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依賴與安全感

養生之道網導讀:

人生來時太弱小了, 需要成人的照顧時間太長, 這種缺乏安全感應該是從始就有的, 首先開始依賴他人來獲得安全感, 然後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獲得更多的自立的信心, 從而使安全感自然的變強吧。

有些人獲得安全感的方式是尋找一個可以依賴的物件, 或者支援自己和保護自己的物件。 這樣貌似可以很輕鬆的使心靈得到解脫, 然而不夠積極。 這只是會讓人更加依賴別人。 像孩子, 是在用孩子的方式解決問題, 無法真正的去處理問題, 去面對困境。 當沒有這個物件時該怎麼辦?當家人、朋友或是哪個總是被依賴的人厭煩了怎麼辦?這樣的結果就是導致人際關係的緊張,

而人際關係對心理健康的價值是我們不能忽視的, 進而產生更大的壓力, 更希望得到幫助, 就這樣進入了惡性循環的怪圈, 而導致身心疾病的可能性便也加大了。 所以我們要獨立起來, 不在依靠他人讓自己管理自己。

如果我說到卡倫·霍妮的理論, 我想大家和我一樣都會想到他的那三種人吧。 其實小孩子起我們就會表現出那三種狀態了。 小孩子覺得自己無助的時候, 會去找媽媽(依戀對象)或是其他的成人, 從他們那裡得到溫情, 只有這樣他們才感到自己是安全的。 可以說這是孩子面對無助的方式。 當孩子覺得周圍並不是溫暖的,

而是有敵意的時候, 孩子便會有意或無意的反抗了, 我認為這種反抗不是從嬰兒期開始而是從胎兒期開始。 當孩子覺得別人都不理解自己, 並且既不想歸屬某人也不想反抗時最好的方式自然就是與別人保持距離,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當然孩子並不是就只是屬於這一類型的人了, 因為在發展中這三種狀態都存在的, 只是我們看出來的是佔優勢的那種。 正常情況下三者也並不是完全排斥的, 我們在生活中三者在不同的情況下表現出來。 細想想這三種不都是缺乏安全感的不同對抗方式嗎?

焦慮也是缺乏安全感的結果。 焦慮是因為感覺到自己不能解決好問題、害怕自己會失敗、不敢面對未來,

即使有些在某種情境下焦慮的人也認為自己是可以解決好面臨的問題。 當然我寫這段文字並不是說沒有一點焦慮就是好事, 因為耶克斯多德森的倒U型曲線告訴我們中的強度的話並不是壞事。 這個讓我又接著聯想到了悲觀未必就一定是壞事一樣, 因為悲觀, 所以總是能夠發現那些可能的危險、隱患, 從而避免或是解決了問題, 而使實際中悲觀的人中成功的更多。

當我們沒有達到那個只能想像的原型的“神”的境界的時候, 就是還沒有最終的使安全感百分之百的強大。 沒關係!我對自己說, 也對別人說, 只要去自己自立的去解決問題而不總是依賴別人就是可以的。 我們是成人, 應該用成人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而不是去依賴他人而獲得安全感。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