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吃粽子, 是一種傳統習俗, 但是粽子要趁熱吃, 這就是具有科學道理的健康飲食;粽子是糯米製成, 所以趁熱吃對腸胃相對來說好一些, 但是一次性也不能多吃;否則身體也會出現不適症狀。
古人當年吃粽子, 除了紀念屈原的文化含義之外, 恐怕更多的是一種保健含義。 一種流傳千年的民族食品, 一種與季節密切相關的食品, 決不可能在健康上沒有益處。 全家歡樂過端午的時候別忘了給家人多一份體貼和關心。
中醫認為, 糯米溫中補氣, 適合脾胃有病的人吃, 而不是如今日說, 腸胃不好的人都不能吃。
在研究中發現, 剛做出來的長粒糯米飯的血糖反應並不太高, 而放冷後卻相當高, 胰島素反應也是一樣。 而對於短粒米, 熱的時候就很高。 這是什麼緣故, 尚不得而知, 需要進一步研究。
這些問題至少提示我們——吃粽子, 總體而言還是吃新鮮包出來的熱粽子比較健康, 不要把它放冷之後來回加熱。 對於中老年人和體弱者來說, 每次宜少吃一點, 選小粽子, 選裡面含有粗糧薯類配料的粽子,
最新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對4000名曾有心臟病發作史的患者進行調查後發現, 在一天24小時中, 心臟病發作有一個時間節律, 每天上午6時至9時為發作的“高峰期”, 心絞痛和猝死往往會在上午9時左右發生。 上午9時發作的非致命性的心臟病要比晚上11時發作的心臟病多3倍左右。
研究表明, 心臟病患者在一天內對身體負荷的反應有所不同, 清晨的反應最差。 如果這時進行較重的體力勞動或劇烈運動, 就容易出現危險。 因此, 心臟病患者進行體育鍛煉最好避開心臟病發作的“清晨峰”,
溫馨提示:端午節的到來, 是很多家庭團聚的時刻, 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在一起, 是一件無比幸福的事情, 所以能夠和家人一起過端午的朋友一定要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