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一個收穫的季節, 也是一個比較乾燥的時期, 而“秋燥”是一種季節性的病。 秋季雖然氣候變得涼爽, 但是隨之空氣中的水分散發速度也變快, 變得乾燥起來。 因此在這個季節人們通常會不同程度地感覺到口、鼻、皮膚等部位有乾燥感, 甚至出現口乾舌燥、乾咳少痰、咽喉腫痛、疲乏無力以及大便幹結的症狀, 連帶著人的情緒也會變得煩躁不安。
三大人群須警惕
秋季環境乾燥、容易損耗人體津液, 給人體帶來不適。 兒童、女性和老年人尤其需要警惕。 吳豔華主任提醒, 兒童由於臟器嬌弱, 機體免疫力低下,
“潤燥”要潤肺, 解口渴更解體渴
既然身體乾燥缺水, 就得想辦法給身體加水解渴。 但是單純喝水解得了口渴也解不了體渴。 吳豔華主任說:秋季解體渴, 關鍵在“潤燥”。 而按照中醫的五行與五臟的對應理論:秋季乾燥, 五行屬金, 人體所對應主管的內臟為“肺”, 因此秋天“潤燥”關鍵就是要養肺、“潤肺”, 同時再輔以其它方面的保健措施。
飲食方面:
1、多喝水, 水是生命之源, 也是人體內的潤滑劑。 秋季人體每日水的攝入量要比其他季節多500毫升以上, 才能保持肺臟與呼吸道的正常濕潤度, 但是要注意少量多次。 吳豔華主任提醒, 秋季水的攝入量要達到2000毫升, 以維持水電解質代謝平衡。
2、在食物的選擇上要少辛多酸, 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煎炸食品, 以免刺激腸胃。 如辣椒、花椒、生薑等, 但是作為調味料少量攝入問題並不大。 應該選擇多食用一些清心潤燥的食物, 蜂蜜和蓮藕應為首選。 蜂蜜性味甘、平, 能補中潤燥、滋陰美容, 降壓通便;蓮藕生用性寒, 有清熱涼血、潤燥止渴、清心安神的功效。 其餘如杏仁、銀耳、豆腐等都是秋季“潤燥”通便的佳品。

3、多吃水果和蔬菜生性寒涼, 而且富含維生素、纖維素以及水分, 有潤燥生津、清熱潤腸的作用。 應多食用梨、葡萄、蘋果、石榴等酸性水果。
4、此外, 中醫講究“秋冬養陰”, 因此秋季是很好的“養陰生津”、進補的時機。 可以經常吃些山藥、雞湯、羊肉、兔肉等來補腎強筋、滋陰補陽。
秋季養生有哪些訣竅呢?
1、宜早睡早起:
秋季, 天氣轉涼, 風聲勁急, 地氣清爽, 人們宜早睡早起, 使心境安逸安靜, 神氣收斂, 避免肺氣受操邪的損害, 保持肺的清爽功能。
2、宜秋凍:
秋季日夜溫差較大, 早晚氣溫較低, 健康人不可傾添厚衣, 宜稍穿薄衣,

3、宜寧志:
秋景凋零肅殺, 易引起傷感優鬱的情緒, 而致情志疾病。 因此, 要注意保持心悄寧靜。 在秋高氣爽時, 不妨外出旅遊, 登高望遠, 陶冶情操, 增進健康。
4、調飲食:
秋季的飲食宜清潤、平補, 避免老薑、生蔥、生蒜、胡椒、花椒、芥末等辛辣香燥之品及熏烤、肥膩之食,要多吃些潤肺生津、養困清澡的食物,多食富含纖維的斷鮮蔬菜和水果,保待大便通暢。
避免老薑、生蔥、生蒜、胡椒、花椒、芥末等辛辣香燥之品及熏烤、肥膩之食,要多吃些潤肺生津、養困清澡的食物,多食富含纖維的斷鮮蔬菜和水果,保待大便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