染病的多發季節。流感、水痘、腮腺炎、手足口病等,都是春季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加強寶寶衛生和防護十分關鍵。但是冬天也需要防護:1、科學穿衣:幼兒好動,容易出汗,但是如果出汗了不... [詳細答案]

  • 1回答

    冬季如何預防感冒

    1、要特別關注天氣的變化,當天氣轉冷時應及時添加衣服,做好防寒保暖。2、參加適當的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耐寒能力。3、飲食不宜過飽,多吃青菜、水果、瘦肉、蛋類和豆類食品,少吃油膩食品;多喝開... [詳細答案]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