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在6個月到3歲之間很容易生病, 有些疾病是可以在家吃些藥多休息就能痊癒的, 但是對於幼兒不隨意運動型腦癱這樣的疾病, 家長朋友們一定要注意及時的診斷治療, 接下來飛華健康小編將為大家介紹一下幼兒不隨意運動型腦癱診斷相關的知識。
幼兒不隨意運動型腦癱病因
幼兒不隨意運動型腦癱的主要病因為缺氧缺血性腦損傷和膽紅素腦病, 病變主要在基底神經節。 兒童基底核區不同部位對損傷具有選擇性, 足月兒窒息選擇性損傷殼核和丘腦, 嚴重缺氧缺血時殼核和丘腦的興奮性谷氨酸通路過度啟動,
膽紅素腦病的發病機制涉及多因素, 包括膽紅素的轉運及排泄障礙、血腦屏障的功能狀態等。 疾病狀態或缺氧缺血性改變導致血腦屏障的部分或完全破壞, 使膽紅素容易進入腦內, 主要作用於靶神經元包括基底核、眼球運動神經核、腦幹聽神經核, 輕型者後遺認知功能障礙, 嚴重者導致不隨意運動型腦癱, 症狀表現涉及張力障礙、舞蹈、手足徐動, 可伴有上視麻痹和耳聾。 儘管近年來高膽紅素血症的早期監測和治療水準不斷提高,
幼兒不隨意運動型腦癱的臨床特點
1)姿勢張力的波動性和肌張力障礙
幼兒不隨意運動型腦癱姿勢張力表現出明顯的動搖性, 波動的程度受障礙的程度、刺激的強度、患兒的意志等因素的影響;患兒肌張力、僵硬度會很容易發生變化, 並難以預料, 在受到驚嚇、刺激、試圖完成某些動作或保持穩定時, 容易出現突然的肌張力增高, 全身肢體緊張;在完成某一動作時, 會出現多個部位的聯帶運動;在安靜、情緒放鬆、姿勢穩定、睡眠時,
幼兒不隨意運動型腦癱的不自主動作及異常姿勢等均和肌張力障礙、張力波動有密切關係。 肌張力障礙可表現為局部肌肉或肌群的突然收縮, 多見於面部與手指, 如愁眉苦臉、擠眉弄眼的表情以及手指多餘的動作, 出現奇特的誇張姿勢和動作。 大的肌肉或肌群張力障礙時, 可突然出現身體的體位改變、猛烈的肢體動作等。
2)運動障礙嚴重
幼兒不隨意運動型腦癱, 由於受到異常姿勢的控制, 肌張力的波動, 異常的不自主運動模式等影響, 難以產生正常的自主運動, 特別是由於頭的控制差, 腰部無力, 患兒到一、二歲, 甚至六、七歲都不能很好保持坐位, 所以此型腦癱的運動發育障礙的程度較為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