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怎麼正確食用營養品

其實在0~1歲寶寶用藥和服用一些營養劑方面, 爸爸媽媽們應該小心謹慎, 一切藥品營養品的使用都需要到醫院檢查診斷之後, 由醫生說了算。 爸爸媽媽們不能因為心急而給寶寶濫用藥、擅自加大藥量和延長用藥時間。 因為很多藥物營養品, 服用不當, 反而會損害寶寶的健康。 爸爸媽媽們更應該從瞭解寶寶出發, 通過合理膳食和科學餵養來幫助寶寶健康成長。

可能損害寶寶健康的藥物。 總會在不知不覺中走進爸爸媽媽們的藥箱, 家長們一定要細心鑒別哦。

某些激素類藥物, 會使寶寶發育遲緩,

可能引起寶寶骨質疏鬆而發生骨折, 還會使體內蛋白質、脂肪、糖等營養物質代謝紊亂, 抑制蛋白質的合成, 減少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和再吸收。

服用氯黴素或磺胺等廣譜抗生素的兒童, 可因其抑制腸道正常菌群的生長, 而發生維生素K缺乏, 出現鼻出血、皮下淤血點等;服用新黴素能引起腸黏膜細胞的缺損, 使胰脂酶下降, 從而阻礙脂肪、乳糖、蔗糖、維生素B12、鈣、鐵等的消化吸收;口服四環素可使維生素B2的排出量增加。

某些鎮靜藥、鎮痛藥會阻礙維生素D、鈣、磷、維生素K的吸收及利用, 直接影響兒童骨骼的發育, 導致兒童佝僂病。 阿司匹林是兒童的常用藥物, 它可使人體對維生素c的利用率大幅降低, 增加維生素c在尿中的排泄,

導致維生素c缺乏症。

有的家長給兒童服用過量魚肝油, 會導致兒童腹瀉, 造成吸收不良, 甚至維生素A、維生素D中毒。 兒童大量服用維生素c, 會破壞食物中的維生素B2, 亦可導致運動紅細胞性貧血症。

許多藥物可影響兒童的食欲。 如治療多動症的藥物, 都有明顯的抑制食欲作用;某些營養補品中糖、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含量較高, 長期過量食用, 會讓寶寶變得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等, 從而導致兒童營養不良。

緩瀉劑可使大量胡蘿蔔素、鈣以及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K等從腸道流失;常服碳酸氫鈉可干擾鐵的吸收, 引起兒童貧血等缺鐵性疾病;常服青黴胺、乙胺丁醇等藥可導致兒童鋅缺乏;長期應用大劑量慶大黴素以及利尿劑等,

可導致低鎂症。 當然, 在醫生建議的情況下是例外的。

維生素是維持人體代謝和健康所必需的營養要素, 一般不能在人體內合成, 主要是從膳食中獲取。 乳製品、水果和蔬菜能提供豐富的維生素。

一周歲前的寶寶, 如果是母乳餵養, 反而要根據情況考慮向醫生諮詢, 服用維生素。 母乳中維生素A、B、C等的含量受乳母飲食影響大, 如果媽媽本身膳食不均衡, 那麼母乳中必然會缺乏這些維生素, 從而影響母乳餵養的小寶寶的維生素攝入。

儘管我在哺育丫丫的時候已經非常注意飲食的搭配, 但是我自己不喜歡吃肉的飲食習慣還是導致丫丫被檢查出缺乏維生素B12。 丫丫為此還受了不少苦頭, 經常性的腹瀉。 在隨後的輔食和人工餵養中,

我們盡可能地選擇富含維生素的配方奶, 但配方奶粉保存時間過長, 或用熱水沖調, 用微波爐加熱的話, 都容易破壞配方奶中的維生素。 那樣的話, 我們可能不得不根據醫生的建議另外服用維生素。 相應的, 肥胖也是造成寶寶維生素不足的原因之一, 因為這些寶寶生長速度快而膳食又不平衡。 另外, 缺少戶外活動的寶寶, 曬太陽機會少, 容易發生維生素D缺乏。 千萬注意, 不要隨意給寶寶補充維生素, 以免引起中毒, 對寶寶身體造成不良影響。

大多數媽媽認為吃乳酸菌、益生菌有促進消化的作用, 對寶寶成長有幫助。 其實把這些清腸劑當成營養劑是不對的, 和吃母乳的寶寶相比, 吃奶粉長大的寶寶大便中的大腸菌和腐敗菌要多出十倍。

其實對寶寶來說, 經常服用或過度服用特定的乳酸菌反而會對其產生依賴, 腸內乳酸菌的自然生產量會縮減, 從而破壞整個細菌群的穩定。 另外每種清腸劑的菌種不同, 菌種間功能差異很小。

另外, 通過配方奶補充一些微量元素也是哺乳誤區。 母乳中已含有充足的微量元素, 所以吃奶吃得好的寶寶沒有必要另外補充微量元素。 這些也需要爸爸媽媽在日常餵養寶寶的時候去慢慢瞭解, 發現寶寶的不足和缺失症狀。

丫丫出生後, 我擔心她缺鈣, 還專門讓醫生檢查了她的微量元素的吸收情況, 檢查結果她還屬於攝入量過多的寶寶!原來醫生指出, 不僅母乳裡含鈣, 現在寶寶吃的營養米粉、配方奶裡都有充足的鈣。

爸爸媽媽們要在瞭解寶寶的身體狀況基礎上,在醫生的建議和指導下合理用藥和添加營養劑,來保證寶寶的均衡發展,而不是靠自己的主觀臆斷來隨意給寶寶增加一些不必要的負擔,要知道,初生寶寶的健康保證,更多的需要媽媽們的母乳營養和健康。

爸爸媽媽們要在瞭解寶寶的身體狀況基礎上,在醫生的建議和指導下合理用藥和添加營養劑,來保證寶寶的均衡發展,而不是靠自己的主觀臆斷來隨意給寶寶增加一些不必要的負擔,要知道,初生寶寶的健康保證,更多的需要媽媽們的母乳營養和健康。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