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人心脾”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成語, 最早可追溯到宋稹描寫西湖冷泉亭的詩句:一泓清可沁詩脾, 冷暖年來只自知。 流出西湖載歌舞, 回頭不似在山時。 其中, “一泓清可沁詩脾”意為一泓清澈的泉水, 可以沁人心脾, 引發不盡的詩情。 成語“沁人心脾”原意是指芳香清涼的東西給人清新的感受, 現代人用來形容美好的事物帶給人那種清新爽朗的感覺。
芳香氣味沁心脾
在中藥中, 有一類是芳香類中藥。 芳香類中藥是中藥材裡具有鮮明特點的一類中藥, 約有數百種, 常用入藥的幾十種, 比如蒼術、山奈、白芷、菖蒲、麝香、蘇合香、冰片、牛黃、川芎、香附、辛夷等,
芳香類中藥還有一個最大特點就是, 它們大多數歸於脾經、胃經, 少數歸於肝肺經。 這與張景嶽《類經》裡“天以五氣食人者, 臊氣入肝, 焦氣入心, 香氣入脾, 腥氣入肺, 腐氣入腎也。 地以五味食人者, 酸先入肝,
脾就脾嘛, 但為什麼人們要說沁入“心”脾呢?因為在中醫理論裡, 心藏神, 主神明, 是識神的重要臟腑, 是意識產生的主要臟器, 脾對芳香的美好感受, 需要通過心來表達和實現, 同時, “香”能通心竅散邪, 能透能開, 開竅醒神。 這就是人們為什麼說沁人心脾的道理。
香氣入脾不可過
儘管芳香藥能夠滋養心脾, 但也不能過度使用。 古時候,
從成語中沁人心脾, 我們知道了芳香類中藥在臨床的重要作用, 以及如何理解這類中藥與臟腑的關係。 這是中醫藥與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最好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