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成語“沁人心脾”釋疑

沁人心脾”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成語, 最早可追溯到宋稹描寫西湖冷泉亭的詩句:一泓清可沁詩脾, 冷暖年來只自知。 流出西湖載歌舞, 回頭不似在山時。 其中, “一泓清可沁詩脾”意為一泓清澈的泉水, 可以沁人心脾, 引發不盡的詩情。 成語“沁人心脾”原意是指芳香清涼的東西給人清新的感受, 現代人用來形容美好的事物帶給人那種清新爽朗的感覺。

芳香氣味沁心脾

在中藥中, 有一類是芳香類中藥。 芳香類中藥是中藥材裡具有鮮明特點的一類中藥, 約有數百種, 常用入藥的幾十種, 比如蒼術、山奈、白芷、菖蒲、麝香、蘇合香、冰片、牛黃、川芎、香附、辛夷等,

都具有芳香的氣味, 大多數屬溫熱性藥物, 適宜于陰寒病證, 有芳香解表、芳香化濕、芳香溫裡、芳香理氣、芳香活血、芳香開竅的作用。 在治療外感風寒時就會用到細辛, 發揮它的芳香解表作用, 治療胃氣不舒時, 會用到陳皮, 那是發揮它的芳香理氣作用, 治療某些心臟病時, 會用到蘇合香, 那是發揮它的芳香開竅作用, 治療一些寒證時, 會用到丁香、肉桂, 那是發揮它的芳香溫裡作用。

芳香類中藥還有一個最大特點就是, 它們大多數歸於脾經、胃經, 少數歸於肝肺經。 這與張景嶽《類經》裡“天以五氣食人者, 臊氣入肝, 焦氣入心, 香氣入脾, 腥氣入肺, 腐氣入腎也。 地以五味食人者, 酸先入肝,

苦先入心, 甘先入脾, 辛先入肺, 鹹先入腎也。 ”之說相當吻合。 意思是芳香甘甜的氣味是最先浸入脾, 被脾感知的。 脾不僅喜愛芳香甘甜的事物, 還喜清惡濁, 喜乾爽惡黏膩, 所以中醫也有句老話說:芳香醒脾。 芳香的事物能使脾從困頓中清醒過來, 感覺舒爽。 由此不難理解脾對芳香氣味的美好感受。

脾就脾嘛, 但為什麼人們要說沁入“心”脾呢?因為在中醫理論裡, 心藏神, 主神明, 是識神的重要臟腑, 是意識產生的主要臟器, 脾對芳香的美好感受, 需要通過心來表達和實現, 同時, “香”能通心竅散邪, 能透能開, 開竅醒神。 這就是人們為什麼說沁人心脾的道理。

香氣入脾不可過

儘管芳香藥能夠滋養心脾, 但也不能過度使用。 古時候,

有一個年方16的富家千金, 得了四肢癱軟的毛病, 不能動彈, 很多醫生都看過了, 也沒有好辦法。 最後請了一個姓葛的太醫治療。 葛太醫看過病人後, 囑其家人挖深坑, 將女子放入其中, 沒想到第二天, 女子就從坑中走了出來。 問葛太醫緣何這樣治病。 葛太醫說, 這女子平日喜愛香味脂粉, 用之過多, 大量香氣入脾, 日久使脾受損, 運化失常, 因為脾主四肢肌肉, 致女子四肢無力運動。 把女子放入坑中, 坑裡的濕氣將芳香的氣味稀釋淡化, 脾恢復了功能, 所以女子的病就好了。

從成語中沁人心脾, 我們知道了芳香類中藥在臨床的重要作用, 以及如何理解這類中藥與臟腑的關係。 這是中醫藥與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最好證明。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