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在野外發求救信號

養生之道網:

野外生存環境惡劣, 對野外生存者來說, 及時瞭解自己所面臨的困境, 通知別人, 求得救援是至關重要的。 那麼如何在野外發求救信號呢?下面養生之道網為您總結了一些求生技能, 教您如何在野外發求救信號, 看看吧。

遇到危險需要求救時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和周圍的環境條件, 發出不同的求救信號, 一般情況下, 重複三次的行動都象徵尋求援助。

1、煙火信號

燃放三堆火焰是國際通行的求救信號, 將火堆擺成三角形, 每堆之間的間隔相等最為理想, 這樣安排也方便點燃。 如果燃料稀缺或者自己傷勢嚴重,

或者由於饑餓, 過度虛弱, 湊不夠三堆火焰, 那麼因陋就簡點燃一堆也行。

記住, 有時候不可能讓所有的信號火種整天燃燒, 這種情況下應隨時準備妥當, 使燃料保持乾燥, 一旦有任何飛機路過, 就儘快點燃求助。 火堆的燃料要易於燃燒, 點燃後要能快速燃燒, 因為有些機會轉瞬即逝, 白樺樹皮就是十分理想的燃料。

有條件的話可以利用汽油, 但不可將汽油傾倒於火堆上, 用一些布料做燈芯帶, 在汽油中浸泡, 然後放在燃料堆上, 將汽油罐移至安全地點後再點燃, 火勢行將熄滅添加汽油時, 要確保添加在沒有火花或餘燼的燃料中, 否則爆燃的火苗會傷及自己。

在白天, 煙霧是良好的定位器, 火堆上添加些綠草、樹葉、苔蘚和蕨類植物都會產生濃煙,

濃煙升空後與周圍環境形成強烈對比, 易受人注意。 其實, 任何潮濕的東西都產生煙霧, 潮濕的草席、坐墊可熏燒很長時間, 同時飛蟲也難以逼近傷人。 晚上可放些乾柴, 使火燒旺, 使火升高。

此外, 黑色煙霧在雪地或沙漠中最醒目, 橡膠和汽油可產生黑煙。 如果受到氣象條件限制, 煙霧只能近地表飄動, 可以加大火勢, 這樣暖氣流上升勢頭更猛, 會攜帶煙霧到相當的高度。

2、發光信號

利用平滑光面如鏡子、易開罐內面等組合成三個發光點, 向四周不停地發射信號。 規律性的產生一長線一圓點就是著名的摩爾代碼, 能很好地引起他人的注意。

3、聲音信號

如隔得較近, 可大聲呼喊或用木棒敲打樹幹,

有救生哨作用會更明顯, 三聲短三聲長, 再三聲短, 間隔1分鐘之後再重複。

4、路標信號

當離開危險地時, 要留下一些信號物, 以備讓救援人員發現。 地面信號物使營救者能瞭解你的位置或者過去的位置, 方向指示標有助於他們尋找你的行動路徑。 一路上要不斷留下指示標, 這樣做不僅可以讓救援人員追尋而至, 在自己希望返回時, 也不致迷路一一如果迷失了方向, 找不著想走的路線, 它就可以成為一個嚮導。 方向指示器包括:

①將岩石或碎石片擺成箭形。

②將棍棒支撐在樹杈間, 頂部指著行動的方向。

③在卷草中的中上部系上結, 使其頂端彎曲指示行動方向。

④在地上放置一根分叉的樹枝, 用分叉點指向行動方向。

⑤用小石塊壘成一個大石堆, 在邊上再放一小石塊指向行動方向。

⑥用一個深刻於樹幹的箭頭形凹槽表示行動方向。

⑦兩根交叉的木棒或石頭意味著此路不通。

⑧用三塊岩石、木棒或灌木叢傳達的信號含義明顯, 表示危險或緊急。

5、體示信號

當搜索飛機較近時, 雙手大幅度揮舞與周圍環境顏色反差較大的衣物, 表達遇險的意思。

6、旗語信號

一面旗子或一塊色澤亮豔的布料系在木棒上, 持棒運動時, 在左側長劃, 右側短劃, 加大動作的幅度, 做“8”字形運動。 如果雙方距離較近, 不必做“8”字形運動。 一個簡單的劃行動作就可以, 在左側長劃一次, 在右邊短劃一次, 前者應比後者用時稍長。

7、圖案信號

在野外徒中有時會發生迷路等各種情況,

這時, 徒步者就需要動用各種方式來取得與外界的聯繫, 其中圖案在野外生存中也經常應用到。 在《海爾兄弟》中, 為了智鬥海盜, 海爾兄弟通過在游輪甲板上畫了“SOS”的求救信號, 最終獲得救援。 我們在野外生存中, 如果迷路也可採取在空曠的地面上利用各種物體擺設各種求救信號, 請求外界的支援。

在比較開闊的地面, 如草地、海灘、雪地上可以製作地面標誌。 如把青草割成一定標誌圖案, 或在雪地上踩出求救標誌, 也可用樹枝、海草等拼成標誌信號, 與空中取得聯絡。 還可以使用國際民航統一規定的地空聯絡符號所示。 記住這幾個單詞:SOS(求救)、SEND(送出)、DOCTOR(醫生)、HELP(幫助)、INJURY(受傷)、TRAPPED(發射)、LOST(迷失)、WATER(水)。

8、放風箏

如果條件允許, 可利用藤條與衣物、包裝紙、塑膠袋等製作成風箏模型, 在風箏上寫上求救信號或在藤條中間注明求救,放飛到空中,容易引起遠處及巡邏飛機等的注意。

如何在野外發求救信號,以上就是養生之道網為您總結的內容,供參考。

養生之道網:

秋季草洞釣大鯽魚技巧有哪些?已經入秋了,各種各樣的草洞是秋季釣大鯽的好場所,那麼秋季怎麼釣鯽魚呢?下面養生之道網為您總結了一些秋季草洞釣大鯽魚技巧,看看吧。

1、區分明洞與暗洞

從水面上看,有水草的水域,水草不是特別的密,分佈著大小長短不等和各種各樣形狀不同的草洞,洞與洞之間有的相互連接,有的則互不相連,但水裡面卻是相通的。這樣的草洞稱為明洞。

在長滿水草的水面上,分佈著大小不等,相對獨立的草洞。因為水草長得特別密,表面上看洞與洞互不相連,水裡面是否相通也不太清楚,所以,有的洞有魚可釣,有的洞無魚可釣。這樣的草洞稱為暗洞。

2、明洞釣點如何選擇

選擇草洞之間水裡面相通的草洞,在洞中選深不選淺。也就是說當你選擇了這個草洞之後,應先以中間為釣點調好漂後,再分別試一下左右兩點的水位,如果發現某一邊的水位較深一點,哪怕是相差一兩目,釣點就應該選在水深的一邊。

因為明洞的水草不是特別密,草洞之間水裡面都是相通的,魚可以四處遊動。當發現這個草洞水比較深和水底凹凸不平時,它就會在那裡藏身,也可以說是魚窩,在魚窩裡釣魚當然是好釣點。如果深淺一樣,不管選哪個位置,拋竿時儘量靠近水草。因為魚都藏在水草裡面,離得越近越容易上鉤。

3、洞釣點如何選擇

首先要考慮草洞的位置,要選擇離大水面或明水較近的草洞,這樣獨立的草洞,水裡面相通的可能性大,洞裡面就可能有魚。

如果水草的面積較大,草洞高大水面和明水較遠的話,應採取打窩誘魚的辦法。多選幾個草洞,分別打上窩,經過試釣,有魚咬鉤的暗洞可能是活洞,無魚咬鉤的洞是死洞,必須放棄。因為暗洞與明洞有明顯的區別,從表面上看它們之間就不相通,水裡面是否相通更不清楚。所以,釣暗洞應多選幾個草洞作釣點,才能找到理想的釣點。

4、垂釣的注意事項

釣草洞和釣大水面不一樣,必須掌握好拋竿要領和技巧。準確地到達釣點,是提高上魚率的關鍵。

釣草洞必須先打窩後垂釣,中魚後為防止魚鑽進草洞,應快速地將魚提出草洞。如鑽進洞中也不用慌,將竿控制在一定的範圍,讓魚在洞中慢慢地遊動,就有機會將魚提出洞外,用抄網快速地抄起。在有風的天氣最好不要釣暗洞。釣明洞時可順風而釣。

5、釣具選擇與搭配

不論釣明洞或釣暗洞,要選擇硬調或超硬調手竿。

釣明洞時,因便於拋竿,可根據釣點的距離來確定竿的長度。在釣組的搭配上,主線不能小於2.5號線,腦線用2號左右。最好使用專釣鯽魚的5—8號寬門鉤,釣組使用雙鉤。為了更好地拋竿和對付風天,建議使用大號漂配重墜。

釣暗洞時,釣點一般離岸較遠,洞的大小也不相同。因為四周都是水草,根本無法拋竿,要想準確地將鉤送進釣點,必須使用8米以上的長竿,竿越長越好操作。而且要用短線單鉤,七星漂和立漂均可。調漂時,七星漂與立漂均調至與水面平齊。釣靈與釣鈍可根據自己的習慣決定。

6、釣餌如何選擇

金秋釣草洞主要是釣鯽,而且是大鯽,在餌料的選用上要有針對性。釣明洞時應以素餌為主。明洞裡面四通八達,小魚在這樣的季節,食欲也特別的強,如果使用蚯蚓作釣餌,一入水就被小魚拖得到處跑。所以,釣明洞選擇素餌,可避免小魚鬧鉤,使餌料能快速地落底,達到釣鯽魚的目地。

釣暗洞與釣明洞不同。因為釣暗洞首先要打窩試釣,有魚才能下鉤。用蚯蚓作釣餌比用素餌效果好,這是通過多年的垂釣得出的結論。至於什麼原因,筆者至今沒搞清楚,望釣友發表自己的見解。

秋季如何在草洞釣大鯽魚,以上就是養生之道網為您總結的內容,供參考。

養生之道網:

馬和騎手的訓練必須是循序漸進的。要訓練馬達到更高的標準騎手必須有一個正確的騎乘姿勢必須與馬保持平衡和協調,好的騎術要求有個正規的馬的基木步法訓練過程。下面養生之道網為您詳解馬的基木步法訓練過程,看看吧。

步法是指馬運步的方法,是馬自然的或後天獲得的特有的行進方式它以肢蹄明顯的節律性運動為特徵。馬的步法:一般分為自然步法和人工步法兩種。馬生來會走的步法稱自然步法。經過人工專門訓練的步法叫人工步法。馬的基本步法主要有慢步、快步、跑步和襲步4種:

一、慢步

又叫常步,是馬行走的基本方式。其特點是四肢依次離地和著地,在一完步中,四肢全經過一次運動,有4個節拍,可聽到4個蹄音。其著地順序為:左後蹄一左前蹄一右後蹄一右前蹄,但在慢步時,馬總是至少有2個蹄同時著地。慢步時,馬體重心變動範圍小,能保持馬的沉靜狀態,體力消耗少,四肢不易疲勞,適於肌肉鍛煉和消除運動後的疲勞。馬漫步時,要求動作明確,有彈性,整齊而確實,保持穩定。慢步的步幅(即一肢向前邁一步的距離)因馬的類型、品種和個體不同而有差別,慢步根據其步幅的長短和肢體的動態又分為縮短慢步、中間慢步、伸長慢步和自由漫步等。

1、縮短慢步

其節奏與中間漫步相同,但這種漫步表現為較大的活力。馬匹保持“受銜”姿態(馬的口角通過韁與騎手的雙手保持輕微的聯繫),前軀較輕,頸部抬起曲昂,頭部近似垂直,四肢關節屈曲明顯,活動靈活,後肢充分有力,步伐較高而短,後蹄不踏在或不超過前蹄的蹄跡,步幅比中間慢步稍短,因此,速度減慢了。這種慢步正確騎乘比較困難,由於過多的限制,很容易破壞正常的步伐,因此不應長時間或長距離騎乘。

2、伸長慢步

其節奏與中間慢步相同,但比中間慢步要求有較大的推進力,馬匹盡可能伸長步幅馬的頭頸向前身展,馬體外形外顯伸長,後蹄明顯踏在前蹄的前方,故速度提高了,但又不失規整也不匆忙。

3、中間慢步

是介於縮短慢步和伸長漫步之間的種自然步伐。其步伐平穩有節奏,看上去沉靜、有活力、步幅中等長,運步均勻穩健,後蹄落在同側前蹄跡前方,騎手通過韁與馬口保持著輕柔而穩定的聯繫。

4、自由慢步

是一種放鬆的步法,允許馬完全自由地低落和伸展它的頭頸。即適當放長韁,使馬的頭頸放鬆,向前下方伸展,伸長其步幅,但手仍然握韁與馬輕輕保持聯繫,而不改變速度此為長韁自由漫步,如果將韁放鬆,使馬不受銜,稱松韁自由漫步。在訓練期間或訓練後騎手可讓馬走自由慢步放鬆幾分鐘。

二、快步

快步又稱速步,其特點是以對角前後兩肢同時離地和同時著地,每一完步有2個節拍可聽到2個蹄音,其著地順序為:左後蹄和右前蹄一右後蹄和左前蹄,決步時馬是從一對角兩膚向另對角兩膠跳躍前進,因此在每一步中馬體都有一個瞬間的懸空期。其步幅的大小取決於懸空期躍進的距離。快步應始終運步自如,活潑而規整,動作毫不猶豫。快步的品質好壞,可看其運步的規整性和彈性以及保持節奏和自然平衡能力如何,這些表現來源於柔軟的背部和後軀有力的配合,即使從一種快步變換為另一種快步其節奏仍然保持不變。

馬走快步時,體軀側動小,但顛動大,在由對角肢向對角肢轉換的瞬間,馬有一次騰躍因此,馬就會顛一下馬背上的騎手,這就給學習騎馬造成了困難。初學的騎手不得不在許多天的時間內克服這個困難。直到能輕鬆自然地承受這種顛簸。在這期間,騎手在馬背上會因騎坐不穩失去平衡而從馬背上掉下來,有時甚至會因此失去信心。,為了使騎手在馬背上坐得更穩,在決步學習中應採取不脫鐙和脫鐙練習,這是鞏固騎坐和提高騎手馬背上平衡的基本方法。同時,騎手應保持平穩、自然和正確的騎乘姿勢,手、肩、腿不能晃動。在快步的脫鐙騎乘練習時,做一套馬背上的體操對提高騎手的平衡能力也是非常有益的,應先在漫步時練習在學習快步時再配合快步練習。

初學的騎手每次練習快步的時間不宜過長,尤其是剛開始訓練的時候。最好是慢步與決步結合訓練每1一2圈重複4一5次快步練習,逐漸地視掌握程度,每次快步的時間可加長,但不要超過10分鐘,而且,必須分別從馬場的兩個不同方向進行練習。根據蹄跡和步幅的不同,快步又分為工作快步、縮短快步、中間決步、伸長決步及輕快步等。

1、工作快步

是介於縮短快步與中間決步之間的一種步法。是馬匹尚未訓練成熟,馬匹自身表現出正確平衡的一種快步。要求馬匹保持“受銜”姿態,運步均整而有彈性,飛節動作良好。馬的頭頸向前伸展,馬體外形伸長,後蹄落於同側前蹄跡上,四肢在瞬間同時離地,懸空期短。

2、縮短快步

又稱慢快步。其節奏與工作決步相同,但是常以對角前後肢支持體重。要求馬匹保持“受銜”姿態,自然放鬆,頸部揚起,頭近似垂直。四肢關節伸屈靈活,後肢關節的活動性加大,使後肢有力的踏進,飛節保持富有活力的前進氣勢,後蹄落於同側前蹄跡後方,步幅比其他幾種快步短,但步伐更顯輕捷,更有靈沽性。

中間快步是介於工作快步與伸長快步之間的一種快步,步伐節奏和頻率相同但馬體較工作決步伸長步幅大速度提高了。要求馬匹必須保持平衡,馬的頭頸向前伸展,馬體外形伸長,後軀有明顯的推進力,用均整的中等伸長步伐前進,步調均勻,動作平衡而且不拘束。

3、伸長快步

保持節奏不變,馬匹盡力伸長步幅,因此,速度提高了。伸長快步比中間決步要求有較大的推進力,後軀的推進靈活有力,以使馬體保持平衡,蹄的著地呈向前伸展的動作,前蹄落在它所指向的那個地點,馬體外形的伸長應與其頭頸向前伸展相一致,前後肢的動作在伸長的瞬間應是平行的,整個動作平衡良好馬必須保持著“受銜”姿態。

4、輕快步

在快步中,騎手隨著馬的步伐,若有一個起立和坐下的動作,稱輕快步,又叫佇列快步,也是較常應用的一種快步。當馬的左前蹄和右後蹄著地的同時。而騎手的臀部落于馬鞍上時被認為是“左對角線騎乘”。當馬的右前蹄和左後蹄著地的同時騎手的臀部落于馬鞍上時被認為是“右對角線騎乘”。通常認為正確的騎乘是向右行進時騎于左對角線上向左行進時騎於右對角線上要經常從兩個方向騎乘以使馬體兩側的肌肉及韌帶能得到均勻的鍛煉。要改變對角線時騎手坐於鞍上在再次起立前多做一次起立動作即可。

在輕快步中,騎手的上身從髖部略向前傾,這樣就能與馬的運動保持平衡,但實際上在身體起立的同時兩肩關節隨著向前運動而不是特意向前傾騎手應感覺到身體好像被馬的運動而顛起在保持平衡的情況下臀部又輕輕落於馬鞍上但身體的重心不能落於馬鞍的後部髖關節和膝關節應保持動作自如與起落運動相協調。兩小腿始終貼于馬的脅側腳保持水準。這樣在騎手踩鐙欠身時小腿才不至於向前移動,而保持正確姿勢。騎輕快步不像普通快步靠臀部把握平衡,而是通過膝部和腳底保持平衡。因此,臀部不應從鞍上抬起很高,剛好合上步點就可以了。肘關節和肩關節要放鬆,活動自如,雙臂不能晃動,雙手應隨著身體的起伏保持一致的控韁,這一點在輕快步中非常重要。

三、跑步

跑步又稱驅步,其特點是先以一後肢著地,之後為第二後肢和對角前肢同時著地,最後為另一前肢著地,隨後又以此著地順序離地而重複這一過程。一完步有3個節拍可聽到3個蹄音,有一個懸空期,最後著地的是左前肢時(左前肢領先),為左跑步,其蹄跡順序為右後蹄一左後蹄和右前蹄一左前蹄。以右前肢最後著地的(右前肢領先)則為右跑步,蹄跡順序為:左後蹄一右後蹄和左前蹄一右前蹄。

跑步時,最後著地的一前肢承受極大的衝擊力,最易疲勞。因此,在訓練中應左右跑步交換進行。所有訓練成熟的馬都應當既能做左跑步也能做右跑步。當最後著地的前肢(領先前肢)和最後著地的後肢(領先後肢)出現在同一側時。馬的跑步是協調的。即“正跑步”或“協調跑步”。在馬場內做圈線騎乘時,馬總是從內側的前肢做跑步,即向左跑時做左跑步(左前肢領先)向右跑時做右跑步(右前肢領先)。當馬做左跑步右前肢領先或做右跑步左前肢領先時,稱“反跑步”或“反對跑步”這時騎手會感到不舒服。

在跑步中,騎手的髖部和背腰放鬆是非常重要的,上身要隨著馬步伐的節奏而運動,如果騎手的背腰緊張僵硬,騎手就會在馬鞍上顛,這樣馬和騎手都會感到不舒服,雙手應與馬頭頸的運動相協調而均勻控韁。跑步根據其步幅和速度,又分為工作跑步,縮短跑步、中間跑步、伸長跑步及反對跑步等。

1、工作跑步

是介於縮短跑步與中間跑步之間的一種步法。是馬匹尚未訓練成熟,馬匹自身表現出正確平衡的一種跑步,要求馬匹保特“受銜”姿態,運步均整,四肢輕快,輕盈而有節奏,飛節動作良好。

2、縮短跑步

其節奏和頻率與工作跑步相同,但馬體伸展較小,步幅短,速度變漫。做縮短跑步時,馬必須保持“受銜”姿態,馬的後軀活潑有力,前肢輕快敏捷,肩部柔韌,自由、靈活機動頸部抬高,頭約呈垂直,整個肢體顯示出較大的柔韌性。

3、中間跑步

是介於工作跑步與伸長跑步之間的一種步法。馬體較工作跑步伸展,步幅也較長,因此速度加快了,但節奏保持不變。要求中間跑步有較大的推進力,後軀推進氣勢明顯。馬的頭頸稍向前伸展,頭的位置比縮短跑步和工作跑步時略伸出垂線前方,馬體外形伸長,馬必須保持“受銜”姿態,前進運動自如平穩、步調均勻,全部動作平衡而且不拘束。

4、伸長跑步

保持節奏和頻率不變,馬體盡可能伸展步幅,伸展到最長,但又不喪失其沉靜和輕盈速度加快了。這種步法馬的後軀有一個巨大的推進力,推動著馬平衡向前。馬體伸展應與頭頸的伸展相一致。馬應保持“受銜”姿態。

四、襲步

襲步又稱競賽跑步,它是馬速度最快的一種步法。其特點是對角肢分別落地,一完步有4個節拍,應聽到4個蹄音。蹄著地的順序,做左襲步時,是右後蹄一左後蹄一右前蹄一左前蹄,做右襲步時,是左後蹄一右後蹄一左前蹄右前蹄。在4個蹄都離開地面時有一短暫的懸空期。但是,因速度加快,兩前蹄和兩後蹄著地時間相連在一起,所以只能聽到2個蹄音。騎馬做襲步令人激動興奮,但也有一定的危險性。因此騎手要練習襲步首先要打好平衡穩定的騎乘基礎和較強的控馬能力。在襲步中馬體的外形伸展相當大隨著速度的加快,其步幅加大或頻率加快,但不管速度多麼快,其步伐總是有節奏,馬體保持著平衡。

有效的控馬方法是:雙腳向前用力踩鐙,兩手把細收緊,一隻手勒細不動,另一隻手可反復收韁放韁銼動銜鐵,直至馬變的服從為止。

五、步法變換

步法變換是通過騎手腿和手的協調扶助使馬從一種步法變換為另一種步法,變換應自然而準確在保持著節奏和平衡的倩況下,平穩、自然地由種步法變為另一種步法。在步法變換時馬除了接受新步法或速度的要求外,不應改變馬體外形,應在步法不亂的情況下,準確地變換為新的步法。原步法的好壞直接影響其步法變換。

六、立定

立定時,馬必須平穩,正直站立,體重均勻分佈於四肢上,兩前蹄和兩後蹄均對齊站立。在立定過程中,馬必須保持著平衡和“受銜”姿態與騎手的手保持輕微的聯繫(允許馬輕輕咀嚼銜鐵),騎手必須保持精神集中。在馬行進中,不能突然立定應先將步速減漫逐漸停止。

以上就是養生之道網為您總結的馬的基木步法訓練過程,供參考。

養生之道網:

爬山後膝蓋疼怎麼辦?入秋後,又是爬山的好時候了,但有些人沒有掌握爬山的技巧,常常爬山後出現膝蓋疼的問題,那麼爬山後膝蓋疼怎麼辦呢?下面養生之道網為您介紹爬山後膝蓋疼怎麼辦,看看吧。

下山時膝關節總是處在交替屈膝負重的狀態中,這時韌帶鬆弛關節很不穩定,全靠支援帶維持,當關節有橫向位移時,極易損傷支持帶,產生細小的纖維段裂,毛細血管出血。屈膝時關節不穩定,如果受到側向外力或滑動,重心不穩,可扭傷膝關節,造成半月板損傷。

爬山後膝蓋疼怎麼辦?

1、膝關節半月板損傷

人的膝關節是所有關節中面積最大的關節,承受體重的主力,它由股骨下端及脛骨上端組成,其前有髕骨,其中間有“軟墊”即半月板,周圍有強壯關節囊、肌肉及韌帶保障了關節的穩定。體重是膝關節承受的垂直應力,複雜的人體動作如打球的轉體,上廁所的蹲起動作等是側方的應力。如受力過大,膝部關節的兩塊半月板容易受到損傷,尤其在旋轉力過大時更易發生半月板撕裂傷。半月板損傷伴有關節囊的損傷,因血液迴圈豐富,容易出血並形成膝關節腔的積血、疼痛及腫脹。

旅途中膝部扭傷疼痛是常有的事,只要不腫就可不必擔心半月板損傷。半月板是軟骨組織,幾乎沒有血液供應,一旦損傷難以癒合,是形成傷後關節疼的原因。手術摘除半月板、通過關節內窺鏡技術去除小片撕裂及條形撕裂是易被接受而有效的方法。

半月板損傷,並非都要立即手術,走路小心保持膝部穩定,關節仍可活動。但有時小的裂片可因走不平坦的路或不協調的姿式等因素而移動,卡在關節間隙的某處,立即劇痛不能行路,醫學上稱為“關節交鎖”,經活動或處理又可“解鎖”,症狀隨著一聲彈響立即消失。應該對關節交鎖這一特殊現象有所認識。有經驗的患者經過多次體驗往往會自己解鎖,即放鬆下肢肌肉,輕輕晃動及屈伸膝關節(屈曲旋轉手法),以達到緩解。

2、膝關節游離體

關節交鎖不僅由半月軟損傷引起,還有一個原因是關節內的游離體,其體積甚小,本質是小片軟骨因創傷或變性等原因而由關節面上脫落下來,形如豌豆大小,不骨化者X線照不出來,偶爾可摸到,旋而又不知去向,竄來竄去移動很快,故又稱“關節鼠”,它同樣能卡在關節間隙中,形成交鎖,反復出現以致引起關節腔積液,因平時不疼,往往忽視。症狀及處理同半月板損傷。

3、髕骨軟化症

膝關節疼的另一常見的原因是髕骨軟化症。髕骨是膝前方的一塊圓形骨質,也是膝關節的組成部分,位於股骨下端內外髁間窩的前方,髕骨後面的軟骨面與之相關節。

膝關節屈伸活動時髕骨關節面互相接觸可起支點作用,髕骨上下都有韌帶相連,膝關節伸直時,股四頭肌腱帶動髕骨向後擠壓股骨髁,起穩定膝關節的作用。膝關節反復扭傷或不合理的運動姿勢可引起髕骨關節面的磨損,軟骨失去光澤及彈性,部分軟骨軟化脫落,移動髕骨則引起疼痛。

日常活動尚能忍受,只是容易疲勞。活動稍多即招致膝關節疼痛。病人對醫學知識不熟悉,誤以為是全部髕骨軟化,實際病變為髕骨的軟骨軟化。走路過多或道路不平可引起膝關節積液,關節腫脹,旅途中是難以預料的。只要及時休息,恢復很快。如果必須照常活動,趕上行程,可去醫院做關節腔內強地松龍注射,加快症狀的消失。

爬山如何避免膝蓋疼?

1、減輕背負的重量,能儘量背輕的就背輕的重量。

2、充分利用雙杖的支撐和緩衝作用。

3、走路時腳底平貼地面滑行,腳抬的不高,膝蓋彎曲不大,依靠大腿和身體的前傾,這樣重心快速移動的時候,平穩和輕快的行進得以保證,而且震動非常小。

4、爬山後,平躺於床上,如果只有自己就雙腿伸直坐在床上,雙腿一定要伸直,否則沒有感覺,用手的虎口對準膝蓋上延,拤住,保證膝蓋不能前後移動,然後大腿用力,如果感覺到明顯疼痛就是膝蓋內軟組織損傷了,如果疼痛劇烈,就是軟組織老化了。

總之,養生之道網提醒,登山是一件對膝蓋損傷最大的運動,尤其是負重登山。一定要注意平時的腿部肌肉鍛煉,經常做恢復性訓練,儘量減少對膝蓋的承受力,登山前要用雙手手指揉搓膝蓋下邊緣,促進潤滑夜對膝蓋的保護。

在風箏上寫上求救信號或在藤條中間注明求救,放飛到空中,容易引起遠處及巡邏飛機等的注意。

如何在野外發求救信號,以上就是養生之道網為您總結的內容,供參考。

養生之道網:

秋季草洞釣大鯽魚技巧有哪些?已經入秋了,各種各樣的草洞是秋季釣大鯽的好場所,那麼秋季怎麼釣鯽魚呢?下面養生之道網為您總結了一些秋季草洞釣大鯽魚技巧,看看吧。

1、區分明洞與暗洞

從水面上看,有水草的水域,水草不是特別的密,分佈著大小長短不等和各種各樣形狀不同的草洞,洞與洞之間有的相互連接,有的則互不相連,但水裡面卻是相通的。這樣的草洞稱為明洞。

在長滿水草的水面上,分佈著大小不等,相對獨立的草洞。因為水草長得特別密,表面上看洞與洞互不相連,水裡面是否相通也不太清楚,所以,有的洞有魚可釣,有的洞無魚可釣。這樣的草洞稱為暗洞。

2、明洞釣點如何選擇

選擇草洞之間水裡面相通的草洞,在洞中選深不選淺。也就是說當你選擇了這個草洞之後,應先以中間為釣點調好漂後,再分別試一下左右兩點的水位,如果發現某一邊的水位較深一點,哪怕是相差一兩目,釣點就應該選在水深的一邊。

因為明洞的水草不是特別密,草洞之間水裡面都是相通的,魚可以四處遊動。當發現這個草洞水比較深和水底凹凸不平時,它就會在那裡藏身,也可以說是魚窩,在魚窩裡釣魚當然是好釣點。如果深淺一樣,不管選哪個位置,拋竿時儘量靠近水草。因為魚都藏在水草裡面,離得越近越容易上鉤。

3、洞釣點如何選擇

首先要考慮草洞的位置,要選擇離大水面或明水較近的草洞,這樣獨立的草洞,水裡面相通的可能性大,洞裡面就可能有魚。

如果水草的面積較大,草洞高大水面和明水較遠的話,應採取打窩誘魚的辦法。多選幾個草洞,分別打上窩,經過試釣,有魚咬鉤的暗洞可能是活洞,無魚咬鉤的洞是死洞,必須放棄。因為暗洞與明洞有明顯的區別,從表面上看它們之間就不相通,水裡面是否相通更不清楚。所以,釣暗洞應多選幾個草洞作釣點,才能找到理想的釣點。

4、垂釣的注意事項

釣草洞和釣大水面不一樣,必須掌握好拋竿要領和技巧。準確地到達釣點,是提高上魚率的關鍵。

釣草洞必須先打窩後垂釣,中魚後為防止魚鑽進草洞,應快速地將魚提出草洞。如鑽進洞中也不用慌,將竿控制在一定的範圍,讓魚在洞中慢慢地遊動,就有機會將魚提出洞外,用抄網快速地抄起。在有風的天氣最好不要釣暗洞。釣明洞時可順風而釣。

5、釣具選擇與搭配

不論釣明洞或釣暗洞,要選擇硬調或超硬調手竿。

釣明洞時,因便於拋竿,可根據釣點的距離來確定竿的長度。在釣組的搭配上,主線不能小於2.5號線,腦線用2號左右。最好使用專釣鯽魚的5—8號寬門鉤,釣組使用雙鉤。為了更好地拋竿和對付風天,建議使用大號漂配重墜。

釣暗洞時,釣點一般離岸較遠,洞的大小也不相同。因為四周都是水草,根本無法拋竿,要想準確地將鉤送進釣點,必須使用8米以上的長竿,竿越長越好操作。而且要用短線單鉤,七星漂和立漂均可。調漂時,七星漂與立漂均調至與水面平齊。釣靈與釣鈍可根據自己的習慣決定。

6、釣餌如何選擇

金秋釣草洞主要是釣鯽,而且是大鯽,在餌料的選用上要有針對性。釣明洞時應以素餌為主。明洞裡面四通八達,小魚在這樣的季節,食欲也特別的強,如果使用蚯蚓作釣餌,一入水就被小魚拖得到處跑。所以,釣明洞選擇素餌,可避免小魚鬧鉤,使餌料能快速地落底,達到釣鯽魚的目地。

釣暗洞與釣明洞不同。因為釣暗洞首先要打窩試釣,有魚才能下鉤。用蚯蚓作釣餌比用素餌效果好,這是通過多年的垂釣得出的結論。至於什麼原因,筆者至今沒搞清楚,望釣友發表自己的見解。

秋季如何在草洞釣大鯽魚,以上就是養生之道網為您總結的內容,供參考。

養生之道網:

馬和騎手的訓練必須是循序漸進的。要訓練馬達到更高的標準騎手必須有一個正確的騎乘姿勢必須與馬保持平衡和協調,好的騎術要求有個正規的馬的基木步法訓練過程。下面養生之道網為您詳解馬的基木步法訓練過程,看看吧。

步法是指馬運步的方法,是馬自然的或後天獲得的特有的行進方式它以肢蹄明顯的節律性運動為特徵。馬的步法:一般分為自然步法和人工步法兩種。馬生來會走的步法稱自然步法。經過人工專門訓練的步法叫人工步法。馬的基本步法主要有慢步、快步、跑步和襲步4種:

一、慢步

又叫常步,是馬行走的基本方式。其特點是四肢依次離地和著地,在一完步中,四肢全經過一次運動,有4個節拍,可聽到4個蹄音。其著地順序為:左後蹄一左前蹄一右後蹄一右前蹄,但在慢步時,馬總是至少有2個蹄同時著地。慢步時,馬體重心變動範圍小,能保持馬的沉靜狀態,體力消耗少,四肢不易疲勞,適於肌肉鍛煉和消除運動後的疲勞。馬漫步時,要求動作明確,有彈性,整齊而確實,保持穩定。慢步的步幅(即一肢向前邁一步的距離)因馬的類型、品種和個體不同而有差別,慢步根據其步幅的長短和肢體的動態又分為縮短慢步、中間慢步、伸長慢步和自由漫步等。

1、縮短慢步

其節奏與中間漫步相同,但這種漫步表現為較大的活力。馬匹保持“受銜”姿態(馬的口角通過韁與騎手的雙手保持輕微的聯繫),前軀較輕,頸部抬起曲昂,頭部近似垂直,四肢關節屈曲明顯,活動靈活,後肢充分有力,步伐較高而短,後蹄不踏在或不超過前蹄的蹄跡,步幅比中間慢步稍短,因此,速度減慢了。這種慢步正確騎乘比較困難,由於過多的限制,很容易破壞正常的步伐,因此不應長時間或長距離騎乘。

2、伸長慢步

其節奏與中間慢步相同,但比中間慢步要求有較大的推進力,馬匹盡可能伸長步幅馬的頭頸向前身展,馬體外形外顯伸長,後蹄明顯踏在前蹄的前方,故速度提高了,但又不失規整也不匆忙。

3、中間慢步

是介於縮短慢步和伸長漫步之間的種自然步伐。其步伐平穩有節奏,看上去沉靜、有活力、步幅中等長,運步均勻穩健,後蹄落在同側前蹄跡前方,騎手通過韁與馬口保持著輕柔而穩定的聯繫。

4、自由慢步

是一種放鬆的步法,允許馬完全自由地低落和伸展它的頭頸。即適當放長韁,使馬的頭頸放鬆,向前下方伸展,伸長其步幅,但手仍然握韁與馬輕輕保持聯繫,而不改變速度此為長韁自由漫步,如果將韁放鬆,使馬不受銜,稱松韁自由漫步。在訓練期間或訓練後騎手可讓馬走自由慢步放鬆幾分鐘。

二、快步

快步又稱速步,其特點是以對角前後兩肢同時離地和同時著地,每一完步有2個節拍可聽到2個蹄音,其著地順序為:左後蹄和右前蹄一右後蹄和左前蹄,決步時馬是從一對角兩膚向另對角兩膠跳躍前進,因此在每一步中馬體都有一個瞬間的懸空期。其步幅的大小取決於懸空期躍進的距離。快步應始終運步自如,活潑而規整,動作毫不猶豫。快步的品質好壞,可看其運步的規整性和彈性以及保持節奏和自然平衡能力如何,這些表現來源於柔軟的背部和後軀有力的配合,即使從一種快步變換為另一種快步其節奏仍然保持不變。

馬走快步時,體軀側動小,但顛動大,在由對角肢向對角肢轉換的瞬間,馬有一次騰躍因此,馬就會顛一下馬背上的騎手,這就給學習騎馬造成了困難。初學的騎手不得不在許多天的時間內克服這個困難。直到能輕鬆自然地承受這種顛簸。在這期間,騎手在馬背上會因騎坐不穩失去平衡而從馬背上掉下來,有時甚至會因此失去信心。,為了使騎手在馬背上坐得更穩,在決步學習中應採取不脫鐙和脫鐙練習,這是鞏固騎坐和提高騎手馬背上平衡的基本方法。同時,騎手應保持平穩、自然和正確的騎乘姿勢,手、肩、腿不能晃動。在快步的脫鐙騎乘練習時,做一套馬背上的體操對提高騎手的平衡能力也是非常有益的,應先在漫步時練習在學習快步時再配合快步練習。

初學的騎手每次練習快步的時間不宜過長,尤其是剛開始訓練的時候。最好是慢步與決步結合訓練每1一2圈重複4一5次快步練習,逐漸地視掌握程度,每次快步的時間可加長,但不要超過10分鐘,而且,必須分別從馬場的兩個不同方向進行練習。根據蹄跡和步幅的不同,快步又分為工作快步、縮短快步、中間決步、伸長決步及輕快步等。

1、工作快步

是介於縮短快步與中間決步之間的一種步法。是馬匹尚未訓練成熟,馬匹自身表現出正確平衡的一種快步。要求馬匹保持“受銜”姿態,運步均整而有彈性,飛節動作良好。馬的頭頸向前伸展,馬體外形伸長,後蹄落於同側前蹄跡上,四肢在瞬間同時離地,懸空期短。

2、縮短快步

又稱慢快步。其節奏與工作決步相同,但是常以對角前後肢支持體重。要求馬匹保持“受銜”姿態,自然放鬆,頸部揚起,頭近似垂直。四肢關節伸屈靈活,後肢關節的活動性加大,使後肢有力的踏進,飛節保持富有活力的前進氣勢,後蹄落於同側前蹄跡後方,步幅比其他幾種快步短,但步伐更顯輕捷,更有靈沽性。

中間快步是介於工作快步與伸長快步之間的一種快步,步伐節奏和頻率相同但馬體較工作決步伸長步幅大速度提高了。要求馬匹必須保持平衡,馬的頭頸向前伸展,馬體外形伸長,後軀有明顯的推進力,用均整的中等伸長步伐前進,步調均勻,動作平衡而且不拘束。

3、伸長快步

保持節奏不變,馬匹盡力伸長步幅,因此,速度提高了。伸長快步比中間決步要求有較大的推進力,後軀的推進靈活有力,以使馬體保持平衡,蹄的著地呈向前伸展的動作,前蹄落在它所指向的那個地點,馬體外形的伸長應與其頭頸向前伸展相一致,前後肢的動作在伸長的瞬間應是平行的,整個動作平衡良好馬必須保持著“受銜”姿態。

4、輕快步

在快步中,騎手隨著馬的步伐,若有一個起立和坐下的動作,稱輕快步,又叫佇列快步,也是較常應用的一種快步。當馬的左前蹄和右後蹄著地的同時。而騎手的臀部落于馬鞍上時被認為是“左對角線騎乘”。當馬的右前蹄和左後蹄著地的同時騎手的臀部落于馬鞍上時被認為是“右對角線騎乘”。通常認為正確的騎乘是向右行進時騎于左對角線上向左行進時騎於右對角線上要經常從兩個方向騎乘以使馬體兩側的肌肉及韌帶能得到均勻的鍛煉。要改變對角線時騎手坐於鞍上在再次起立前多做一次起立動作即可。

在輕快步中,騎手的上身從髖部略向前傾,這樣就能與馬的運動保持平衡,但實際上在身體起立的同時兩肩關節隨著向前運動而不是特意向前傾騎手應感覺到身體好像被馬的運動而顛起在保持平衡的情況下臀部又輕輕落於馬鞍上但身體的重心不能落於馬鞍的後部髖關節和膝關節應保持動作自如與起落運動相協調。兩小腿始終貼于馬的脅側腳保持水準。這樣在騎手踩鐙欠身時小腿才不至於向前移動,而保持正確姿勢。騎輕快步不像普通快步靠臀部把握平衡,而是通過膝部和腳底保持平衡。因此,臀部不應從鞍上抬起很高,剛好合上步點就可以了。肘關節和肩關節要放鬆,活動自如,雙臂不能晃動,雙手應隨著身體的起伏保持一致的控韁,這一點在輕快步中非常重要。

三、跑步

跑步又稱驅步,其特點是先以一後肢著地,之後為第二後肢和對角前肢同時著地,最後為另一前肢著地,隨後又以此著地順序離地而重複這一過程。一完步有3個節拍可聽到3個蹄音,有一個懸空期,最後著地的是左前肢時(左前肢領先),為左跑步,其蹄跡順序為右後蹄一左後蹄和右前蹄一左前蹄。以右前肢最後著地的(右前肢領先)則為右跑步,蹄跡順序為:左後蹄一右後蹄和左前蹄一右前蹄。

跑步時,最後著地的一前肢承受極大的衝擊力,最易疲勞。因此,在訓練中應左右跑步交換進行。所有訓練成熟的馬都應當既能做左跑步也能做右跑步。當最後著地的前肢(領先前肢)和最後著地的後肢(領先後肢)出現在同一側時。馬的跑步是協調的。即“正跑步”或“協調跑步”。在馬場內做圈線騎乘時,馬總是從內側的前肢做跑步,即向左跑時做左跑步(左前肢領先)向右跑時做右跑步(右前肢領先)。當馬做左跑步右前肢領先或做右跑步左前肢領先時,稱“反跑步”或“反對跑步”這時騎手會感到不舒服。

在跑步中,騎手的髖部和背腰放鬆是非常重要的,上身要隨著馬步伐的節奏而運動,如果騎手的背腰緊張僵硬,騎手就會在馬鞍上顛,這樣馬和騎手都會感到不舒服,雙手應與馬頭頸的運動相協調而均勻控韁。跑步根據其步幅和速度,又分為工作跑步,縮短跑步、中間跑步、伸長跑步及反對跑步等。

1、工作跑步

是介於縮短跑步與中間跑步之間的一種步法。是馬匹尚未訓練成熟,馬匹自身表現出正確平衡的一種跑步,要求馬匹保特“受銜”姿態,運步均整,四肢輕快,輕盈而有節奏,飛節動作良好。

2、縮短跑步

其節奏和頻率與工作跑步相同,但馬體伸展較小,步幅短,速度變漫。做縮短跑步時,馬必須保持“受銜”姿態,馬的後軀活潑有力,前肢輕快敏捷,肩部柔韌,自由、靈活機動頸部抬高,頭約呈垂直,整個肢體顯示出較大的柔韌性。

3、中間跑步

是介於工作跑步與伸長跑步之間的一種步法。馬體較工作跑步伸展,步幅也較長,因此速度加快了,但節奏保持不變。要求中間跑步有較大的推進力,後軀推進氣勢明顯。馬的頭頸稍向前伸展,頭的位置比縮短跑步和工作跑步時略伸出垂線前方,馬體外形伸長,馬必須保持“受銜”姿態,前進運動自如平穩、步調均勻,全部動作平衡而且不拘束。

4、伸長跑步

保持節奏和頻率不變,馬體盡可能伸展步幅,伸展到最長,但又不喪失其沉靜和輕盈速度加快了。這種步法馬的後軀有一個巨大的推進力,推動著馬平衡向前。馬體伸展應與頭頸的伸展相一致。馬應保持“受銜”姿態。

四、襲步

襲步又稱競賽跑步,它是馬速度最快的一種步法。其特點是對角肢分別落地,一完步有4個節拍,應聽到4個蹄音。蹄著地的順序,做左襲步時,是右後蹄一左後蹄一右前蹄一左前蹄,做右襲步時,是左後蹄一右後蹄一左前蹄右前蹄。在4個蹄都離開地面時有一短暫的懸空期。但是,因速度加快,兩前蹄和兩後蹄著地時間相連在一起,所以只能聽到2個蹄音。騎馬做襲步令人激動興奮,但也有一定的危險性。因此騎手要練習襲步首先要打好平衡穩定的騎乘基礎和較強的控馬能力。在襲步中馬體的外形伸展相當大隨著速度的加快,其步幅加大或頻率加快,但不管速度多麼快,其步伐總是有節奏,馬體保持著平衡。

有效的控馬方法是:雙腳向前用力踩鐙,兩手把細收緊,一隻手勒細不動,另一隻手可反復收韁放韁銼動銜鐵,直至馬變的服從為止。

五、步法變換

步法變換是通過騎手腿和手的協調扶助使馬從一種步法變換為另一種步法,變換應自然而準確在保持著節奏和平衡的倩況下,平穩、自然地由種步法變為另一種步法。在步法變換時馬除了接受新步法或速度的要求外,不應改變馬體外形,應在步法不亂的情況下,準確地變換為新的步法。原步法的好壞直接影響其步法變換。

六、立定

立定時,馬必須平穩,正直站立,體重均勻分佈於四肢上,兩前蹄和兩後蹄均對齊站立。在立定過程中,馬必須保持著平衡和“受銜”姿態與騎手的手保持輕微的聯繫(允許馬輕輕咀嚼銜鐵),騎手必須保持精神集中。在馬行進中,不能突然立定應先將步速減漫逐漸停止。

以上就是養生之道網為您總結的馬的基木步法訓練過程,供參考。

養生之道網:

爬山後膝蓋疼怎麼辦?入秋後,又是爬山的好時候了,但有些人沒有掌握爬山的技巧,常常爬山後出現膝蓋疼的問題,那麼爬山後膝蓋疼怎麼辦呢?下面養生之道網為您介紹爬山後膝蓋疼怎麼辦,看看吧。

下山時膝關節總是處在交替屈膝負重的狀態中,這時韌帶鬆弛關節很不穩定,全靠支援帶維持,當關節有橫向位移時,極易損傷支持帶,產生細小的纖維段裂,毛細血管出血。屈膝時關節不穩定,如果受到側向外力或滑動,重心不穩,可扭傷膝關節,造成半月板損傷。

爬山後膝蓋疼怎麼辦?

1、膝關節半月板損傷

人的膝關節是所有關節中面積最大的關節,承受體重的主力,它由股骨下端及脛骨上端組成,其前有髕骨,其中間有“軟墊”即半月板,周圍有強壯關節囊、肌肉及韌帶保障了關節的穩定。體重是膝關節承受的垂直應力,複雜的人體動作如打球的轉體,上廁所的蹲起動作等是側方的應力。如受力過大,膝部關節的兩塊半月板容易受到損傷,尤其在旋轉力過大時更易發生半月板撕裂傷。半月板損傷伴有關節囊的損傷,因血液迴圈豐富,容易出血並形成膝關節腔的積血、疼痛及腫脹。

旅途中膝部扭傷疼痛是常有的事,只要不腫就可不必擔心半月板損傷。半月板是軟骨組織,幾乎沒有血液供應,一旦損傷難以癒合,是形成傷後關節疼的原因。手術摘除半月板、通過關節內窺鏡技術去除小片撕裂及條形撕裂是易被接受而有效的方法。

半月板損傷,並非都要立即手術,走路小心保持膝部穩定,關節仍可活動。但有時小的裂片可因走不平坦的路或不協調的姿式等因素而移動,卡在關節間隙的某處,立即劇痛不能行路,醫學上稱為“關節交鎖”,經活動或處理又可“解鎖”,症狀隨著一聲彈響立即消失。應該對關節交鎖這一特殊現象有所認識。有經驗的患者經過多次體驗往往會自己解鎖,即放鬆下肢肌肉,輕輕晃動及屈伸膝關節(屈曲旋轉手法),以達到緩解。

2、膝關節游離體

關節交鎖不僅由半月軟損傷引起,還有一個原因是關節內的游離體,其體積甚小,本質是小片軟骨因創傷或變性等原因而由關節面上脫落下來,形如豌豆大小,不骨化者X線照不出來,偶爾可摸到,旋而又不知去向,竄來竄去移動很快,故又稱“關節鼠”,它同樣能卡在關節間隙中,形成交鎖,反復出現以致引起關節腔積液,因平時不疼,往往忽視。症狀及處理同半月板損傷。

3、髕骨軟化症

膝關節疼的另一常見的原因是髕骨軟化症。髕骨是膝前方的一塊圓形骨質,也是膝關節的組成部分,位於股骨下端內外髁間窩的前方,髕骨後面的軟骨面與之相關節。

膝關節屈伸活動時髕骨關節面互相接觸可起支點作用,髕骨上下都有韌帶相連,膝關節伸直時,股四頭肌腱帶動髕骨向後擠壓股骨髁,起穩定膝關節的作用。膝關節反復扭傷或不合理的運動姿勢可引起髕骨關節面的磨損,軟骨失去光澤及彈性,部分軟骨軟化脫落,移動髕骨則引起疼痛。

日常活動尚能忍受,只是容易疲勞。活動稍多即招致膝關節疼痛。病人對醫學知識不熟悉,誤以為是全部髕骨軟化,實際病變為髕骨的軟骨軟化。走路過多或道路不平可引起膝關節積液,關節腫脹,旅途中是難以預料的。只要及時休息,恢復很快。如果必須照常活動,趕上行程,可去醫院做關節腔內強地松龍注射,加快症狀的消失。

爬山如何避免膝蓋疼?

1、減輕背負的重量,能儘量背輕的就背輕的重量。

2、充分利用雙杖的支撐和緩衝作用。

3、走路時腳底平貼地面滑行,腳抬的不高,膝蓋彎曲不大,依靠大腿和身體的前傾,這樣重心快速移動的時候,平穩和輕快的行進得以保證,而且震動非常小。

4、爬山後,平躺於床上,如果只有自己就雙腿伸直坐在床上,雙腿一定要伸直,否則沒有感覺,用手的虎口對準膝蓋上延,拤住,保證膝蓋不能前後移動,然後大腿用力,如果感覺到明顯疼痛就是膝蓋內軟組織損傷了,如果疼痛劇烈,就是軟組織老化了。

總之,養生之道網提醒,登山是一件對膝蓋損傷最大的運動,尤其是負重登山。一定要注意平時的腿部肌肉鍛煉,經常做恢復性訓練,儘量減少對膝蓋的承受力,登山前要用雙手手指揉搓膝蓋下邊緣,促進潤滑夜對膝蓋的保護。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