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也許是它們阻擋了你的快樂

方法步驟:

01 絕對化。 一個被男人傷害過的女人斬釘截鐵地說:“男人沒一個好東西”。 在混亂的火車站被人騙了, 就認為這座城市的所有人都素質低下……我們對事物的認識很多源於經驗, 但如果將經驗絕對化, “非黑即白”地看事物, 這會讓我們失去很多快樂。 不妨給自己的思維留一個“中間地帶”, 客觀地認識事物, 瞭解他人。

02 普遍化。 吃了兩天藥, 病痛一點沒緩解, 就“宣告”這藥根本不管用;丈夫沒能完成一件家務事, 妻子便得出結論:“他根本靠不住”。 有這種心理的人往往容易根據一點跡象妄下結論, 隨意放棄。

不妨反問自己:“事實真是如此嗎?”如妻子問問自己, 丈夫家務事做得不好就真的靠不住嗎?他平時賺錢養家很辛苦, 對自己忠誠, 顯然是靠得住的。

03 過濾鏡。 你好像戴上了一副有特殊鏡片的眼鏡, 只看到事物消極的一面, 卻把一切積極的東西都過濾了。 有些人回望過去時, 只記得那些失敗的經歷, 忽略了那些快樂、積極的記憶, 時時沉浸在壓抑、失落中。 還有一些人喜歡用一個負面的小細節否定全部, 比如策劃案裡犯了一個小錯誤, 就害怕領導認為自己無能。 如果你總在說“我不行”、“我的人生沒意義”之類的話, 就要意識到自己的心裡啟動了“過濾”程式, 要趕緊提醒自己轉換思維方式了。

04 不自信。 “我能找到這份工作, 完全是靠運氣”;“我能接下這個大單,

只不過是因為客戶暈了頭”。 生活中類似的不自信, 總讓我們忽略了自己的努力和實力, 無法享受成績帶來的快感。 要掃除這種想法, 不妨告訴自己:“我也許不完美, 但畢竟得到了一些認可。 ”

05 瞎琢磨。 有這種思維的人, 習慣揣測別人的想法, 總覺得別人在否定自己。 比如老人給兒子兒媳做飯, 不小心多放了點鹽, 就認為兒媳會指責廚藝不精;別人沒及時回應你的招呼, 就認為對方看不起你。 老愛琢磨, 會讓一個人惴惴不安或勃然大怒。 不妨換個方式思考問題, 如“兒媳常說我做的飯好吃, 不會因為這一次就否定我的廚藝。 ”

06 誇大或縮小。 誇大是過分強調事物的重要性, 一點小障礙都變成了無法跨越的鴻溝。

如臉上有個黑痣, 便想它讓自己看上去非常醜陋, 沒有人會喜歡我, 我註定要孤獨一生。 縮小則是看不到自己的優點、成績等。 產生這種想法時, 不妨自我質疑一下, 或與心中那個錯誤的聲音辯論, 如“一個黑痣怎麼能推導出孤獨一生呢?”你會發現, 自己的想法其實很可笑。

07 情緒推理。 這種心理認為, 我感覺不好, 就一定會發生不好的事。 比如一出門就下雨, 便認為老天在跟自己作對, 今天肯定什麼都會不順利。 其實, 將下雨和今天順利不順利聯繫在一起, 是毫無意義的。 這種僅僅根據自己主觀判斷進行推理的心理, 很可能導致你做事不盡心盡力。 不妨多鼓勵下自己:“雖然今天下雨, 但我可以淡定地接受, 還能看看雨中風景。

08 “應該”論。 “在兒子離家之前, 我應該讓他多帶些餃子走”;“女兒這個週末就應該回來看我, 不回來就是不孝!”……這種自己或別人“應該、必須、一定”要做某事或不做某事的心理, 其實是我們給自己的思維設置了太多的條條框框。 當我們的心思陷入“應該論”時, 要麼容易內疚, 要麼容易對別人指手畫腳。 建議把這些詞清除出去, 坦然接受現實。

09 貼標籤。 老婆偶爾一次情緒失控, 老公就認為她是個潑婦;買的股票跌了, 就給自己貼上“失敗者”的標籤……我們很容易被外在的一些表像迷惑, 從而亂扣帽子, 並有意無意地尋找證據證明。 其實, 你不過是犯了一個錯誤, 並不能得出你是個失敗者、壞人的結論。

10 過於自責。 孩子和別人打架, 還沒問明事情經過,

媽媽就認為是自己沒教育好孩子;公司倒閉, 員工覺得這是我造成的。 臨床精神病專家克裡斯朵夫·安德列說, 他們都高估了自己的責任, 而忽略了他人的責任。 當你過於自責時, 不妨告訴自己:“我們誰都不是上帝, 我決定不了那麼多那麼大的事情!”。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