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憂鬱確實可讓人“心碎”

無論是在小說中還是電影中, “憂鬱”和“心碎”兩個詞往往相伴左右。 而美國一項研究顯示, “憂鬱”確實有可能讓人“心碎”。

不獨行

一項為期25年的研究顯示, 人的心情、思想和心臟之間存在某種關聯。

美國《洛杉磯時報》援引紐約精神病學研究院學者亞歷山大·格拉斯曼的話報導:“心臟病致人死亡並不是新鮮事。 但不幸的是, 這件事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 ”

一些研究人員說, 從統計學角度看, “憂鬱”和“心碎”確實存在關聯。 研究資料顯示, 有過抑鬱症病史的人在一生中患心血管疾病的幾率是普通人群的兩倍。 這意味著,

抑鬱症超過高血壓、吸煙和糖尿病等因素, 成為心臟病發病的“最強烈信號”。

因心臟病接受外科手術後, 患者顯現臨床抑鬱症狀的幾率比其他病人高2到3倍。 而在手術後顯現抑鬱症狀的患者在一年內死亡或者再次患病的幾率是未患抑鬱症患者的2到3倍。 其實, 對一些經驗豐富的心血管疾病專家而言, 即便沒有相關研究成果, 心情抑鬱對心臟病患者而言也絕非積極信號。

美國“克利夫蘭巴肯心腦臨床研究院”醫生馬克·佩恩說, 一旦發現患者顯現憂鬱症狀, 保證他們獲得相應治療是醫生的職責, 儘管並沒有足夠證據顯示這種治療有助於説明心臟病恢復。

${FDPageBreak}

太複雜

對研究人員而已, 確定“憂鬱”和“心碎”間到底存在何種關聯尚有難度:哪種折磨首先出現?兩種折磨是否出自同一源頭?美國哈佛大學精神病學學者傑佛瑞·赫夫曼解釋這一難題時說,

一般說來, 心血管疾病醫生與精神疾病醫生沒有太多交集。 另外, 大多遭受心臟病困擾的患者抵觸接受精神病診斷。

《洛杉磯時報》報導, 搞清楚兩者關聯的障礙來自醫學和文化兩個方面。

從醫學角度說, 治療心血管疾病的方法相對直接:藥物、手術等都有明確規定或先例;而治療抑鬱症的方法則相對多變, 難以找到一勞永逸的方法。 從文化角度說, 醫生不會由於在病人身體上插入導管或者切除壞死的器官組織而感到自責, 但他們往往不願打聽病人的過去。

再探尋

研究人員希望, 不單從統計學角度,

而是從生理學角度確定“憂鬱”和“心碎”的關聯。

研究發現, 在心臟病發病前期, 人體往往會出現炎症、血小板聚集等症狀, 而這些症狀在判定抑鬱症時也“扮演一定角色”。 一些相關研究為確定二者關係, 為人體健康設定一項標準, 即“良好自律狀態”。 在這一狀態下, 人體應激激素分泌水準正常, 心跳無異常, 血管收縮擴張良好, 適應血液流動需要。 而在“自律狀態”不穩時, 炎症出現, 心臟機能受到影響, 心情也難以“獨善其身”。

“克利夫蘭巴肯心腦臨床研究院”醫生佩恩說, “生理方面因素得到更好理解, 我們打算把所有研究合在一起, 真正去瞭解”心臟和心情之間的關聯。 對另一些研究者而言, 心臟和心情之間的關聯似乎更加簡單:抑鬱症造成的沮喪、無力、睡眠品質差等後果使人們不願從事運動,

生活習慣惡化, 開始吸煙, 酗酒, 對醫囑產生抵觸情緒, 致使心臟病發病率上升。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