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關於《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八個假設

心理學家Downey等人的研究早就告訴過我們, 怕被拒絕的人, 最終總會實現自己的預言:越怕約不到人, 聚會越可能流標;越擔心被排擠, 就越可能被討厭;越在意自己的一些缺點被對方發現, 這些缺點就越有可能曝露出來…一位切身驗證過這番理論的人, 試圖援引一些相關的心理學研究, 檢驗有關《那些年, 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似是而非的假設。

前情提要:

“嘿, 你會很想去看嗎?”我可以想像她一邊把玩著黃金鼠一邊講電話的樣子。

“也沒有非常想啦。 只是覺得, 當大家都在聊這個話題自己卻插不上嘴, 有點寂寞罷了。

如果不去的話, 我之後也可以自己買小說來看…”

其實我是很想看的, 這樣說一方面是欺騙她, 另一方面也是在欺騙自己。 我們常以為說服自​​己一件事情沒有如此重要, 被拒絕時的傷害也會變小——雖然事實上我們很少騙得了自己, 而且這樣的防衛方式也常常只會讓自己更痛苦。

“那麼, 我考慮一下吧。 晚一點再跟你說。 ”我和柯景騰一樣是很怕被拒絕的人, 聽到這句話就大概知道, 結果可能不太妙。 但我還是抱持著一絲絲希望, 等待她的考慮…。 幾分鐘之後, 我從電話的另一端得到了預料中的答案--

“我想了一想, 還是把錢存起來…”像是從腦勺後面被敲了一記悶棍一樣, 她說的話不知道什麼變得好模糊。

心理學家Downey等人的研究早就告訴過我們,

怕被拒絕的人, 最終總會實現自己的預言:越怕約不到人, 聚會越可能流標;越擔心被排擠, 就越可能被討厭;越在意自己的一些缺點被對方發現, 這些缺點就越有可能曝露出來…而我在13年後的今天, 切身驗證了這個理論。

掛了電話之後, 我決定一個人去看電影。

電影院好像本來就是為情侶或一大群朋友設計的樣子, 當我跟長得像銅鑼燒的可愛售票員脫口說出“那些年, 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一張”的時候, 後面排隊等者買票的人好像都以一種鄙夷的眼神看我。 當然也可能他們的眼神並沒有這樣的意涵, 是我多多慮了。

不過, 有一件事情是可以確定的, 就是銅鑼燒售票員聽到我的回答之後, 略皺了一下眉,

褐色的長髮大約在胸前停頓了有0.7秒左右, 側了頭重新又問了一次:

“請問是一位嗎?”。

如果說世界上最糟糕的感覺是拿薪水的時候, 還要陪老闆在提款機前排隊領錢, 那麼一個人去看愛情片, 或許能以第二名的姿態緊追在後。

雖然這篇文章不是影評, 也不在抒發觀後感, 但是在開始這篇文章之前我想先某種程度上化解大家對劇透文章的擔憂。 很多還沒看電影的人, 都擔心在看了相關的文章後會不小心踩到雷, 以致自己真正去看電影的時候, 因為已經知道劇情, 而失去新鮮感, 所以都眯著眼睛, 或捂者耳朵看影評。 然而最新一期的《Psychological Science心理科學》的研究卻指出, 事前先透露劇情反而會讓你更喜歡那部電影。

儘管如此, 下面的幾個假設中還是不免涉及到一些劇情, 如果你還沒有看電影, 上面的文字又說服不了你的話, 可以先按左離開。

${FDPageBreak}

[正片開始]

一部賣座的電影, 或多或少都打中或填補了觀眾心裡的一些什麼東西。 可能是一種期待的滿足, 幻想的完整, 或是真實生活的寫照。

一邊看的時候, 一邊思索著這些經典的句子所描述的現象到底是真的, 還是只是一種主觀的一般論呢?雖然我們都知道, 十年後連log都不知道是什麼, 的確也可以活的好好的。 但是, 女孩子永遠比同年齡的男孩子成熟嗎?人生本來就很多事是徒勞無功的嗎?幼稚, 才有辦法追一個女孩很久嗎?戀愛最美的部分就是曖昧的時候?為了深愛的人努力讀書甘真正好?綁馬尾的女孩真的比較漂亮嗎?

本文試圖援引一些相關的心理學研究, 檢驗有關《那些年, 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似是而非的假設。

[假設一] 戀愛最美的部分就是曖昧的時候? 

佳宜:“常常聽到別人說, 戀愛最美的部分就是曖昧的時候, 等到真正在一起, 很多感覺就會消失不見了。 當時我想, 你不想聽到答案, 乾脆就讓你再追我久一點。 不然你一旦追到我之後就變懶了, 那我不是很虧嗎?所以就忍住, 不告訴你答案了。 ”

按照心理學的習慣, 在討論這樣的問題之前總是要先做操作型定義, 西方並沒有明確的字表達我們文化中“曖昧”的概念, 但若從戀愛發展的歷程來看, 其實就是“尚未承諾的關係”。

在這個階段, 最重要的幾個特徵是相識(awareness)、吸引(attracted)、依附(attachment)與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 人的心是很柔軟的,在曖昧加溫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會讓對方占具生命中最重要的位置,但又因為有所顧忌(可能是對自己,關係,甚至戀愛沒有信心,或是怕又像以前一樣被拋棄),而還不敢跨出一步和對方在一起。

那麼,沈佳宜說的是真的嗎?

現於各大談話性節目上走紅的吳淡如早在1998年就出版了一本小品故事集,叫做《愛在曖昧不明時最美麗》,遺憾的是這本書的標題可能跟內容有一些差距:事實上,曖昧並不好受,至少,並不像我們想像中那麼美。

(1) 首先,當兩人的關係充滿不確定性時,我們心裡會感到很不踏實,焦慮,比較不滿意這段關係,尤其在無法與對方好好溝通,或是僅有肉體上的關係,卻沒有名份的時候。在兩人關係剛開始的時候,如果我們很在乎對方,就會特別注意對方的一舉一動一字一句,也因為這樣,有些人為愛變得患得患失。

只要他今天沒有打來或沒有送你走到巷口,就可以讓你苦惱一整夜;他不經意地觸碰你的肩膀或跟你共稱一把傘,也足夠讓你胡思亂想一整天。在這樣的曖昧攻防戰中,我們時時在猜,又老是猜不透;希望被對方接受,又擔心被拒絕,想靠近一點點,又沒有勇氣接近,而越是花時間去想去猜去琢磨,心情的起伏也越大。

“談一場戀愛是很複雜的…有時候想留住對方,往前一步就要粉身碎骨,後退一步卻又委屈痛苦…或許在這進退維谷的過程中,我們都在找尋能夠好好安頓自己的心的人,以及一種平衡的可能…”在這次的華人心理學家研討會中,主持人如是說,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這些曖昧者驛動的心。

現在回頭看看那些年少時青澀的打情罵俏很美,是因為我們總是選擇性記得一些陽光下燦爛的汗水,夏風中徐徐的海邊,以及一起對星空許下的心願,而忘記了那時是如何焦慮地等待對方的邀約,望著手機深怕錯過任何短信,或是那些為對方的喜悲輾轉難眠的幾個深夜。畢竟大量的知覺研究發現,記憶總是不如我們想像般可靠。

(2) 再來,真的追到手之後會變懶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看你對“懶”的定義。

實驗室的幾筆資料顯示,交往時間與約會頻率沒有關係,也就是說,你們並不會因為認識久了,他就懶得跟你見面了。

如果你擔心的是物質層面,比方說他會不會因為追到我,情人節就不送我東西了?或不用心準備了?目前並沒有確切的研究指出這項差異。不過,收到禮物之後的開心程度,或是對於禮物的價值評估,可能“你”的影響力還比交往時​​間更重要一些。

唯一的例外可能是遠距離戀愛。Lydon等通過研究悲哀地發現,隨著交往時間與的拉長與距離的隔閡,當初的山盟海誓如今可能都變成道德上的負擔。這樣看來,佳宜的擔憂可能有些道理,好歹他們也是臺北-新竹的遠距離。不過,若以關係的結束來看,這樣的擔憂或許是多餘的。我們先前收集的臺灣資料顯示,距離很遠(>300 km,如臺北-高雄)的伴侶只“稍微”比近距離的伴侶容易分手(<30 km,如臺北縣市);除了距離之外,還有其他更多重> 人的心是很柔軟的,在曖昧加溫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會讓對方占具生命中最重要的位置,但又因為有所顧忌(可能是對自己,關係,甚至戀愛沒有信心,或是怕又像以前一樣被拋棄),而還不敢跨出一步和對方在一起。

那麼,沈佳宜說的是真的嗎?

現於各大談話性節目上走紅的吳淡如早在1998年就出版了一本小品故事集,叫做《愛在曖昧不明時最美麗》,遺憾的是這本書的標題可能跟內容有一些差距:事實上,曖昧並不好受,至少,並不像我們想像中那麼美。

(1) 首先,當兩人的關係充滿不確定性時,我們心裡會感到很不踏實,焦慮,比較不滿意這段關係,尤其在無法與對方好好溝通,或是僅有肉體上的關係,卻沒有名份的時候。在兩人關係剛開始的時候,如果我們很在乎對方,就會特別注意對方的一舉一動一字一句,也因為這樣,有些人為愛變得患得患失。

只要他今天沒有打來或沒有送你走到巷口,就可以讓你苦惱一整夜;他不經意地觸碰你的肩膀或跟你共稱一把傘,也足夠讓你胡思亂想一整天。在這樣的曖昧攻防戰中,我們時時在猜,又老是猜不透;希望被對方接受,又擔心被拒絕,想靠近一點點,又沒有勇氣接近,而越是花時間去想去猜去琢磨,心情的起伏也越大。

“談一場戀愛是很複雜的…有時候想留住對方,往前一步就要粉身碎骨,後退一步卻又委屈痛苦…或許在這進退維谷的過程中,我們都在找尋能夠好好安頓自己的心的人,以及一種平衡的可能…”在這次的華人心理學家研討會中,主持人如是說,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這些曖昧者驛動的心。

現在回頭看看那些年少時青澀的打情罵俏很美,是因為我們總是選擇性記得一些陽光下燦爛的汗水,夏風中徐徐的海邊,以及一起對星空許下的心願,而忘記了那時是如何焦慮地等待對方的邀約,望著手機深怕錯過任何短信,或是那些為對方的喜悲輾轉難眠的幾個深夜。畢竟大量的知覺研究發現,記憶總是不如我們想像般可靠。

(2) 再來,真的追到手之後會變懶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看你對“懶”的定義。

實驗室的幾筆資料顯示,交往時間與約會頻率沒有關係,也就是說,你們並不會因為認識久了,他就懶得跟你見面了。

如果你擔心的是物質層面,比方說他會不會因為追到我,情人節就不送我東西了?或不用心準備了?目前並沒有確切的研究指出這項差異。不過,收到禮物之後的開心程度,或是對於禮物的價值評估,可能“你”的影響力還比交往時​​間更重要一些。

唯一的例外可能是遠距離戀愛。Lydon等通過研究悲哀地發現,隨著交往時間與的拉長與距離的隔閡,當初的山盟海誓如今可能都變成道德上的負擔。這樣看來,佳宜的擔憂可能有些道理,好歹他們也是臺北-新竹的遠距離。不過,若以關係的結束來看,這樣的擔憂或許是多餘的。我們先前收集的臺灣資料顯示,距離很遠(>300 km,如臺北-高雄)的伴侶只“稍微”比近距離的伴侶容易分手(<30 km,如臺北縣市);除了距離之外,還有其他更多重>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