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防耳背
老年性耳聾的發病機理較為複雜。 有資料表明伴有高脂血症的老年患者中, 老年性耳聾的發病率明顯高於血脂正常組。 高血脂促進老年性耳聾, 除因脂質沉積使毛細胞和血管紋變性、血小板聚集及紅細胞淤滯、微循環障礙外, 還可能與過氧化脂對聽覺感受器中生物膜和毛細胞的直接損害有關。 耳蝸螺旋器和相關的神經萎縮, 故表現為進展緩慢的雙側性、高頻下降為主的感音神經性聾。 另外, 老年人由於骨質增生, 使內耳聽道及附近的骨性小孔和小管狹窄或閉塞, 相應的神經纖維、螺旋神經節萎縮,
(1)60歲以上出現原因不明的雙側對稱性聽力下降, 以高齡聽力下降為主。
(2)聽力下降為緩慢的進行性加重, 開始時常不被注意。 隨著高頻聽力的下降, 對語言的分辨能力有所影響, 此時患者有聽得見聲音, 聽不清內容的情況, 常需別人重複。 以後隨著語言頻率的受損, 則要求說話者提高聲音與之交談。
(3)常有聽覺重振現象, 即患者常述, “別人說話低聲時聽不到, 但大聲時又覺得太吵。
(4)語言解析度與純音聽力不成比例, 即稱“音素衰退”。 多數情況下純音聽力減退不及語言聽力嚴重, 年齡越大此種現象越明顯, 即在許多老年人儘管純音聽力基本正常,
(5)在老年人中有一種與年齡相關的“附加”聽力喪失, 導致他們在聽閾水準相同時的言語功能較年輕者差。 同時還存在著低估自身聽力喪失的趨勢。
(6)在嘈雜的環境中, 老年人對語言的理解更差。 在老年人即使其聽敏度損失不大, 但在有雜訊的混響環境中, 其理解言語的困難度要比聽力正常的年輕人大得多。 對於有聽力損壞的老年人, 其理解言語的難度更大。
(7)部分老年性聾的患者可以伴有耳鳴, 常為高頻聲。 開始時為間歇性, 在夜深人靜時出現, 以後漸變為持續性, 白天也可聽見。 耳鳴常始於30—40歲, 其出現率隨年齡而漸增, 60—70歲時達到頂點, 此後即迅速下降。 多數伴有耳鳴的患者,
並不是說老年人就一定會耳背, 如何防止歲月神偷, 就要靠大家的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