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湯藥的服藥時間特別有講究, 掌握正確的服藥時間不僅可以最大限度避免藥物的不良反應, 同時還可增加療效。 中藥的服藥時間應根據患者病情來決定, 如果疾病在胃部以下(如肝病、腎病等), 一般應在飯前30~60分鐘服用;用於治療胃以上(如心、肺、胸膈等處)的疾病, 最好在飯後15~30分鐘服用。 在遵循這個基本原則的前提下, 還應考慮藥物的藥性, 如清熱解毒藥、潤腸瀉下藥、補益藥宜空腹服;健胃藥或對胃腸有刺激的湯藥以飯後服為好;驅蟲藥應隔夜服(睡前服用一次, 第二天早晨空腹時再服用一次);瀉下藥當奏效即止,
中藥湯藥的服用溫度也是有要求的。 一般情況下宜溫服, 就是煎好的中藥液在常溫下晾至30℃~40℃時服用。 但是解表、祛寒和活血通脈的湯藥應趁熱服下;治療熱性病的清熱解毒藥和止吐類藥, 則應待藥液冷卻後服用。
中藥湯藥的劑量大人和孩子有區別。 成人一般每次以服用150~200毫升為宜, 發熱病人服清熱解毒藥時, 藥液可稍多些;兒童和危重病人, 服藥量應少些。
大多數人都知道, 中藥湯劑一般是一日一劑, 將頭煎、二煎藥汁混合均勻, 早晚分服。 歐陽榮提醒, 清熱解毒藥可每日服3~4次;如感冒高燒不退者,
有患者為掩蓋湯藥難以下嚥的苦味, 在湯藥里加糖, 這種做法不宜提倡。 白糖性涼、紅糖性溫, 如果把白糖加入溫熱藥中, 或把紅糖加入寒涼藥中, 會減弱藥性。 紅糖含有較多的鐵、鈣等元素, 可與中藥中的蛋白質和鞣質等成分結合, 產生沉澱, 影響藥效。 此外, 還有些藥是利用苦味來刺激消化腺分泌, 從而發揮療效的, 如黃連。 如果加糖, 就會失去這種作用。
服用湯藥期間, 飲食方面應注意忌食生、冷、黏膩、辛辣的食物, 喝中藥前後一小時左右最好不要喝茶、咖啡、牛奶或豆漿。 感冒高燒病人, 飲食上應清淡, 如米粥、藕粉等;慢性腹瀉病人, 應吃些山藥、蓮子、薏苡仁等健脾胃的食品, 忌服生菜瓜果和生冷食品;浮腫者忌鹹食;肝膽疾病者忌油膩;皮膚病患者要忌食海鮮、辛辣等食物;服安神藥治失眠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