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日常膳食, 可適當增加些“肥甘厚味”的食品, 但不宜過多。 到了冬季, 人體的消化機能比春季、夏季、秋季均為活躍, 胃液分泌增多, 酸度增強, 食量增大, 這反映了冬季機體對熱能需要的增加。 當機體處於寒冷的環境中, 要維持體溫平衡, 就必須增加體內的代謝率, 從而增加對食物的需要量, 特別對脂肪性食物的吸收較好, 攝食適量的脂肪有較好的抗寒耐凍作用, 但不宜過多, 以防發生高血脂症和肥胖病。
冬季飲食的營養特點, 即增加熱量, 在三大產熱營養素中, 蛋白質的攝取量可保持在平常的需要水準,
冬季是腎主令之時, 腎主鹹味, 心主苦味, 鹹能勝苦。 故《四時調攝箋》中指出:“冬日腎水味咸, 恐水克火, 故宜養心。 ”所以, 飲食之味宜減鹹增苦以養心氣, 以保心腎相交, 食辛熱之品, 使肺氣直達, 固實腎氣。 冬季雖宜熱食, 但燥熱之物不可過食, 勿多食蔥, 以免使內伏的陽氣鬱而化熱。 冬季切忌吃較硬和生冷的食物,

飲食調養有三宜:
一宜粥糜, 古代養生家多提倡深冬晨起喝些熱粥。 《飲膳正要》中認為冬季宜服羊肉粥, 以溫補陽氣。 如若在粳米粥中加點紅棗、赤豆可使人感覺周身溫暖,
二宜溫熱之品, 以取陽生陰長之義。 如宜吃牛肉、羊肉、狗肉、桂圓肉、棗、蛋、山藥、豬血、糯米、韭菜等。 冬季每日晚餐喝一小杯酒, 對中、老年人養陰大有裨益。
三宜堅果之品, 冬日多吃點核桃、板栗、松子以及花生、葵花子、芝麻、黑豆、黑米等。 需注意體肥胖者忌肥甘溫熱厚味。
冬季, 偏于陽虛的食補以羊肉、雞肉等溫熱品為宜。 偏于氣陰不足的食補以鴨肉、鵝肉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