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乳食內積型積滯

症狀:乳食不思或少思, 脘腹脹滿、疼痛拒按, 嘔吐食物、乳片, 夜寐不安, 哭鬧不寧, 大便酸臭或秘結, 舌淡紅, 苔白垢膩, 脈弦滑, 指紋紫滯。

治則治法:消乳化食, 導滯和中。

中成藥:四磨湯口服液:每支10ml。 新生兒每次3~5ml, 每日3次, 療程2日;幼兒每次10ml, 每日3次, 療程3~5日。 化積口服液:每支10ml。 周歲以內每次5ml, 每日2次;2~5歲每次10ml, 每日2次;5歲以上每次10ml, 每日3次。

方藥:乳積者, 消乳丸(《證治準繩》)加減。 食積者, 保和丸(《丹溪心法》)加減。 焦山楂、焦六神曲、雞內金、麥芽(炒)、炒穀芽、萊菔子、砂仁、陳皮、姜半夏、茯苓、連翹。 加減:腹脹甚者, 加厚樸、枳實;腹痛甚者, 加木香、檳榔;嘔吐食物、乳片者,

加竹茹、生薑、紫蘇葉、廣藿香;煩躁不安、哭鬧不寧者, 加梔子、蓮子心;大便秘結者, 加大黃、芒硝、瓜蔞子;大便稀溏者, 加白術、薏苡仁;脘腹冷痛者, 加烏藥、高良薑;兼有發熱者, 可加石膏、黃芩。

刺四縫療法:皮膚局部消毒, 用三棱針針刺食、中、無名指及小指近端指關節的中央, 直刺0.3~0.5寸, 刺後用手擠出黃白色黏液。

針灸配合推拿療法:用毫針點刺承漿穴、雙側四橫紋穴等, 再施以小兒推拿手法, 乳食積滯型清天河水, 清補脾, 平肝;脾虛夾積型補脾、平肝, 揉一窩風。

捏脊和摩腹療法:捏脊療法重點揉捏脾俞、胃俞, 起到健脾益胃之功效。 摩腹療法以掌部或四指指腹著力, 沿中脘→天樞→關元→天樞→中脘作環形摩動, 視具體病情採用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摩腹。

貼敷療法:白術、桃仁、苦杏仁、梔子各50g, 枳實、砂仁各10g, 樟腦、冰片適量。 共為細末, 置於玻璃器具中封存。 使用時取藥2~3g, 加入蛋清調成糊狀, 分兩份分別敷在雙側內關穴上。 肉桂60g, 丁香30g, 蒼術30g, 焦三仙各30g, 枳殼10g, 玄明粉10g等, 共研細末過篩, 裝瓶中密封備用。 主穴:神闕, 配脾俞、腎俞、湧泉等。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