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腸經你瞭解嗎 盤點小腸經上的養生大穴

小腸是我們都瞭解的一個消化器官, 那麼小腸經又是什麼呢?小腸經上有什麼養生穴位呢?

化生氣血的小腸經

《內經·靈蘭秘典論》上說:“小腸者, 受盛之官, 化物出焉。 ”“受盛”“化物”是指小腸能夠將胃輸送來的食物, 進行加工, 分清泌濁, 清者化生成氣血津液, 給全身供應營養, 中醫叫“運化精微”;濁者通過大腸、膀胱以二便的形式排出, 中醫叫“排泄糟粕”。 小腸的這種功能決定了小腸經的治療範圍。 小腸經是“主液所生病者”。 “液”包括月經、乳汁、白帶、精液以及現代醫學所稱的腺液, 如胃液、胰腺、前列腺和滑膜分泌的滑液等,

所以凡與“液”有關的疾病, 都可以先從小腸經來尋找解決辦法。

另外, 小腸經還是調控產婦乳汁分泌的重要經絡。 如果產後乳汁不下或量少清稀, 通常是小腸經的經絡堵塞不通, 我們在培補氣血的同時(如吃豬蹄和鯽魚湯), 刺激小腸經的相關穴位也可促進乳汁分泌。

小腸經這些穴位你瞭解嗎

小腸經從小指旁的少澤穴起始, 沿著胳膊外側循肩膀一直向上到頭部, 直到耳朵旁的聽宮穴, 左右各19個穴位。 其中有7個穴在肩膀上, 自己按不到, 暫時可忽略不計, 您只要記住它們的循經路線就可以了, 以後為親人、朋友刮痧按摩的時候會有用。

先說“後溪穴”。 它的功能很強大, 按摩又極為方便, 位置在手掌感情線小指側盡頭處,

可握拳取穴。 後溪穴為小腸經的“俞木穴”, 俞主“體重節痛”, 因此此穴可治腰膝痛、肩膀痛、落枕。 又因後溪是八脈交匯穴, 通督脈, 督脈入腦, 所以又治後頭痛、頸椎病和神志病。 此穴還有個特殊的功效, 就是可以治療麥粒腫, 但最好用艾灸的方法, 可做成麥粒大的艾柱, 用凡士林粘在後溪穴點燃, 通常連灸三柱就會有效, 病在左取右後溪, 病在右取左後溪。 灸後一天, 麥粒腫通常可自行消退。

再者, 就是一個長壽大穴——“養老穴”, 聽這個穴名, 就可以猜到它的用途。 此穴對許多老年病有很好的療效, 可治療眼花目暗, 眼瞼下垂, 聽力減退, 肩酸背痛, 起坐艱難, 腳步沉重, 此外還有降血壓的功效。 此穴在手腕上(小指一側)。 取穴有一個竅門,

先掌心向下, 用另一手食指按住腕上尺骨小頭最高點, 然後再將掌心面向自己胸口, 另一手食指本來按在骨頭上, 這一轉掌, 發現食指已經按在了骨縫中了, 這個穴正在骨縫中。

還有一個有神奇功效的穴位“支正”(有“支持正氣”之意), 它在養老穴直上4寸處, 是專門治療扁平疣的。 《景嶽全書》上說:“正虛則血氣不行, 大則為疣, 小則為痂疥之類, 用灸法常效驗。 ”可選擇上面灸後溪的方法, 用艾柱每日灸5柱, 可連灸一周。 從小腸經找到一個能治療扁平疣的要穴, 這就提醒我們思考, 小腸的功能是否會影響疣贅之物的生成。

俗話說:“打開天窗說亮話”, 下麵就說說“天窗穴”。 “天”指頭部, “窗”指孔竅。 這個穴最善開竅醒神。 目竅開則眼明, 聽竅開則耳聰,

鼻竅開則神怡, 所以此穴是每天伏案工作後必按的法寶。 天窗穴非常好找, 在耳頸外側部, 胸鎖乳突肌的後緣, 與喉結處相平。 點按此穴, 通常酸脹感能竄到後背, 頓時會覺得肩膀有輕鬆之感, 所以此穴還是預防頸椎病的要穴。 經常守在電腦旁的朋友, 若能經常按按此穴, 自會獲益良多。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