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吃魚要注意什麼
三、什麼人不適合吃魚
冬季吃什麼魚最好
1、冬季吃帶魚
冬天的帶魚,最肥、最美。 專家介紹,冬季是帶魚的捕撈旺季,這個時候的帶魚為越冬做準備,體內積蓄了脂肪,所以肉厚油潤,味道特別好。 帶魚是一種常見的魚類,能夠很好的滋補體內五臟六腑,對於一些脾胃虛弱的患者具有很好的調養、保健作用。
推薦食譜:紅燒帶魚
原料:帶魚,姜絲,蔥段,蔥絲,胡蘿蔔絲,鹽,生抽,雞精,白糖,胡椒粉,料酒各適量。
做法:將帶魚宰殺洗淨,切成段;炒鍋上火燒熱,加油滑透(防止粘鍋),把帶魚放入中火兩面煎,煎到結殼變金黃色,加入薑絲和蔥段,再將調料和少許水放入;中火燜燒到魚酥爛,汁稠濃時,將蘿蔔絲放入,轉大火收汁,撒上蔥絲即可出鍋。
2、冬季吃鰱魚
鰱魚是冬季養胃的最佳選擇,用於緩解胃痛,常用於脾胃虛弱的治療。 尤其適用於胃寒疼痛或由消化不良引起的慢性胃炎。 對皮膚粗糙、脫屑、頭髮乾脆易脫落等症均有療效,為溫中補氣、暖胃、潤澤肌膚的養生食品,尤適合冬天食用。
推薦食譜:鰱魚頭豆腐湯
原料:鰱魚頭一隻,幹香菇適量,北豆腐一塊,食鹽、生薑、大蔥各適量。
做法:香菇提前泡發,撕成小塊。 嫩豆腐切成塊,放入開水中焯燙一下。 生薑切片,大蔥切段。 炒鍋燒熱後倒入油,油溫達7成熱時,放入魚頭用中火雙面煎黃,大約每面3分鐘。
3、冬季吃小黃魚
農曆十二月的小黃魚,肉質肥美,鮮嫩無比,入口即化。 黃魚肉嫩味鮮少骨,自古有“瑣碎金鱗軟玉膏”之譽。 中醫認為,黃魚有和胃止血、益腎補虛、健脾開胃、安神止痢、益氣填精之功效;對貧血、失眠、頭暈、食欲不振及婦女產後體虛有良好療效。
推薦食譜:醬燒小黃魚
原料:小黃魚適量,蔥段,蒜片,大醬、薑片各適量。
做法:大醬先用水化成醬汁備用。 小黃魚洗淨,放蛋液裡蘸一下,放到油鍋裡兩面煎黃。 加料酒適量,把調好的醬汁,還有蔥薑蒜倒進去,燒開以後,轉中小火,咕嘟咕嘟煮一會兒,翻個面兒,再煮一會兒,熟了的時候,收幹湯汁即可。
4、冬季吃鯽魚
俗話說“冬鯽夏鯉”,立冬以後,正值鯽魚產卵期,肉肥籽多,滋味鮮美。 鯽魚可開胃健脾、利水消腫、滋養通乳、清熱解毒,對治療脾胃虛弱、食少乏力、腎炎水腫、肝病腹水、產後缺乳、痢疾、便血等症有直接或輔助療效。
推薦食譜:鯽魚湯
原料:鮮活鯽魚2條(約500克),黃酒、大蔥、生薑、鹽、胡椒粉、香菜各適量。
做法:鯽魚殺死洗淨,瀝淨水分後用優質的黃酒塗抹在魚身上,醃10分鐘左右,內外都要塗抹。 等魚醃好後,下鍋前要瀝淨魚身上的汁水。 大蔥切段,生薑切片,香菜洗淨切碎。
鍋中倒油燒至七八成熱時,放蔥段和薑片,爆出香味後,放入鯽魚炸至兩面微黃。
吃魚要注意什麼
1、空腹不吃魚
魚肉中含有許多的嘌呤物質,該物質需要米飯(也就是碳水化合物)來分解,假設你空腹吃魚就會導致體內嘌呤含量上升,酸堿不平衡,加重或者導致通風。
2、少吃生魚片
隨著日式食物的興起,生魚片也開始有了廣大的市場。 其實很多的生魚片內都含有一種名叫肝吸血蟲的寄生蟲,吃多了容易引起肝方面的疾病
3、別吃魚膽
民間有偏方認為魚膽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但是如果生吞會導致中毒,眼中可能導致肝腎的衰竭
4、別殺了馬上吃
有些人認為魚越新鮮越好,所以捕捉到鮮魚就喜歡馬上殺了吃,其實這種野生魚類都會殘留一些有毒物質還沒有分解。
5、學會哪裡要吃哪裡不要吃
有科學調查顯示,在一條魚中汞的含量是,魚頭大於魚皮大於魚肉大於魚子。 所以大家最好少吃魚頭魚皮。
什麼人不適合吃魚
痛風患者:因為魚類含有嘌呤類物質,而痛風則是由於人體內的嘌呤代謝發生紊亂而引起的;
出血性疾病患者:如血小板減少、血友病、維生素K缺乏等出血性疾病患者要少吃或不吃魚,因為魚肉中所含的20碳5烯酸,可抑制血小板凝集,從而加重出血性疾病患者的出血症狀;
肝硬化病人:肝硬化時機體難以產生凝血因數,加之血小板偏低,容易引起出血,如果再食用富含20碳5烯酸的沙丁魚、青魚、金槍魚等,會使病情急劇惡化,猶如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