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中醫問診之問寒熱

寒熱, 是疾病過程中十分常見的症狀, 也是問診內容的重點之一。 寒即怕冷, 熱即發熱。 根據病人怕冷的不同特點, 寒又有惡寒、惡風與畏寒之分, 凡病人有寒冷之感, 雖加衣被, 近火取暖而寒冷仍不解者, 稱為惡寒;若病人怕冷較輕微, 遇風覺冷, 無風而寒冷輕微, 稱為惡風, 若病人怕冷, 經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後寒冷感覺即可消失, 稱為畏寒。 發熱既是指病人體溫升高的客觀體征, 又包括病人主觀感覺發熱, 但體溫基本正常者, 還包括病人全身或局部發熱者, 如五心煩熱、骨蒸勞熱等。

寒熱症狀產生的機理.主要取決於病邪的性質及機體陰陽盛衰情況。

寒為陰邪, 其性清冷, 易傷陽氣, 當機體感受寒邪時, 陰寒內盛, 則見寒象。 熱為陽邪, 其性炎熱, 易傷陰液, 當機體感受熱邪時, 陽亢陰耗, 則見發熱。 當各種原因導致的內傷雜病, 導致機體陰陽失調時, 也常見有寒熱症狀。 陽亢可見有發熱, 陰盛可見有惡寒.陽氣不足而陰偏盛, 也可有畏寒, 陰液不足而致陽氣偏盛, 則虛熱內生。 正如《素問·調經論》說:“陽虛則外寒, 陰虛則內熱, 陽盛則外熱, 陰盛則內寒。 ”

問寒熱的要點, 首先是間病人有無寒熱的症狀, 以及是寒熱並見, 還是寒熱獨見, 應進一步詢問寒熱出現的時間、特點、輕重、持續時間長短及其兼症等情況。 寒熱的臨床表現常有以下四種情況,

即惡寒發熱、但寒不熱、但熱不寒、寒熱往來。

(一)惡寒發熱

惡寒發熱是指惡寒與發熱同時出現。 它是外感表證的主要症狀之一。 惡寒發熱的產生機理, 是外感表證初起, 外邪襲表, 損傷衛陽, 肌表失于溫煦而惡寒;外邪束表, 衛陽郁遏不得宣發, 則鬱而發熱。 所以, 外感表證常常惡寒與發熱同時並見。 俗話說:“有一分寒熱, 便有一分表證”, 即是此意。

表證惡寒發熱的特點, 一是惡寒與發熱並見, 二是其發熱持續而不間斷。 由於感受外邪的性質不同, 其寒熱症狀亦有輕重不同的表現, 臨床根據寒熱的孰輕孰重及其兼症的不同, 可以判斷表證的性質。 一般有以下三種類型:

1.惡寒重, 發熱輕

病人自覺惡寒明顯, 有輕度發熱, 兼有頭身疼痛,

無汗, 脈浮緊等症, 為表寒證。 是外感寒邪所致。 因寒為陰邪, 束表傷陽, 故惡寒明顯。

2.發熱重, 惡寒輕

病人感覺發熱較重, 而有輕微怕冷, 常兼口微渴, 咽痛, 微汗, 脈浮數等症, 為表熱證。 是外感風熱所致。 因風熱為陽邪, 易致陽盛, 故發熱重。

3.發熱輕, 惡風

病人發熱較輕微, 亦有遇風怕冷之感, 多兼自汗, 脈浮緩等症, 為太陽中風證, 亦稱傷風表證。 是外感風邪所致。 因風性開泄, 使玄府開張, 故自汗惡風。

此外, 表證寒熱的輕重, 不僅與病邪性質有關, 而且與感邪的輕重和正氣的盛衰也密切相關。 一般而言, 邪正俱盛者, 惡寒與發熱俱重;邪輕正衰者, 惡寒與發熱均較輕;邪盛正衰者, 多為惡寒重而發熱輕。 因此, 注意區分寒熱的輕重程度, 不僅有助於判斷疾病的性質,

還可以推測邪正之盛衰。

(二)但寒不熱

但寒不熱, 是指病人只有怕冷的感覺, 而無發熱。 它可見于外感病初起尚未發熱之時, 或者寒邪直中臟腑經絡, 以及內傷虛證等, 根據病人怕冷感覺的不同特點, 臨床又分別稱為惡寒、惡風、寒戰、畏寒等。

1.惡寒

多為外感病初起, 衛氣不能外達, 肌表失其溫煦而惡寒, 衛陽雖受阻但尚未集聚化熱。 可見外感病的初期是以惡寒為主, 所以古人又說“有一分寒熱, 便有一分表證。 ”

2.惡風

多為外感風邪所致, 風邪在表, 衛分受損, 故遇風有冷感而避之可緩。 風性開泄, 故有自汗, 脈浮緩等, 均為風邪傷表所致。

3.寒戰

病人惡寒的同時伴有戰慄, 稱為寒戰, 是惡寒之甚者, 其病機病性與惡寒相同。

在外感病中, 惡寒、惡風、寒戰是惡寒輕重的三個不同等級, 三者名稱雖異, 實質則同, 皆屬惡寒, 只是輕重程度不同而已。 惡風, 當為外感輕證微惡寒之意;寒戰, 乃屬惡寒之童者, 故古人稱“輕則惡風, 霞則寒戰”。

應該注意, 外感病中惡風、惡寒, 寒戰症狀獨立存在的時間很短, 很快就會出現發熱的症狀, 成為寒熱並見。 瞭解這些, 對於掌握外感疾病的規律和進程有一定的説明。

4.畏寒

多見於裡寒證。 其產生原因, 一是素體陽虛, 肌表失于溫煦而畏寒;二是臟腑之氣內虛, 寒邪乘虛直中于臟腑, 陽氣被傷, 鬱遏不能外達而畏寒。 臨床可見於以下兩種情況:

(1) 久病體弱畏寒:兼見肢冷蜷臥, 面色蒼白, 喜厚衣向火, 或下利清穀, 小便清長, 舌淡胖,苔白,脈遲無力等,屬於虛寒證。為久病陽氣虛衰,失于溫煦所致。

(2) 新病畏寒:可兼病處冷痛,疼痛較劇,或兼嘔吐,腸鳴泄瀉,肢冷不仁,舌淡苔白,脈沉遲或弦緊,屬於實寒證。乃寒邪直中臟腑,損傷陽氣所致。

(三)但熱不寒

但熱不寒,是病人只覺發熱而無怕冷感覺,多見於裡熱證。由丁熱勢輕重、時間長短及其變化規律不同,臨床上有壯熱、潮熱、低熱之分,發熱的病機較為複雜,它是機體對病邪的一種全身性反應。長期發熱,可以消耗正氣,損害機體,嚴重者可以引起不良後果,外感病出現但熱不寒的表現,是外邪入裡的標誌。

1.壯熱

病人高熱持續不退(體溫在39℃以上),不惡寒但惡熱,稱為壯熱。常兼面赤,大汗,煩渴飲冷,舌紅,苔黃少津,脈洪大,壯熱多起病急驟,為風寒之邪入裡化熱,或溫熱之邪內傳於裡,正盛邪實,裡熱熾盛,屬典型的裡實熱證,例如傷寒陽明經證和溫病氣分證,即以壯熱為主要持征。

2.潮熱

病人定時發熱或定時熱甚,有一定規律,如潮沙之有定時。外感與內傷疾病中皆可見有潮熱,根據發熱出現的時間、特點及病機,可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1) 陽明潮熱:亦稱日哺潮熱。是以日哺之時(日哺為申時,即下午3~5時)發熱或熱勢加劇為特點,熱勢較高,熱退不淨。同時伴有腹滿硬痛,拒按,大便秘結,舌苔黃燥或焦黃,或有芒刺,脈象沉實,甚則譫語。是由於熱邪蘊結陽明胃腸,燥屎內結所致。由於陽明經氣旺於日哺之時,邪熱內結陽明,每當H 哺之時,正邪交爭而發熱加劇,故此種潮熱是辨陽明腑實證的重要依據,而名曰陽明潮熱。

(2) 濕溫潮熱:見於溫病中的濕溫病。其特點是身熱不揚,即肌膚初捫之不覺很熱,但捫之稍久即感灼手,午後熱甚,熱退不淨、常兼胸悶泛惡,頭身困重、便溏不爽,苔黃膩,脈濡數等症。因濕性粘膩,濕遏熱伏,熱難透達於表,故身熱不揚。又因午後屬陰,濕為陰邪,當旺于陰分,故發熱以午後為甚。

(3) 陰虛潮熱:多見於陰虛證候之中。其特點是午後或夜間發熱,熱勢較低(一般體溫不超過38℃), 或者自我感覺發熱而體溫並不高,並見五心煩熱,甚或骨蒸發熱,常兼兩顴潮紅,盜汗,舌紅少津,少苔,脈細數。病由陰虛不能制陽,虛陽外浮而發熱,又因午後及夜間本當陰氣漸盛,但陰虛不能制陽,故午後或夜間熱盛。陰虛潮熱多見於慢性衰弱性疾病,如肺癆病、虛勞病等。

3.低熱

病人發熱不高(體溫在38℃以下),或自覺發熱而體溫正常者,均為低熱。根據病程的新久,低熱可分以為下兩種:

(1) 新病低熱:驟然起病,發熱輕微。多見於外感風熱、燥熱或風濕熱痹初期,受邪較輕微,或機體抗邪能力較弱,故而起病雖急,但發熱不重。

(2) 長朔低熱:發熱時間長,而熱勢始終不高,稱為長期低熱。臨床又分為以下幾種:

①陰虛發熱:見陰虛潮熱。

②氣虛發熱:長期低熱,或時低時高,起伏變化,遇勞則甚,兼見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自汗,面色晄白,食少便溏,舌淡,脈細弱等症,稱為氣虛發熱。

氣虛發熱的埋論,來葆于李東垣的《脾胃論》,其病機較為複雜,且爭議較大,以下幾種說法可資參考:

脾胃氣虛,陰火上沖:脾胃氣虛,穀氣下流,蘊為濕熱,促使下焦陰火即少陰之火上沖而發熱。

氣虛外感,正邪櫃搏:素體氣虛,衛外失固,感受外邪,正邪相搏而致發熱。

脾胃氣虛,營血虧虛:脾胃乃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運化失司,不能生養營血,血虛而引起發熱。

陽損及陰,陰虛生熱:素體陽虛,脾土失溫,生化失常,陰液生化不足致陰虛,陰虛生內熱則發熱。

③小兒夏季熱:亦稱疰夏。在炎夏季節,小兒長期低熱不已,亦可出現高熱,兼見煩躁,口渴,無汗,多尿等症,至秋涼時不治自愈,好發于體弱兒童。多因小兒體質氣陰不足,不能適應夏季炎熱氣候所致。

④溫病後期低熱:表現為身發低熱,手足心熱甚於手足背,兼見口乾舌燥,神疲乏力,舌紅少苔,脈細數。是溫病後期,病邪雖去,陰津耗損尚未恢復所致。

⑤淤血發熱:常見於午後或夜間發熱,或自覺身體某一局部發熱,兼見口幹,但欲漱水不欲咽,舌質青紫或有瘀斑,脈澀而遲緩等。血本屬陰,瘀血乃病在陰分,故發熱多見於午後或夜間。

(四) 寒熱往來

病人惡寒與發熱交替發作,謂之寒熱往來,它是半表半裡證的重要特徵,外邪入侵,邪氣停留於半表半裡之間,邪正分爭,互為進退,正衰邪進則寒,正盛邪退則熱。根據寒熱出現的時間和規律,臨床常有下述三種情況:

1.寒熱往來無定時

即惡寒與發熱交替發作,無一定時間規律,並伴有口苦,咽幹,目眩,胸脅苦滿,不欲飲食,脈弦等症,此為《傷寒論》的少陽證。少陽為半表半裡之間,邪正相爭,時有進退,故為寒熱往來無定時。

2. 寒熱往來有定時

多為寒戰與壯熱交替發作,有明顯的時間規律性,一日一發或二三日一發,多為瘧疾病,常兼有頭痛欲裂,口渴引飲,並且先寒戰後發熱,繼而大汗,汗後熱退如常人,反復發作,經久不愈。此為瘧邪入侵人體,伏於半表半裡的膜原部位,因而出現寒熱交替發作。

3.經期寒熱往來

婦女月經期間,出現寒熱往來,經水時來時斷,伴有胸脅滿悶或神志異常,此為《傷寒論》的熱入血室證。由於經期感受外邪,邪熱乘虛內陷血室,血熱互結,影響了少陽三焦氣機的正常運轉,故見寒熱往來。

舌淡胖,苔白,脈遲無力等,屬於虛寒證。為久病陽氣虛衰,失于溫煦所致。

(2) 新病畏寒:可兼病處冷痛,疼痛較劇,或兼嘔吐,腸鳴泄瀉,肢冷不仁,舌淡苔白,脈沉遲或弦緊,屬於實寒證。乃寒邪直中臟腑,損傷陽氣所致。

(三)但熱不寒

但熱不寒,是病人只覺發熱而無怕冷感覺,多見於裡熱證。由丁熱勢輕重、時間長短及其變化規律不同,臨床上有壯熱、潮熱、低熱之分,發熱的病機較為複雜,它是機體對病邪的一種全身性反應。長期發熱,可以消耗正氣,損害機體,嚴重者可以引起不良後果,外感病出現但熱不寒的表現,是外邪入裡的標誌。

1.壯熱

病人高熱持續不退(體溫在39℃以上),不惡寒但惡熱,稱為壯熱。常兼面赤,大汗,煩渴飲冷,舌紅,苔黃少津,脈洪大,壯熱多起病急驟,為風寒之邪入裡化熱,或溫熱之邪內傳於裡,正盛邪實,裡熱熾盛,屬典型的裡實熱證,例如傷寒陽明經證和溫病氣分證,即以壯熱為主要持征。

2.潮熱

病人定時發熱或定時熱甚,有一定規律,如潮沙之有定時。外感與內傷疾病中皆可見有潮熱,根據發熱出現的時間、特點及病機,可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1) 陽明潮熱:亦稱日哺潮熱。是以日哺之時(日哺為申時,即下午3~5時)發熱或熱勢加劇為特點,熱勢較高,熱退不淨。同時伴有腹滿硬痛,拒按,大便秘結,舌苔黃燥或焦黃,或有芒刺,脈象沉實,甚則譫語。是由於熱邪蘊結陽明胃腸,燥屎內結所致。由於陽明經氣旺於日哺之時,邪熱內結陽明,每當H 哺之時,正邪交爭而發熱加劇,故此種潮熱是辨陽明腑實證的重要依據,而名曰陽明潮熱。

(2) 濕溫潮熱:見於溫病中的濕溫病。其特點是身熱不揚,即肌膚初捫之不覺很熱,但捫之稍久即感灼手,午後熱甚,熱退不淨、常兼胸悶泛惡,頭身困重、便溏不爽,苔黃膩,脈濡數等症。因濕性粘膩,濕遏熱伏,熱難透達於表,故身熱不揚。又因午後屬陰,濕為陰邪,當旺于陰分,故發熱以午後為甚。

(3) 陰虛潮熱:多見於陰虛證候之中。其特點是午後或夜間發熱,熱勢較低(一般體溫不超過38℃), 或者自我感覺發熱而體溫並不高,並見五心煩熱,甚或骨蒸發熱,常兼兩顴潮紅,盜汗,舌紅少津,少苔,脈細數。病由陰虛不能制陽,虛陽外浮而發熱,又因午後及夜間本當陰氣漸盛,但陰虛不能制陽,故午後或夜間熱盛。陰虛潮熱多見於慢性衰弱性疾病,如肺癆病、虛勞病等。

3.低熱

病人發熱不高(體溫在38℃以下),或自覺發熱而體溫正常者,均為低熱。根據病程的新久,低熱可分以為下兩種:

(1) 新病低熱:驟然起病,發熱輕微。多見於外感風熱、燥熱或風濕熱痹初期,受邪較輕微,或機體抗邪能力較弱,故而起病雖急,但發熱不重。

(2) 長朔低熱:發熱時間長,而熱勢始終不高,稱為長期低熱。臨床又分為以下幾種:

①陰虛發熱:見陰虛潮熱。

②氣虛發熱:長期低熱,或時低時高,起伏變化,遇勞則甚,兼見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自汗,面色晄白,食少便溏,舌淡,脈細弱等症,稱為氣虛發熱。

氣虛發熱的埋論,來葆于李東垣的《脾胃論》,其病機較為複雜,且爭議較大,以下幾種說法可資參考:

脾胃氣虛,陰火上沖:脾胃氣虛,穀氣下流,蘊為濕熱,促使下焦陰火即少陰之火上沖而發熱。

氣虛外感,正邪櫃搏:素體氣虛,衛外失固,感受外邪,正邪相搏而致發熱。

脾胃氣虛,營血虧虛:脾胃乃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運化失司,不能生養營血,血虛而引起發熱。

陽損及陰,陰虛生熱:素體陽虛,脾土失溫,生化失常,陰液生化不足致陰虛,陰虛生內熱則發熱。

③小兒夏季熱:亦稱疰夏。在炎夏季節,小兒長期低熱不已,亦可出現高熱,兼見煩躁,口渴,無汗,多尿等症,至秋涼時不治自愈,好發于體弱兒童。多因小兒體質氣陰不足,不能適應夏季炎熱氣候所致。

④溫病後期低熱:表現為身發低熱,手足心熱甚於手足背,兼見口乾舌燥,神疲乏力,舌紅少苔,脈細數。是溫病後期,病邪雖去,陰津耗損尚未恢復所致。

⑤淤血發熱:常見於午後或夜間發熱,或自覺身體某一局部發熱,兼見口幹,但欲漱水不欲咽,舌質青紫或有瘀斑,脈澀而遲緩等。血本屬陰,瘀血乃病在陰分,故發熱多見於午後或夜間。

(四) 寒熱往來

病人惡寒與發熱交替發作,謂之寒熱往來,它是半表半裡證的重要特徵,外邪入侵,邪氣停留於半表半裡之間,邪正分爭,互為進退,正衰邪進則寒,正盛邪退則熱。根據寒熱出現的時間和規律,臨床常有下述三種情況:

1.寒熱往來無定時

即惡寒與發熱交替發作,無一定時間規律,並伴有口苦,咽幹,目眩,胸脅苦滿,不欲飲食,脈弦等症,此為《傷寒論》的少陽證。少陽為半表半裡之間,邪正相爭,時有進退,故為寒熱往來無定時。

2. 寒熱往來有定時

多為寒戰與壯熱交替發作,有明顯的時間規律性,一日一發或二三日一發,多為瘧疾病,常兼有頭痛欲裂,口渴引飲,並且先寒戰後發熱,繼而大汗,汗後熱退如常人,反復發作,經久不愈。此為瘧邪入侵人體,伏於半表半裡的膜原部位,因而出現寒熱交替發作。

3.經期寒熱往來

婦女月經期間,出現寒熱往來,經水時來時斷,伴有胸脅滿悶或神志異常,此為《傷寒論》的熱入血室證。由於經期感受外邪,邪熱乘虛內陷血室,血熱互結,影響了少陽三焦氣機的正常運轉,故見寒熱往來。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