癬由致病真菌引起, 真菌病在臨床上分為淺部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兩大類, 其中淺部真菌病俗稱癬。
這些真菌以角蛋白為營養, 常入侵人體角質蛋白豐富的部位, 如掌、蹠、指(趾)甲等。 在溫暖潮濕環境, 生長繁殖加快, 故春末夏初, 尤其在梅雨季節高發。 而在乾燥、寒冷的冬季, 它們處於“冬眠”狀態, 病情會自行減輕、好轉。 隨著季節更替, 嚴冬過後轉入春暖花開、悶熱的時期, 癬病又會“死灰復燃”, 病情自行加重。 常見癬病防治如下:
手足癬為最常見的淺部真菌病, 中醫稱“鵝掌風”。 其高發原因有三:一是由於手掌、腳底部無皮脂腺,
1. 水皰型 以水皰為主於手掌、腳底發生深在性水皰, 皰壁厚、不易破, 伴劇癢。 水皰可繼發感染的膿皰。
2. 指(趾)間糜爛型 指(趾)間表皮浸漬發白, 基底為鮮紅的糜爛面, 可有滲液。
上述二型均可使附近淋巴結腫大, 可伴發淋巴管炎、淋巴結炎、蜂窩組織炎及丹毒等。
3. 鱗屑角化型 足底、掌心、手足側緣處可見角化過度、脫屑, 微癢或不癢。 冬季易發生裂口引起疼痛, 裂口處亦可發生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