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主要是由於飲食不節, 過食醇酒厚味, 辛辣生冷刺激, 或饑飽失常, 或因起居失慎, 久坐久立, 負重遠行, 或房室過度, 或因久瀉久痢, 長期便秘, 妊娠生產, 腹部腫瘤壓迫等, 均可使風濕燥熱內生, 氣血不調, 以致經絡阻滯, 瘀血濁氣下注肛門而形成內痔, 其特點是無痛性便血, 後期可有痔核脫出。
本病以便血, 腫脹癢痛, 脫出及便秘為四大主要症狀, 便血是由於血絡受傷所致, 然由於體質不同, 感邪之異, 又有虛實之分, 實者血色鮮紅, 或紅而污濁, 如滴如射, 便秘腹痛拒按;虛者血色淡紅清稀, 或晦而不鮮,
內痔患者, 可因肛門墜脹感而便意頻頻, 或懼怕出血而不敢排便, 致使腑氣不暢而發生便秘, 便秘也有虛實之分, 實秘者為實熱內結, 灼傷津液, 胃腸燥結, 便幹難解, 腹滿痛;虛秘者氣虛肺失肅降, 大腸傳導無力, 或血虛津枯, 胃腸燥結, 腹脹便秘, 心悸自汗, 治療以清熱潤燥, 涼血止血, 益氣收斂為主。
內痔的外治法
1.熏洗 各期內痔均可以藥物加水煮沸, 先熏後洗, 常用方為五倍子湯或苦參湯, 或選用芒硝, 金銀花, 連翹, 苦參, 地榆, 馬齒莧,
2.外敷 內痔後期, 痔核表面糜爛滲液, 暫時不能手術者, 可先用上法熏洗患部, 然後用五倍子散, 消痔散加枯礬粉外敷, 外敷具有清熱消腫, 止痛收斂止血的作用, 可使痔核縮小, 潰面癒合。
3.塞藥 I, Ⅱ, Ⅲ期內痔及內痔手術後不便敷藥者, 可把藥物做成膏或栓, 塞人肛內, 達到清熱消腫, 鎮痛止血的目的, 塞藥可選用九華膏, 紫草膏等。
4.枯痔法
以藥條或藥釘插入痔核內, 使痔枯乾壞死, 脫落而愈, 現一般採用無砒藥釘如七仙條, 二黃枯痔釘等。
適應證:Ⅱ, Ⅲ期內痔, 內外痔的內痔部分。
禁忌證:兼有各種急性病, 嚴重的慢性病, 肛門直腸急性發炎, 腹瀉, 惡性腫瘤, 出血患者, 以及對砒劑過敏者。
操作方法:術前清潔灌腸, 取側臥位或截石位, 充分暴露肛門, 用生理鹽水洗淨後, 翻出痔核於肛外, 用左手食指, 中指固定痔核, 作表面消毒, 以右手拇, 食指持藥釘尾段, 於距齒線0.3-0.5釐米處, 與腸壁縱軸成250.350的方向旋轉插入粘膜下痔核中心, 深約l釐米, 一般每核一次插人4~6根, 或視痔核大小而定, 間距為0.3~0.5釐米, 然後剪去露在痔核外的多餘藥釘, 釘根外露1毫米左右, 太短易引起插口出血, 且不易固定;太長則易損傷對側腸壁, 而後將痔核推回肛內, 同法處理其他痔核, 一次最多處理3個, 每次插釘完畢, 同時塞人黃連膏或紫草膏, 一般7日左右痔核萎縮脫落。
注意事項:插釘不能重疊, 深淺適宜, 太深可使括約肌受損壞死, 感染疼痛;太淺藥釘容易脫落,
術後處理:術後24小時內不解大便, 以防藥釘滑脫引起出血, 若大便後痔核脫出, 應即推回, 以免水腫嵌頓引起劇痛, 並輔以止血消腫潤腸藥物治療, 若使用含砒汞藥釘, 應囑患者多飲開水, 或以銀花, 綠豆煎湯內服, 以利砒毒排泄, 同時注意觀察病人有否高熱, 腹痛, 嘔吐, 口腔破潰等中毒情況, 以便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