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者發病的生物因素包括遺傳因素、理化生物性因素、素質因素和機體的功能狀態。
遺傳因素
一般認為, 功能性疾病患者遺傳到的是親代的易感素質, 不但包括同種疾病的易患趨向, 也包括病理心理和生理素質。
理化生物性因素
全身性的特別是累及中樞神經的感染, 中毒, 外傷, 癌症, 缺氧, 代謝障礙與內分泌疾病, 營養缺乏, 血管與變性疾病等, 以及高溫中暑, 放射線損傷均可直接或間接損害人腦的正常結構與功能, 引起精神障礙。 例:梅毒螺旋體如進入腦內可致神經梅毒→神經系統退行性變,如癡呆、精神病性症狀及麻痹。
素質因素
1.心理素質:是氣質和在其背景上形成的性格, 其本身不是致病因素, 但不良或易感的心理素質, 在有害的外界致病因素衝擊下, 易於出現精神障礙。 例:表演型性格的人容易罹患癔症, 具有強迫性格的人容易罹患強迫症, 分裂樣人格障礙者易患精神分裂症。
2.生理素質:它受機體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功能、代謝類型、免疫系統功能等的影響, 也與後天的生活經歷有關。 這就是說, 以往生活中的環境衛生、營養保障、體育鍛煉等對增強或削弱軀體素質也起著重要作用。
機體的功能狀態
本身不是發病原因, 但不良的功能狀態可能誘使疾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