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
兒童與青少年中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使用增加,
並延伸到非精神病障礙的治療上。
醫生們普遍認為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的安全性比第一代好,
在治療中大量使用。
然而,
第二代藥物安全性高這個看法並沒有證據支持。
來自西班牙馬德里 Gregorio Mara?ón 大學總醫院的 Garcia-Amador 研究組選用了最常用的三種第二代抗精神病藥利培酮、奧氮平和喹硫平。
他們發現,
在兒童與青少年中,
利培酮和奧氮平,
相比于喹硫平,
更易引發運動障礙和帕金森症狀,
這項研究於 2015 年 12 月發表於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 上。
研究組對 265 名年齡跨度 4 到 17 歲,
平均年齡為 14.4 歲,
在隨訪一年後, 患者的運動障礙程度和帕金森症狀程度均有增加。 與喹硫平相比, 利培酮引起的運動障礙顯著增加;利培酮和奧氮平導致的帕金森症狀顯著增加。 三組間靜坐不能程度無顯著差異。 三種藥物中患者的認知水平均得到改善, 但是作者提示仍存在抗精神病藥物常見副作用嗜睡影響學習與社交的可能。
此外, 研究者發現較小的年齡、精神障礙症狀史和更長的抗精神病藥物患者發生遲髮型運動障礙的概率是沒有該症狀患者的 1.9 倍。
研究者同樣指出了本研究的局限。 患者的處方是有針對性的, 所以本研究沒有使用隨機分組對照法。 不是所有的隨訪患者都完成了一年的研究, 同時樣本量較小, 可能會漏掉一些細微的差別。 本研究只對三種抗精神病藥物進行隨訪, 結論不能擴展到其他藥物上。 此外, 本研究沒有對青春期前中後進行分組, 這也是今後研究的一個方向。
本研究證明, 在三種最常用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中, 喹硫平的錐體外系反應少見, 副作用比利培酮和奧氮平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