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武式太極拳 武式太極拳的技擊性

武式太極拳的技擊性是怎樣的, 是許多武式太極拳愛好者都非常想要知道的, 因為這對於練好武式太極拳是非常重要的。 那麼下面就讓我們隨著武式太極拳教程視頻來瞭解一下吧!

武式太極拳的技擊性

一、步法, 基本為不丁不八步

練習武式太極拳的步伐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熟練掌握了武式太極拳的步伐, 對於我們練習武式太極拳才是非常有幫助的。

兩足落放既不外撇呈“八字型”, 也不一豎一橫成“丁”字步。 不能雙足平行, 更不能站在一條直線上, 要成斜向朝前的三角之勢, 謂之“不丁不八步”。

其他武技如外家拳術, 拳擊、泰拳等, 其步法也不外如此。 這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最具穩定性, 又便於靈活轉換殊途同歸的步法。

武派拳步法嚴格分清虛實, 一足虛, 一足實。 如兩足均衡, 重心居中, 不分陰陽, 則不是武派太極拳。 重心于一腿, 是武派之身法基本特徵之一。

這是穩固下盤, 又利於攻防轉換, 做到“人不知我, 我獨知人”的基礎。 吳文翰先生在《武派太極拳體用全書》中將本派步法要領總結為:“先明虛實, 後知進退, 進中有退退隱進機, 五行轉換, 三角為法。 ”

與人交手, 步法要占得先機, 要占得准, 占得穩, 猶如人在十字街口, 前後左右, 四面八方, 進退自如, 轉換自然, 才能得機得勢。

對步法的要求, 也就是對腿的規定。 另外, 武派拳對腿的彎曲度也有限制,

約為135°。 弓腿膝蓋前頂不過腳心, 小腿與地面垂直, 膝不可頂過腳尖。 為什麼這樣加以限制呢?

因為, 大腿與小腿曲蓄度大於135°, 雖轉換靈活, 但伸縮性不夠, 下盤欠穩定。 小於135°或成90°, 雖下盤穩如磐石, 但轉換不夠靈活。

腿彎曲成135°其穩定性、靈活性欠佳。 因此, 要恰當把握腿的彎曲度, 不可過低, 也不可過高, 習練者不可高抬, 如墜重物, 謂之“沉肘”。

二、手法

五指自然分開, 微曲, 狀如“元寶”, 曰“元寶手”。 豎掌, 坐腕外撐, 側向朝前。 手、腕、大小臂呈流線型, 其狀如圓。 這樣, 既具備最大限度的承受力, 又有足夠的靈活性。 注意肘不可高抬, 如墜重物, 謂之“沉肘”。

武派拳不論拳勢如何變化, 手的攻防範圍是:遠不過足尖, 高不過眉, 左右手護持左右半個身體。

這實際上限定了肢體所運行的範圍, 即自己所要防守的範圍, 為何如此來規定呢?

太極拳是防守反擊的拳術, 不提倡主動進攻, 追求陰陽平衡而互濟, 氣勢要圓滿。 武派拳以曲腿與前胸為弧設定了一個圓球體, 這就是要防守的範圍。 超過此範圍置之不理, 接觸此範圍則設法施以還擊。

武式太極拳的兩大技術要點

學習武式太極拳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常練太極拳能提高身體的穩定性和協調性, 保持周身一致。

一、武式太極拳的架勢緊湊

武式太極拳是從中架練器, 中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架式緊湊。 什麼是緊湊?緊湊就是周身肢體活動範圍的收小。 如步法上要求不丁不八, 進步必跟, 退步必撤, 縮短了虛實變換的時間。

在兩手的運動上, 左右手各管身體半邊, 互不逾越。 出手高不過眼, 遠不過前足尖, 收小了運圈的行程。 在腰的轉換上, 武式太極拳要求開合有致, 使整體陰陽在互換上, 走粘變化短快。

整個套路都貫穿陰陽開合, 互相連轉變換, 具有松柔、圓活、均勻等特點, 加上呼吸與運動相配合, 使周身在運動上達到內外三合。

做到神意內斂, 以心行氣, 以氣運身, 內氣潛轉, 使周身經絡暢通, 氣血順暢, 百病不侵。

二、武式太極拳身法要求尾閭正中

太極拳要求在運動時保持身體的中正。 武式太極拳在保持身體中正的同時還要做到尾閭正中之身法, 這是身體內在的功法, 是在完成身體上下的組合時, 使意氣上下通達, 打通任督二脈,

促進體內中和之氣及意氣圈的形成。

具體做法是在完成涵胸、拔背、松肩、沉肘、提頂等身法的同時, 使氣沉于丹田, 命門後撐, 尾閭前送, 使襠吊起, 小腹有上翻之意, 內意托丹田, 脊椎豎直, 使百會穴與會陰穴上下形成垂直線, 向下延伸直達腳底湧泉穴。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