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桑菊飲加減。 應用時可加丹皮、白茅根、梔子炭、側柏葉等涼血止血。
證候表現:鼻中出血, 點滴而下, 色鮮紅, 量不甚多, 鼻腔乾燥、灼熱感。 多伴有鼻塞涕黃, 咳嗽痰少, 口千身熱, 舌質紅, 苔薄白而幹, 脈數或浮數。
病因病機:邪熱灼傷鼻竅脈絡, 則衄血且血色鮮紅;熱邪在表, 故出血量不多, 點滴而下;邪熱犯肺, 耗傷肺津, 故鼻腔乾燥、灼熱感;鼻塞涕黃、咳嗽痰少、口千身熱、舌質紅、苔薄白而幹、脈數或浮數均為肺經風熱之證。
治則治法:疏風清熱, 涼血止血。
處方:桑菊飲。
方用:桑菊飲加減。 應用時可加丹皮、白茅根、梔子炭、側柏葉等涼血止血。
出處:《中醫耳鼻咽喉科學》·第七章鼻科疾病(篇)·第九節鼻衄(章)
原文:肺經風熱主證:鼻中出血, 點滴而下, 色鮮紅, 量不甚多, 鼻腔乾燥、灼熱感。 多伴有鼻塞涕黃, 咳嗽痰少, 口千身熱, 舌質紅, 苔薄白而幹, 脈數或浮數。 證候分析:邪熱灼傷鼻竅脈絡, 則衄血且血色鮮紅;熱邪在表, 故出血量不多, 點滴而下;邪熱犯肺, 耗傷肺津, 故鼻腔乾燥、灼熱感;鼻塞涕黃、咳嗽痰少、口千身熱、舌質紅、苔薄白而幹、脈數或浮數均為肺經風熱之證。 治法:疏風清熱, 涼血止血。 方藥:桑菊飲加減。 本方為疏風清熱之劑, 應用時可加丹皮、白茅根、梔子炭、側柏葉等涼血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