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太極拳, 我們不得不說太極拳的胯。 我們今天談談太極拳的落胯合胯, 胯在太極拳中起著重要作用。 太極拳的特點是松, 松是在太極拳落胯合胯的基礎上實現的, 掌握太極拳的注意事項, 下面隨著如何練習太極胯瞭解一下吧!
太極拳的落胯合胯
太極拳的落胯是在松、靜、沉著的基本上實現的, 落胯不等於坐胯或者蹲胯。
其要領與辨識方法如下, 膝不動, 股骨及脛、腓骨不屈, 由髖關節中間的髖臼受力, 股骨頂點之圓頭落入髖臼, 就像搗米或搗藥那樣, 只不過搗米搗藥是以杵就臼, 而此處則反,
太極拳要練, 但不是苦身體。 太極拳是練大腦和心態。 太極拳的練習過程是很簡單舒暢的, 因為他本身就是恢復人本來所具備的東西, 不得法的人按常規的練習才會覺得苦。 所謂的來全不費功夫就是你完全的按原理靜靜的去形容他, 功夫自然會上身。
學習太極拳貴在領悟, 練習太極功夫要充分的松胯, 在胯的一系列運動下, 能實現節節貫穿。
太極拳的合, 不是一般練家能體悟到的, 深層次只有接觸體悟, 才能真正明白還必須有老師身教。 只有知體才可理解。
形正才能氣順, 形整才能勁整。 太極拳說, 用意不用力, 其實初級用意, 本來是指揮形體聽話的, 但往往亂用, 浮想翩翩, 失去本意, 反而破壞了形體結構。
形體的結構就是框架, 懂框架, 是進入無意之門的唯一通道。 功夫高低是因為有結構的存在, 而顯示沉穩勁。 內家拳之所以難, 就是因為過程很複雜, 一般人很難堅持。 在過程中出現的一些身體現象的那種苦是蝶變的過程就是由鐵變成鋼的過程, 是鍛壓的過程, 這個是要忍受的。
學習太極拳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通過練習太極功夫能提高身體素質,
太極拳得以知體不下功夫, 先松柔清。 知體有方向, 有重點。 當內功有小成時還有別的練法以促勁順達四稍, 這時才可下苦功練拳。 先培養, 再順發。 這就是外家和內家的區別。 以手領手, 手笨力粗。 以腰領手, 賀活松柔。 以襠領手, 心意神馳。 神斂氣聚, 安心定性。
兩股前合, 兩肩自開, 氣向下沉, 勁起於腳, 變化在襠, 含蓄在胸, 運轉在肩, 主宰於腰。 兩膊相系, 襠胯相隨, 腰脊開合。 勁由內換, 松便是合, 發便是開。 靜則俱靜, 靜即是合, 合中寓開;動則俱動, 動即是開, 開中有合。 觸之有物, 旋轉自如, 無不得力, 才能引進落空, 四兩禦千斤。
太極胯的練習方法
外旋
以左摟膝拗步接右摟膝拗步為例, 左弓步時, 左腳在前,
這一動作要領比較複雜, 需要大家反復練習才能掌握。
外旋的時候, 要注意左側胯的股骨頭外側、膝蓋外側、踝骨外側, 在一個垂直側面上同時轉動。 外旋時, 胯根、膝蓋都要要守住, 不能向後移動重心, 同時膝蓋也不能向前跪。
外旋, 也可理解為以腳跟和胯根、同一側的腰為“門軸”, 以膝蓋外側、胯根外側、腳踝外側為“門扇”的轉動。
裡收
隨繼續向前移動重心, 上右腳接右摟膝拗步時, 隨繼續向左轉腰, 而跟進右腿, 此時, 隨轉腰, 胯根要向尾閭方向裡收(在此動作中胯根向左、再向身體裡側收), 這叫裡收。
這一點, 需要我們協調好自己的重心位置。
裡收實際上是讓胯骨最大的股骨頭轉子, 收到同側腳後跟裡側。
也就是左腿單腿屈膝下蹲時, 將左腿的股骨頭向左腳腳後跟裡收, 使得左胯外側、左膝蓋外側和左腳踝外側, 繼續保持在一個上下垂直的側面不變。
如果, 左胯根在左腳踝外側了, 那麼左膝蓋勢必和左腳尖不在一個方向上, 三個點構成的面不是垂直地面的平面。 這樣身形和穩定性、平衡感將遭到破壞。
裡收, 通常就是把臀部管好, 讓左邊的屁股不要頂出去, 而是要讓尾閭繼續保持正中, 很多人把此時, 把尾閭坐在左腳腳後跟上, 這樣就把胯根給擠到外邊去了, 裡和外, 即是以腳後跟為依據的, 腳跟外側, 叫外, 腳跟裡側, 叫裡。 所有此時胯要裡收。
下沉
下沉,是指從開始轉動直到右腳上步落地這個過程中,胯根都是邊轉邊沉的,沉在外形上不是要下落多少,而是在運動中繼續保持胯根鬆開,就像坐在凳子上練拳一樣。
不能在旋轉和移動中上下有起伏,所以用沉來約束胯的上下起伏。
胯的外旋、裡收、下沉是練好摟膝拗步的關鍵,在整套傳統楊氏85式裡面,只要是腳外旋而上步的,胯都是外旋裡收下沉的。
例如進步搬攔捶、左右野馬分鬃,上步指擋捶、上步攬雀尾等。有時候腳下不動,但是隨轉腰向前上步,胯一定要外旋裡收下沉的。這也是逢轉必沉的規律體現。學拳要學規律、懂規律、用規律。
胯在太極拳中的重要性
一、研究胯與其他關節的關係
練太極拳要求襠要開,圓撐、虛撐、虛靈,實質上是對胯骨的要求,若要開襠,胯根必須鬆開撐圓。胯不開,襠為人字夾襠。既不能承受體重的重壓,又不能使身體重心下降。上下肢必然變為呆滯,特別是對腰軸的旋轉影響很大,影響爆發力的產生。
要使腰胯旋轉一致,必須做到塌腰,脊柱骨節相對松沉。肋骨下的腹機要放鬆,這樣使體重落到胯骨之上。進行運動時,只須注意胯的旋轉,就能帶動腰部的旋轉。
下肢的外撇裡扣,也全憑胯關節的松活圓轉,上下肢的靈活性全靠胯的領帶。拳勢中腰胯的平行旋轉甚多,發力就是在胯的旋轉速度加快時產生。引化來力也只須松轉而避之。
所以說,太極拳經常強調“松胯”,這就體現了它的重要意義。
拳諺講:“襠內自有彈簧力,靈機一動鳥難飛。”看似強調襠勁,實際是對胯的旋轉的強調,只要久練胯的松沉、圓轉,速度由慢加快就能超越鳥飛之速。
臀擊和髖擊是直接使用的技術。臀部訓練要求“斂臀”與“泛臀”兩者辯證訓練。斂臀是為了內氣團聚,通過靜勢的收斂臀部、提肛托腹的動作,才能使“氣沉丹田”。
初練時,可儘量放鬆臀部和腰部的肌肉。輕輕使臀肌肉外下方舒展,然後,再輕輕向前向裡收斂。就像用臀把骨盆包起來,又像用臀把小腹托起來那樣。斂臀須與塌腰、松胯、屈膝、開襠、圓襠、提肛等要求有機結合起來,這門功夫才能增進。
臀部的技擊作用是平素練出來的,左臀、右臀或全臀技擊要見機而用。臀擊是對付背後敵方而用的。要移步進身,將臀部貼緊對方小腹,配合手法,俯身將臀部上挑,發短暫的寸勁,使對方從我背後前翻倒地,如“閃通背”“裹變炮”“進步栽捶”等。
臀部也可乘勢猛坐身後敵方的髖部或膝關節,使之疼痛倒地。用時應注意貼身猛轉,寸勁擊發,力點要准,速度要快,配合恰當,切記發後即收,保持內氣團聚。
用好腿關節,全憑胯根轉。胯的纏絲行氣法是,逆纏絲胯催膝,膝促足,呼氣併發勁;順纏絲,胯帶膝,膝牽足,吸氣並蓄勢。
二、走架訓練胯勁
練拳架時,在體力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要加大運動量,身體下蹲前進、後退時邁步要大。虛領頂勁、沉肩墜肘時,含胸拔背,松腰落胯,兩胯根要始終保持窩形;邁步時,實足的胯根要微向裡抽旋而下沉,腰胯同時旋轉。
要做到外三合,有時錯對相合,有時同步相合,上下保持一條直線。移重心時,實腿胯要松沉屈折,另一腿要放鬆隨腰轉前提,先合胯,後開胯。定勢時虛實分明,先塌腰,後收斂臀,胯再放鬆,胯襠既開又合,保持骶骨有力。要注意的是,胯為核心,先注意上下一整體旋轉,再研究上下肢非同步旋轉的配合。
總之,腰襠要密切協調配合,活腰應松襠松胯,塌腰應開襠開胯落胯,擰腰應扣襠轉胯。只要靈活地掌握了胯關節的開合、松沉、旋轉,腰襠勁的耐力、彈力、爆發力就能產生,這樣才能悟出太極拳技擊之奧妙。
太極胯的狀態
一、縮胯
縮胯是前腳至後腳的髖骨和肌肉韌帶向後向內收縮,與腰腿合胯為,而不是屈胯凸臀。縮胯在以守為攻(前半部分為防守,後半部分為進攻)的動作中運用較多。一般情況下前半部分做縮胯動作,既能形成身整退化,又能使下盤穩如泰山,並為後半部分進攻發勁提供足夠的動力矩。縮胯運用於攬雀尾的按勢後推,及如封似閉、倒攆猴、海底針,或是其他弓步轉為半馬步的動作中。
二、落胯
落胯是指在放鬆腹股溝的狀態下,髖骨和肌肉韌帶向下落。落胯時前腳宜內扣一些,在胯關節鬆開時腹部下沉,胯以下肢體松沉至湧泉穴,胯以上肢體向上領勁(即虛靈頂勁)。落胯要沉穩,要與腳蹬腰發協調順達,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足夠大的反彈力,在穩固的下盤支撐下將勁道作用於目標上,產生預期的發放效果。落胯是放鬆境界的層次,而非表面姿勢的技巧。因為技巧無論多高,擺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仍會習慣本能地去頂。
落胯,講究以放鬆的狀態將外力卸掉,這就要求巧妙的運用外界的力量。
三、坐胯
坐胯是在落胯的基礎上,臀部再加點下墜的意思。臀部下墜的時候注意胯仍保持下落,不能挺出去。坐胯時要立身中正,臀部肌肉、胯骨自然下垂,膝蓋要朝著腳尖的方向微微項一點兒,實腳腳尖有回扣之意,體悟下肢在放鬆狀態下的對拉。要領做對了,腳尖、小腿肚、腿弓、胯根都會有沉脹的感覺。太極拳名家陳微明先生教授太極推手時指出:化勁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轉動為主。坐胯用於攬雀尾、摟膝拗步等動作中。
四、塌胯
塌胯與頂頭同是太極拳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規則,從作用上說它與沉勁、化勁、發勁等關係密切。
太極拳名師張義敬先生在《太極拳拳理傳真》一書中談到塌胯時說:“太極拳多用弓箭步,初練塌胯,後腿髖關節必然緊張,很不自然,這正是不松的緣故。”弓箭步的後腿膝關節應微屈,膝關節僵直不對,但彎曲過多髖關節就達不到鍛煉的目的,這真是說來容易做時難。弓箭步後腿粗看似直非直,其實胯根撐開而松沉,後腿似弓膝微屈。松腰塌胯,目的是求得髖關節的靈活,特別是求得在立身中正下身體的靈活。小腹是人體重心所在,所謂氣沉丹田、松腰塌胯、開襠、沉氣等等說法,都不過是在強調降低重心而又靈活安穩。
由此可見,松胯的練習,還需要注重勁的變化和運用。
結語:綜上所述,您對太極拳的落胯合胯是否有了一定的瞭解,練習太極拳要學會落胯合胯,胯對太極拳的動作有重要作用。常練太極拳能提高身體穩定性和協調性,太極拳是一種穩打穩紮的功夫。
下沉
下沉,是指從開始轉動直到右腳上步落地這個過程中,胯根都是邊轉邊沉的,沉在外形上不是要下落多少,而是在運動中繼續保持胯根鬆開,就像坐在凳子上練拳一樣。
不能在旋轉和移動中上下有起伏,所以用沉來約束胯的上下起伏。
胯的外旋、裡收、下沉是練好摟膝拗步的關鍵,在整套傳統楊氏85式裡面,只要是腳外旋而上步的,胯都是外旋裡收下沉的。
例如進步搬攔捶、左右野馬分鬃,上步指擋捶、上步攬雀尾等。有時候腳下不動,但是隨轉腰向前上步,胯一定要外旋裡收下沉的。這也是逢轉必沉的規律體現。學拳要學規律、懂規律、用規律。
胯在太極拳中的重要性
一、研究胯與其他關節的關係
練太極拳要求襠要開,圓撐、虛撐、虛靈,實質上是對胯骨的要求,若要開襠,胯根必須鬆開撐圓。胯不開,襠為人字夾襠。既不能承受體重的重壓,又不能使身體重心下降。上下肢必然變為呆滯,特別是對腰軸的旋轉影響很大,影響爆發力的產生。
要使腰胯旋轉一致,必須做到塌腰,脊柱骨節相對松沉。肋骨下的腹機要放鬆,這樣使體重落到胯骨之上。進行運動時,只須注意胯的旋轉,就能帶動腰部的旋轉。
下肢的外撇裡扣,也全憑胯關節的松活圓轉,上下肢的靈活性全靠胯的領帶。拳勢中腰胯的平行旋轉甚多,發力就是在胯的旋轉速度加快時產生。引化來力也只須松轉而避之。
所以說,太極拳經常強調“松胯”,這就體現了它的重要意義。
拳諺講:“襠內自有彈簧力,靈機一動鳥難飛。”看似強調襠勁,實際是對胯的旋轉的強調,只要久練胯的松沉、圓轉,速度由慢加快就能超越鳥飛之速。
臀擊和髖擊是直接使用的技術。臀部訓練要求“斂臀”與“泛臀”兩者辯證訓練。斂臀是為了內氣團聚,通過靜勢的收斂臀部、提肛托腹的動作,才能使“氣沉丹田”。
初練時,可儘量放鬆臀部和腰部的肌肉。輕輕使臀肌肉外下方舒展,然後,再輕輕向前向裡收斂。就像用臀把骨盆包起來,又像用臀把小腹托起來那樣。斂臀須與塌腰、松胯、屈膝、開襠、圓襠、提肛等要求有機結合起來,這門功夫才能增進。
臀部的技擊作用是平素練出來的,左臀、右臀或全臀技擊要見機而用。臀擊是對付背後敵方而用的。要移步進身,將臀部貼緊對方小腹,配合手法,俯身將臀部上挑,發短暫的寸勁,使對方從我背後前翻倒地,如“閃通背”“裹變炮”“進步栽捶”等。
臀部也可乘勢猛坐身後敵方的髖部或膝關節,使之疼痛倒地。用時應注意貼身猛轉,寸勁擊發,力點要准,速度要快,配合恰當,切記發後即收,保持內氣團聚。
用好腿關節,全憑胯根轉。胯的纏絲行氣法是,逆纏絲胯催膝,膝促足,呼氣併發勁;順纏絲,胯帶膝,膝牽足,吸氣並蓄勢。
二、走架訓練胯勁
練拳架時,在體力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要加大運動量,身體下蹲前進、後退時邁步要大。虛領頂勁、沉肩墜肘時,含胸拔背,松腰落胯,兩胯根要始終保持窩形;邁步時,實足的胯根要微向裡抽旋而下沉,腰胯同時旋轉。
要做到外三合,有時錯對相合,有時同步相合,上下保持一條直線。移重心時,實腿胯要松沉屈折,另一腿要放鬆隨腰轉前提,先合胯,後開胯。定勢時虛實分明,先塌腰,後收斂臀,胯再放鬆,胯襠既開又合,保持骶骨有力。要注意的是,胯為核心,先注意上下一整體旋轉,再研究上下肢非同步旋轉的配合。
總之,腰襠要密切協調配合,活腰應松襠松胯,塌腰應開襠開胯落胯,擰腰應扣襠轉胯。只要靈活地掌握了胯關節的開合、松沉、旋轉,腰襠勁的耐力、彈力、爆發力就能產生,這樣才能悟出太極拳技擊之奧妙。
太極胯的狀態
一、縮胯
縮胯是前腳至後腳的髖骨和肌肉韌帶向後向內收縮,與腰腿合胯為,而不是屈胯凸臀。縮胯在以守為攻(前半部分為防守,後半部分為進攻)的動作中運用較多。一般情況下前半部分做縮胯動作,既能形成身整退化,又能使下盤穩如泰山,並為後半部分進攻發勁提供足夠的動力矩。縮胯運用於攬雀尾的按勢後推,及如封似閉、倒攆猴、海底針,或是其他弓步轉為半馬步的動作中。
二、落胯
落胯是指在放鬆腹股溝的狀態下,髖骨和肌肉韌帶向下落。落胯時前腳宜內扣一些,在胯關節鬆開時腹部下沉,胯以下肢體松沉至湧泉穴,胯以上肢體向上領勁(即虛靈頂勁)。落胯要沉穩,要與腳蹬腰發協調順達,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足夠大的反彈力,在穩固的下盤支撐下將勁道作用於目標上,產生預期的發放效果。落胯是放鬆境界的層次,而非表面姿勢的技巧。因為技巧無論多高,擺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仍會習慣本能地去頂。
落胯,講究以放鬆的狀態將外力卸掉,這就要求巧妙的運用外界的力量。
三、坐胯
坐胯是在落胯的基礎上,臀部再加點下墜的意思。臀部下墜的時候注意胯仍保持下落,不能挺出去。坐胯時要立身中正,臀部肌肉、胯骨自然下垂,膝蓋要朝著腳尖的方向微微項一點兒,實腳腳尖有回扣之意,體悟下肢在放鬆狀態下的對拉。要領做對了,腳尖、小腿肚、腿弓、胯根都會有沉脹的感覺。太極拳名家陳微明先生教授太極推手時指出:化勁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轉動為主。坐胯用於攬雀尾、摟膝拗步等動作中。
四、塌胯
塌胯與頂頭同是太極拳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規則,從作用上說它與沉勁、化勁、發勁等關係密切。
太極拳名師張義敬先生在《太極拳拳理傳真》一書中談到塌胯時說:“太極拳多用弓箭步,初練塌胯,後腿髖關節必然緊張,很不自然,這正是不松的緣故。”弓箭步的後腿膝關節應微屈,膝關節僵直不對,但彎曲過多髖關節就達不到鍛煉的目的,這真是說來容易做時難。弓箭步後腿粗看似直非直,其實胯根撐開而松沉,後腿似弓膝微屈。松腰塌胯,目的是求得髖關節的靈活,特別是求得在立身中正下身體的靈活。小腹是人體重心所在,所謂氣沉丹田、松腰塌胯、開襠、沉氣等等說法,都不過是在強調降低重心而又靈活安穩。
由此可見,松胯的練習,還需要注重勁的變化和運用。
結語:綜上所述,您對太極拳的落胯合胯是否有了一定的瞭解,練習太極拳要學會落胯合胯,胯對太極拳的動作有重要作用。常練太極拳能提高身體穩定性和協調性,太極拳是一種穩打穩紮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