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知柏地黃丸加減。 方用地黃滋補腎陰, 山萸肉補肝腎, 澤瀉泄腎利濕, 使地黃補而不膩;牡丹皮瀉火祛瘀;知母、黃柏瀉虛火。 如心煩、失眠顯著者, 加麥冬、五味子、酸棗仁等。
證候表現:胬肉淡紅, 時輕時重, 澀癢間作, 心中煩熱, 口乾舌燥。
病因病機:過度勞欲, 陰精暗耗, 水不制火, 虛火上炎於目, 則胬肉淡紅, 微有澀癢;虛熱擾心, 故心中煩熱;熱灼津液, 故口乾舌燥。
治則治法:滋陰降火。
方用:知柏地黃丸加減。 方用地黃滋補腎陰, 山萸肉補肝腎, 澤瀉泄腎利濕, 使地黃補而不膩;牡丹皮瀉火祛瘀;知母、黃柏瀉虛火。
出處:《中醫眼科學》·第十章白睛疾病(篇)·第七節胬肉攀睛(章)
原文:陰虛火旺主證:胬肉淡紅, 時輕時重, 澀癢間作, 心中煩熱, 口乾舌燥。 證候分析:過度勞欲, 陰精暗耗, 水不制火, 虛火上炎於目, 則胬肉淡紅, 微有澀癢;虛熱擾心, 故心中煩熱;熱灼津液, 故口乾舌燥。 治法:滋陰降火。 方藥:知柏地黃丸加減。 方用地黃滋補腎陰, 山萸肉補肝腎, 澤瀉泄腎利濕, 使地黃補而不膩;牡丹皮瀉火祛瘀;知母、黃柏瀉虛火。 如心煩、失眠顯著者, 加麥冬、五味子、酸棗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