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常跟別人聊天, 不要告訴他們你早餐吃什麼
史蒂芬·瑞恩斯和他的同事在近期的一項研究中調查了膚淺的暴露是如何影響友誼。 如果有朋友跟我們分享生活中每一件平淡無奇的事情, 我們會作何感想?
在這項研究中, 參與者挑選一位朋友, 持續一周記錄這位元朋友在科技產品上所發起的所有會話(包括電話、手機短信、社交網站、即時資訊和電子郵件)。 他們會評估朋友公開信息所占的百分比, 具體而言, 所有“與他/她相關的互動(比如, 他/她一天中發生的事件或與他/她相關的事實資訊;他/她的私人情感、觀點或評價)。
對於這些公開瑣碎小事的朋友, 他們是怎麼覺得呢?這得取決於他與朋友們的互動程度。 對於與朋友互動頻繁的人來說, 朋友分享的資訊越膚淺, 他們對這段關係就越不滿意, 喜歡也隨之減少。 相反, 互動不多不會影響這段關係。 至於為什麼膚淺資訊會減少喜歡, 結果顯示是因為這些分享產生個人代價。 所以, 談到那些與你交流最多的人時, 不要告訴他們你早餐吃了什麼,
2不要抱怨
研究同樣發現人們並不喜歡臉書上連續不斷的消極資訊。 有一項研究收集了一百七十七名本科生近期更新的十條狀態, 並按積極和消極的情感表達編了號。 當陌生的外界觀察員評估這些狀態時, 消極負面的情感表達越多, 他們就越不喜歡這名學生。 事實上, 社交媒體上的消極情緒具有傳染性。
3展示但非炫耀戀情
近期研究表明, 臉書個人主頁照片掛情侶合照比掛個人獨照更招人喜歡。 但對這段關係的展示也要適度。 在這份研究中, 研究員發現不談及兩人關係或者少量記錄示愛的帖子要比發表過多情意綿綿的帖子這種行為更討喜。
4展示自我, 但要積極
只要你能保持積極的基調, 全面展示自我確實能給人留下好印象。 我和我的學生艾莉·赫爾曼也進行了一項研究, 邀請外界觀察員閱讀十條最新狀態, 在這些狀態發佈者中, 只有那些認為自己有能力在網路上表達真實自我的人更受喜歡。 我們也邀請了這些臉書使用者列舉五個特徵概括他們發佈的內容(他們的“網路自我”), 然後讓五名學生閱讀每名使用者的狀態更新, 評估這五個特徵與使用者的符合程度。 結果顯示, 使用者越是能夠通過更新來準確展示“網路自我”,
5避免自我為中心
在另一份針對本科生的調查研究中, 我發現擅長在網路上表達真實自我的人更依賴於臉書公開情感動態。 這些人也傾向於將臉書作為尋求接納感和他人關注的一種方式, 而不像那些不自我公開的人, 把臉書作為聯繫和關心他人的途徑。 另一份研究顯示, 儘管這些人經常在朋友的臉書主頁留言發帖, 他們收到的回帖並不多。 或許是因為他們頻繁使用臉書, 自我中心的傾向太過明顯, 朋友們就很少回應了。
這也與另一個關於低自尊者的研究結果類似, 低自尊者也視臉書為公開信息、尋求支持的途徑,
儘管結果並不直接, 但確實也表明在臉書上太過自我為中心會給別人留下壞印象。 戴爾·卡耐基1936年撰寫的經典勵志書《人性的弱點》中寫道, 要想被人喜歡就要真正地關心他人。 這條建議放在如今的數位時代仍然適用。 如果你在社交媒體上的意圖是真誠地聯繫關心他人, 他們也會想與你建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