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肝臟實質性變性而逐漸發展的一個後果。 要重視對各種原發病的防治, 積極預防和治療慢性肝炎、血吸蟲病、胃腸道感染, 避免接觸和應用對肝臟有毒的物質, 減少致病因素。
肝硬化患者注意適宜補充蛋白質, 保食蛋、奶、魚、瘦肉和豆製品;補充糖類, 宜多吃含糖食物和水果;在補充維生素方面, 宜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和動物肝類。 特別注意補充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a、c。 如伴便泌者, 可多食麻油、蜂蜜、芝麻、香蕉以保持大便通暢, 減少氨的積聚, 防止肝昏迷。
肝硬化患者注意忌食酒和刺激性食物
膽汁性肝硬化應禁食肥膩多脂和高膽固醇食物;有腹水時應忌鹽或低鹽飲食;肝昏迷時, 應禁蛋白質;食道靜脈曲張時應忌硬食, 給流質或半流質;消化道出血時應暫時禁食, 以靜脈補充營養。 晚期肝硬化並有肝昏迷者, 應嚴格限制蛋白質攝入。 浮腫或伴腹水者, 應少鹽或無鹽飲食。
肝硬化雖然有許多病因, 但飲食失調, 酒精和其他毒素的損害, 在肝硬化的形成和發展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因此, 肝硬化病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強調飲食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高蛋白飲食。
高蛋白飲食對於已損害的肝細胞具有促進修復作用, 對有腹水、低蛋白血症而無肝性昏迷的病人尤為適宜。 通常情況下每天蛋白質的攝入量宜為100~120克,
但是, 有肝昏迷趨勢者, 則應限制高蛋白飲食, 否則會發生肝昏迷。 高維生素飲食。 為保護肝臟功能, 應注意供給富含各種維生素的食物, 必要時可服用維生素類片劑。 攝入適量的礦物質。
肝硬化病人體內鋅和鎂離子的缺乏已受到人們的注意, 因此我們在日常飲食中應適量攝取含鋅和鎂豐富的飲食, 如瘦豬肉、牛肉、羊肉、魚類以及綠葉蔬菜。 豌豆和乳製品等。 低鹽飲食。 肝硬化的病人如有水腫和腹水時, 則在增加蛋白質的同時, 還應採用低鹽飲食。 一般每日鈉鹽的攝入量應控制在1.5克以內, 在烹調過程中, 為了調味, 可用無鹽醬油等調味品。
肝臟病人雖然多吃蔬菜和水果有益,
肝硬化患者生活調理
靜養:
肝為人體代謝和合成蛋白的主要樞紐, 當肝細胞被增生纖維組織分隔, 形成結節狀假小葉, 即肝硬化時, 會使各類血管間失去正常關係, 肝細胞內營養障礙, 導致肝功能代償不全, 從而出現一系列的生理性病變, 如內分泌紊亂、蛋白倒置……等。 若超負荷體力活動會增加肝細胞的負擔, 加重病情的發展。 因此, 在代償期的患者不應過勞, 而失代償期的患者, 則應臥床休息, 這樣, 才能保護肝臟。
專家認為, 靜養比藥物治療效果更好, 更能提高肝臟自身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